不知不觉
《新会风物》已经发布了期
即将与大家暂告一段落
本周林老师要与我们分享
马山脚下一座小石塔的历史
小编
林老师早晨??
林老师
小编早上好??
小编
林老师,学宫园区的马山脚下有一座小石塔,很有历史感,关于它有什么故事吗???
林老师
那是一座来历不简单的古塔,本周《新会风物》我就和大家谈谈关于它的故事。
在新会学宫文化园区的马山脚,有一座小石塔,造形很特别,游人一看就有历史感,知道是一座古塔,再读旁边的文物保护碑,就知道它的身势来历不简单。
承载龙兴古寺千年历史
顾名思义,“龙兴寺石塔”为龙兴古寺的旧物。
龙兴寺是新会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据现存最早的县志——明万历《新会县志》记载,龙兴寺在隋唐时名叫“洪化寺”,相传是隋朝僧人弘然建寺。到宋代僧人惟直重建时,才易名为“龙兴寺”。
▲迁移到马山的龙兴寺石塔林福杰摄
明代洪武十七年(年),僧人孺斌重建。79年之后的天顺七年(年),僧人元明再重建,知县陶鲁并在此建“祝圣道场”。
距上次重修的年之后,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僧人性明修复。清初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说此次“费支甚巨,大半抽其医之入。”可见性明和尚医术高明,修寺经费大半来自于他行医的收入。万历三十四年(年),进士、浙江宁海县知县、万历《新会县志》编纂者、邑人黄淳撰《大云山龙兴寺重修记》,由进士、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邑人黄公辅书丹。至崇祯七年(年)再立《龙兴寺诗碑》。(以上3碑文详见道光县志卷七、卷十二)。
▲道光《新会县志》龙兴寺钟款
龙兴寺香火旺盛,寺的田产一度多达万余亩。万历县志记,其时有“田一百一十五顷三十三亩一分三厘,在本县者一百一十四顷五十八亩三分三厘,在香山者七十四亩八分正。”龙兴寺颓废于清代道光年间。之后曾有人计划重修,但终未实现,年,大云山下发现一块“龙兴古寺”的重修石匾额。
龙兴寺虽早已荒废,但该寺的古石塔幸存,它承载着古寺千年历史。遗存的“龙兴寺石塔”建于隋唐,著名度极高,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简介、全国性旅游辞典都少不了它的记载。
省级文保单位
最新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编印《新会区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对该文物调查描述,龙兴寺石塔“原为7层,现存6层,仿木式实心石塔,由砂岩、风化岩分段叠砌而成,平面八角,高4.3米。基座八角形两层,下部有简单的壶门龛。塔身上3层为砂岩石,下部3层为花岗岩石,逐层递减。塔檐伸展深远,八角翘起,每层檐面都用块石雕成。塔顶为仰莲式,莲瓣共8片,肥厚古朴。”塔的形制保留隋唐建筑风格,是广东现存较早的石塔之一,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来,与石塔同时遗存的文物还有千年古井。年会城筑马路在大云山挖土填路时,于原文昌宫故址右侧取泥,发现泥土下有花岗石数条,掀石即见有一井,井水离井口仅六、七尺,约三丈余深。井水冰冷,寒气透骨。井口为椭园形,井内全用红粉方石砌成,上阔下窄,状若药坎,此是一千多年来寺僧用水的古井。6年之后日寇占领会城,在大云山上筑炮台,拆毁周围建筑,这古井被毁。
古塔曾迁西山
▲年新任县长黄槐庭捐建的西山中山公园牌坊(历史照片)
年会城开始拆城墙、筑马路,又在西山兴建中山公园,利用旧城墙作为登山通道,从大云山龙兴寺遗址移此古塔来装点,旁有木棉树,构成为美丽景观。80多年前,人们常到此来游玩。
▲年,东甲乡人在龙兴寺石塔前留影..林琰中先生提供
会城沦陷时,中山公园夷为废墟。解放后仍存公园遗址及入口牌坊。
上世纪80年代,原中山公园的一部分兴建为公园新村住宅区,古塔所在的西山仍在新会一中校园区内。
笔者年迁居育才路,就在西山之下,每天都望见古塔。塔旁有棵古老木棉树,每当红棉花开时节,煞是好看。但不久,山下建了高层楼房遮挡,无法看到古塔了。
年该塔再迁移至马山今址,但“龙兴寺石塔”之名一直未变。
“西山”不应写“犀山”
古塔曾迁西山,“西山”是一贯来的正确写法,而“犀山”是后来才有的。清代的几本县志如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光绪《新会乡土志》,民国期间的会城地图,以至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同样写作“西山”。年2月新会县人民政府编印的《广东省新会县标准地名录》中都记作“西山”而不是“犀山”。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2年第二版《中国名胜词典》“龙兴寺石塔”条作“西山公园”。
上世纪80年代,书上已见“犀山”的写法,如新会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新会县国土局年10月编印的《新会县地名志初稿》,可见“犀山石塔”的写法。80年代会城镇街道图,由国土局提供资料编绘的《广东省地图集》新会县图,都标示为“犀山”而不是“西山”了。新编的年版《新会县志》既有12处作“西山”,又有6处作“犀山”,后者出现在“城乡建设”(4处)、“教育”(1处)、“侨务”(1处)部分。
原来明明白白写了几百年的“西山”,为什么会变成“犀山”呢?位于明代旧城西边的西山,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早已不在“西”了。据新会一中校友回忆,60年代时校内已有人写作“犀山”。大概是会城旧城墙跨接的3座山——马山、西山、象山,马、象都是动物,“西”改成“犀”也成动物,这样更形象、好理解、易记忆,被部分群众接受了。
为何叫“龙兴寺”?
石塔所出的古寺“洪化寺”,为什么改名“龙兴寺”呢?这与所在的大云山有关。
山名“大云”,旧县志说是“盘郁若云然”。盘郁,盘曲而美的样子。《古今图书集成》有“大云山”条记:“形如蟠龙,云气旋绕之”,释名比较形象。大云山低矮,年民国军事地图标高86.2米,至年、年的新会地图标高为73米,年版新县志记高程74米。
▲《龙兴塔》By青藤
紫筠“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大云山虽矮,但“大云山龙兴寺”的著名度却很高。清道光《新会县志》卷二记载:“大云山在城西里许,下有龙兴寺,建自隋唐。……又有天妃宫、六祖堂。寺左有文昌宫。九日登高,邑中文人雅集于此。西数百步为西关,有元坛庙。”大儒陈献章因聘修县志,曾住大云山50多日,还作有《卜室大云山》诗。
因为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既然山名“大云”,寺名就乘之以“龙兴”。明万历四年(年),广西庆远府同知、邑人黄砻撰《重修祝圣龙兴寺记》铨释:“《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注:大意是圣人兴起,万物景仰)。故又更名‘龙兴’;而‘祝圣道场’,以之取‘圣作物睹’之意也。”
新会另有隆兴观,旧亦有写作“龙兴观”,今已不存,位置在今“红棉雅苑”。(详见本专栏第85期)
古塔还要回迁吗?
大云山的历史厚重。
山的东南麓明代已是民居旺地,龙兴古寺前的街道因寺而称“寺前街”。明代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著名学者邓林,就是寺前街人。清代在此建有新会葵业的行业会所“葵扇会馆”,建筑规模宏伟,进士伍有庸撰会馆门联:“品传中宿;基创云山。”
民国18年(年)9医院联合举办“爱仁育婴院”,以大云山原龙兴古寺天后宫作院址,一说是原龙兴古寺的大雄宝殿内。
民国23年(年),在大云山龙兴废寺设立“医院”,俗称“医院”。民国22年(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头座院舍和牌楼,第一期工程用古寺改建,平房结构,分前后座,院前有石级,接通马路,建有坊门(见照片)。年4月1日,即会城沦陷前的一天,日军飞机第七次空袭会城,其中一枚炸弹命中医院,院舍被毁掉大半,会城沦陷后再被彻底摧毁。光复后,民国35年(年)医院迁西山,恰好在这迁来的古塔下重建。
▲年医院第一期工程中历史照片
解放后大云山建为公园,南麓废墟辟成葵湖。20世纪70年代,原龙兴寺遗址一带建为“水运新村”,今已重建为“大云雅苑”民宅小区。年初,大云山公园完成升级改造后开放,林木青葱,环境雅静,成为居民晨运晚练的休闲之处。山顶保留了日寇侵华时修建的碉楼,作为历史文物。
据近日新闻报道,市政规划兴建大云山公园南侧入口广场,与美丽的葵湖公园互相辉映。有人认为,马山上文物较多,这座古塔安置位置不显眼;反正它已是一迁再迁了,如能回迁大云山,更能反映它的厚重历史,体现它的重要价值。
阮炳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