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事旧人我们村曾经的菜园子

我们村曾经的菜园子文/土地

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村有一百五十多户人家,沿坡底湾东南至西北方向排开,散居带大约有四里余长。由三、四、七三个生产队组成,西头三队户多人众,全盛时有七十五户。紧挨村南边有条小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常年有溪水自东向西静静地流淌。过了河一里多便是阴山余脉,沿小河南岸逶迤排开,在这其中最有名山头就是敖包山了,它是大集体时打大井、截伏流、修梯田、盖房、修棚圈所需石料的主要开采供应地。沿河南岸的土地属于三、四队,由于这里地下水位浅、土质肥沃,被两个生产队开垦成了菜地,河北岸是以农民自垦为主的小片荒菜地。

这个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设置过一所完全小学,住宿学生曾经上过一百多名,加之有设施完善的供销社,铁木、制衣等加工作坊,医疗、兽医诊所等,所以流动人员很多,每年暖季形成了稳定的菜苗、蔬菜供应市场,再加上村里社员种的蔬菜品种多、质量好,在邻村上下有口皆碑,销路极好,一时成为社员增收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家中有年纪较大的老人,由于年迈体衰不适应生产队的繁重劳动,在家力所能及地莳弄自家的菜园来挣些零花钱,于是有了“家有千万,不如有个自留老汉”广为流传的说法。

我家在三队,我爷爷是全村种菜育苗顶呱呱的技术能手,六十年代初他用阳畦育的圆白菜苗连本村人都供不应求,邻村人想买都难买到。我家的小菜园子最早在村南,约一亩多。当时生产队菜园子浇地提水已经用上畜力水车,我爷爷浇菜还用撑杆提水。此片菜地在小河沿边,此河又是雨季泄洪通道,虽然爷爷和父亲多次采取砌石坝护坡、上游顺水道等措施来改善菜地被淹的危险,但终因力薄无法与自然抗衡,菜地最终被洪水冲刷殆尽。无奈之下,爷爷放弃了那块菜地,又在我家院子的南边开辟了一块不足二亩的菜地,断断续续使用至七十年代中期,但还是在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洪水冲刷中失去使用价值。

我家的菜园子给我的童年生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那时爷爷的口袋好象能长出镚子,想吃糖找爷爷是蹒珊学步的我每天做的第一要务。我第一次吃花生还是爷爷去土牧尔台赶交流卖菜给买回来,当时那满口的醇香的味道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家每年的冬贮菜,葫芦、番瓜能吃到年关前后,圆白菜到来年三月还有,母亲腌制的几大瓮酸菜成了家里人冬天长夜腹饥难耐的夜餐,饥时手把菜帮就开水,酸香可口既可裹腹又补缺粮。爷爷种的烟叶,每年生产几口袋,除了自己吸用外还卖钱资补我们弟兄俩学费及哥哥住校的生活用度。

年夏季,青苗遍地,菜园子韭菜正割第一茬。由大队干部率领的基干民兵,人手一把平板铁锨,对全村庭院及小片荒菜园子进行铲除,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地毁菜亡、一片狼籍,多数人无动于衷呆漠地看着,少数女人则坐在地头嚎啕大哭。晚上召开社员大会对社员每户养的羊、猪数目作了限制规定。不过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不是像当初要求的那么严格,第二年多数农户的菜园子依然还种,家畜家禽养多少依旧农户自已说了算。对于此事,当初我一直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说这是割资本主义尾巴。

三队的菜园子是周围生产队种的最好的,社员们家里除了平时能吃到蔬菜外,不少人家还利用剩余的圆白菜、胡萝卜等蔬菜养起了繁殖母猪。

每年从夏初开始到场收,只要劳作地点离菜园子不远,集体劳动的年轻人们先是下井凿冰取冰解渴,接着食用菜园子的时蔬,像小葱、水萝卜、蔓菁、胡萝卜、园白菜菜心等,既解渴又顶饥,这在当时贫困的农村,绝对是一道别有趣味的另类风景。

那时,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是夏菜的售卖了,一到这个季节,生产队小葱、水萝卜、菠菜、茴香、香菜集中上市待售,生产队便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担菜到邻村售卖,最远可走到三十里外。太阳还没露头就担上菜担上路,下午不到二点就卖完了,货款多以鸡蛋为主。卖菜最难的是吆喝,有的年轻人第一次干此事,有点难为情,吆喝一声“卖菜啦”,就害羞地躲了起来,买菜的到菜担前不见卖菜的,反倒得到处寻找卖菜去哪里去了。

我卖菜的固定路线就是白小村到八号地沿线,卖菜最惬意的事就是中午花一毛五分钱、二两粮票买一个月饼吃,忙十天半月用二毛三分钱买一盒太阳烟犒劳一下自己。

菜园子由于水肥充足,再加上村里有经验的老农莳弄,因而出产特别丰富,它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希望和梦想。

从六十年代起察右后旗农业技术部门开始在此地蹲点,在南菜园搞小麦杂交育种。先后引种试种红薯、玉米、油莎豆(产自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花生、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西红柿等。其中油莎豆地下部分可结实,产量低无适用价值。西红柿由于没有提前育苗和不掌握整枝技术,每株挂果五十余且果实内连楞瓣分不开,其它引种也均不成功。在此期间,上级也曾经利用母壮儿肥的道理发动群众家家进行小麦、莜麦大粒手工选种,特别是莜麦籽粒长度选一寸三粒的,全部用尺子量选,后来就有莜麦品种叫“三分三”的。同时也进行过一穗传,穗系圃选种。还曾轰轰烈烈地搞过马铃薯实生薯育种,大面积进行人工干预杂交授粉,户户漂洗晾晒马铃薯成熟浆果籽实,然后交给生产队选育试验用。为了常规开展这些工作,当时每个生产队都组织有农科试验小组,专门有人从事相关种植试验任务。

进入七十年代,大规模推广小麦、马铃薯增产技术,菜园子面积一度大面积压缩,扩大种植麦类作物。小麦品种推广墨西哥系列,栽培措施主要是锹铲宽幅密植,后由于部分品种不适宜及水肥措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经济效益。马铃薯丰产坑栽培丰产效应不错,由于耗时费工而仅小面积试种一年便再无人过问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包产到户、分田到户生产责任落实,外出打工、求职的人口逐年增加,在农业专业化、设施化冲击下,我们村菜园子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日渐式微,加之化肥农业的浸蚀和流域治理的碎片化,菜园子土壤盐渍化荒漠化日益严重,昔日瓜菜飘香的大好时光渐渐丧失,现在当初的大片菜地被退耕还林还草了。

如今,二广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变得十分便捷。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资进行农村旧危房改造、棚圈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家家户户通了卫星电视、自来水等,农业的种植和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家乡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全村户数是社改乡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取代了过去的菜园子,随着蔬菜育苗技术的普及和整技技术提高,黄瓜、西红柿、青椒一到采摘期,鲜食吃不完还得腌渍或做果浆保存。村民自种的西瓜、香瓜由于成瓜时日照时间长,糖分积累多,瓜瓤分外沙甜,成了招待客人的佳果。、黄太平等蒙古果寄托着老人们的相思,专门留下给中秋回村团圆的孩子吃。院中养的猪、鸡用自产粮食饲喂,所产肉、蛋成了绿色产品,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除自食外其余全部被亲朋好友高价买走了。

土地,乌兰察布化德县种植业部门退休人员,喜欢阅读,酷爱文学写作。

大美群,流光溢彩,精彩纷呈。

美家乡,弘扬正气,说古论今。

群员高,社会贤达,文化精英。

好作品,诗词文章,烙画摄影。

(大美群员:周子瑜)

--第期--

图文编辑:蔡文普

大美准格尔!美在心里。

大美准格尔!接在地气。

大美准格尔!旺在人气。

声明:本文来自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b/2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