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莜麦种植加工长盛不衰,固然与莜麦的特性有关,但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市农科院(原坝上农科所、坝下农科所)的莜麦专家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就开始了对莜麦农家品种的收集整理工作,筛选鉴定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农家品种,如五寨三分三、丰宁大滩、李家场等。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一批莜麦品种,经筛选鉴定试验示范,到70年代前后推广了维尔(华北2号)、赫波1号(坝选3号)等一批抗倒性强、单产高的优良品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引进推广国外品种的同时,开展了莜麦品种间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育成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主要有雁红10号、11号,晋雁3号等,其中我市莜麦专家育成了(冀张莜1号)等。
针对我国原有品种资源贫乏、类型单一、单产低等情况,我国从欧美引进了一批抗倒伏、耐肥水、抗病高产的皮燕麦品种,与莜麦进行杂交,到80年代初育成推广了一批抗倒伏、喜肥水,适宜密植、单产高的品种,主要有晋雁5号、内莜2号等,其中我市莜麦专家育成了“品字号”系列(品1、品2、品5、品6、品14等),第一次形成了“早中晚”熟、适宜“高中低”不同肥力的品种系列。同时育成了一批抗坚黑穗病、秆锈病,大粒、高蛋白、早熟等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晋冀蒙农业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莜麦单倍体育种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到90年代末,我市农业科技人员主持并与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协作,育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采取花药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的“花育号”系列品种,如花早2号、花中21号、花晚6号等。
到此,莜麦品种也由只注重高产向高产与优质兼顾的专用型发展,育成了适宜传统食用、麦片加工、饲喂等不同用途的品种系列,屡屡刷新世界莜麦高产记录,为坝上乃至国家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育种的同时,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开展了莜面食品的研究开发。80年代以后,陆续开发出莜面方便面,糊、米、片、全粉、胚粉,近年又延伸加工出β-葡聚糖、燕麦油、燕麦蛋白、燕麦淀粉、莜麦茶、燕麦奶粉、燕麦乳、莜麦白酒、莜麦啤酒、莜麦面包、莜麦饼干等,这两年又开发出莜面馒头。莜面能蒸馒头,是不是看错了?没错,就是莜面馒头,这可是农科院的科技攻关小组历经上千次的试验取得的最新成果,莜面馒头很快就会走上您的餐桌啦。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几位出生在坝上的莜麦专家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才,张北县人,原任市农科院副院长,现任该院首席专家,国家二级研究员,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张家口)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燕麦荞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粮食工业协会燕麦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是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专家、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从事莜麦研究工作40多年,获得鉴(审)定成果多项,育成“品字号”、“花育号”等莜麦新品种35个,有43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市厅级科技成果奖。
田长叶,尚义县人,张家口市农科院燕麦研究所首席专家,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种子扩繁与生产岗位专家。从事莜麦育种工作30多年,育成莜麦新品种冀张莜一、二、三、四、五、六号,坝莜一、三、五、六、九、十八号,皮燕麦“坝燕一号”等,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技成果奖30多项。
赵世锋,张北县人,现任张家口市农科院燕麦研究所所长,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站长。从事莜麦栽培与品种改良30多年,选出坝莜一、三、五、六、九号,坝燕一、四号等莜麦品种10个及若干后备品系,引进鉴定资源材料余份,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
我想,正是因为有了以杨才、田长叶、赵世锋为代表的一批莜麦专家和他们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心血和汗水持续不断的浇灌,“坝上莜麦”这朵傲世之花才常开常新,长盛不衰。
我们期待着他们在莜麦科研的路上再创佳绩!(张志军/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