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月刊》年高考专辑:论述文阅读
深圳罗佰方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郢爰,世称印子金。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李石续的《博物志》及沈括《梦溪笔淡》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一种是金质,黄色,格子稍大,边宽字粗,“郢”字反书,宽长均为1.5厘米强,厚0.3厘米强,重为市秤六钱三分三厘,背有斜形方格纹。沈括《梦溪笔谈》说“背有五指及掌痕”当是指此。这种郢爰是合肥西门外出土的。第二种是金质,赤黄色,格子稍小,“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38厘米,重为市秤四钱六分七厘。这种郢爰是在庐江出土的。第三种是金质,赤色,格子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字体稍细,“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弱,厚0.4厘米强,重量为市秤六钱四分。这种郢爰是在广德出土的。
在币上记以地名是战国时的一种特殊风格。如赵国有“中都”“晋阳”;魏国有“山阳”“安邑”;韩国有“屯留”“郑子”;齐国有“即墨”;燕国有“渔阳”等币。《史记》:“周封楚子居丹阳,文王熊赀始都郢,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郢是楚都,郢爰当然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但是,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说:郢爰是黄金币,出安徽凤台县,古郢都地;顾震福《郢爰陈爰考释》指为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作;王国维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楚国金币。这些史料更为可靠。
据李石与沈括的记载,郢爰大的有二十多个印(方格),重七两多;小的一个印重五钱。杨宽《战国史》说:是十六格子、重半斤。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是十六格子。年春,合肥西门外发现金版一块,上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但被切开分散了。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皆是切碎小块,多数皆是这批东西。
以前各种记载皆说郢爰出于寿县、凤台两地,这次出土的有合肥、庐江等处。楚国在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占有今湖南、湖北等地区。郢爰既是楚国行使的金币,无疑问地也会流通到这些地区,不只凤台、寿县两地。郢爰含纯金成分约90%以上。从这里可见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同时可以了解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郢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节选自白冠西《郢爰考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郢爰被称为“印子金”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和印章非常像相似,而且是黄金质地的。一般情况郢爰上面都印有篆文“郢爰”二字。
B.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除了材质基本一样,颜色却不尽相同,其大小、形状和重量也都各异,相同点是上面的“郢”字都是反书。
C.郢爰被传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并且有人将“郢爰”释为“刘主”,因为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
D.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可以根据已经出土的郢爰的含纯金成分来推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考古类的文章,文章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包括郢爰出土年份、大小、尺寸等)与详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来论证考古成果。
B.文章认为最早研究郢爰的历史考古学家是宋代的李石和沈括的依据应该是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后确定的,应该没有人比这两人更早。
C.文章通过战国时期在钱币上标记地名是该时期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郢爰上面的“郢”指楚国的都城郢都这两点判定郢爰是楚国制造的。
D.文章通过年春在合肥西门外发现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的金版来佐证李石与沈括关于郢爰大小和形状记载的真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各家对郢爰的研究论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汉淮南王的药金,另一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前一种说法信度不高。
B.郢爰是在郢都制造的一种金币,不过郢都不只是一个地方,可能是几个地方都被命名为“郢”,有人考证郢爰是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制。
C.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自然也会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在别的地方出土的郢爰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
D.楚国在战国时期地方五千里,占地面积比较大,凡是属于楚国的地方都可能出土郢爰,关于郢爰的考古还远远没有结束。
答案解析
1.选AA选项可以依据原文第一段“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来判断为正确选项。B选项“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一段说“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而且第三段说“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C选项原文第二段说“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由前面两个原因推出“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这一结论,而不是“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推出前面两个结论。D选项“从这里可见”指的是从郢爰的流通情况和含金量推断出“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不仅仅是含金量。
2.选B文章至始至终均未表示李石与沈括是“历史考古学家”。
3.选CC选项强加因果,郢爰命名的原因是郢爰在楚国郢都制造的,而不是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
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比较而言,人与人的任何关系都有可能发生破裂,唯独血缘关系因其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在一起,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受,共同型塑着家庭代际伦理。社会转型越是剧烈,人们就越是会对血缘亲情加以珍视,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性;但亲子间的相互给予与相互接受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的是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而乙代又抚育丙代;中国奉行的是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而乙代赡养甲代。就在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古今传承的同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便来自于西方,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源自于西方的舶来品。就西方的家庭伦理本身来说,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有赡养义务,因为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同意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如果说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越少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便会出现仅凭人的本能以及本性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的情形。
既然情感表达趋于宽松使得仅凭伦理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便需要比伦理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的法律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当代的涉孝纠纷(涉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之类的代际纠纷称为涉孝纠纷)进入司法领域,非但不意味着代际平等制度受到了挑战,反而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于司法程序展开对话,而且亲子间也唯有在代际平等的理念构设下才可以运用法律上的权利话语展开对话。代际平等制度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不过,尽管现代法律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作用于仅凭血缘亲情来维持代际关系并不可靠的问题,但无法从内在情感的角度作用于那样的问题,我们寄希望于以后的法律做出更为乐观的规定。
(节选自《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转型会给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的血缘关系带来影响,人们会更加珍视血缘亲情。
B.西方奉行的接力模式认为父母抚养子女理所应当,而东方人奉行的反馈模式认为子女赡养父母理所应当。
C.西方人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赡养道德无法成立,父母无需赡养,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形成行为并不是自愿同意的。
D.父母与子女以平等身份借助司法程序展开对话是代际平等制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现代法律基本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社会转型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的影响开始论述,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意义。
B.文章对中西两种不同代际关系模式进行对比,是为了分析中国代际关系转型的原因。
C.文章对西方代际关系论述比较多,是因为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受西方伦理观念影响较大。
D.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主导代际关系仍为反馈模式,但已经确立了代际平等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中国人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权力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出现,说明西方接力模式获得了部分认同。
B.情感表达制度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在现实中可能趋于松散,代际关系并不可靠。
C.西方的接力模式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主要表现是情感表达的制度的产生以及孝道理念的变化。
D.用更有规范性的法律制度来维系代际关系,可能会出现代际关系之间只存在权利话语而没有伦理话语。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1.选BA选项原文认为“社会转型越是剧烈”会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而不只是“更加珍视血缘亲情”。B选项在原文第二段:“西方奉行的是接力模式,甲代应当抚育乙代而乙代又应当抚育丙代;中国奉行的是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而乙代应当赡养甲代。”既然是奉行一种理念,就包含“应当”的意思。C选项原文说“子女对父母不具有赡养义务”,并不包含“父母无需赡养”的意思,没有义务,也可以赡养。D选项偷换了概念,原文说“代际平等制度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2.选D原文没有说“已经确立了代际平等制度”。
3.选C原文说“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生转型”。
找灵感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