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领气,以气摧形”,这是学练传统太极拳最常见的理论知识。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还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布气、行气、运气。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摧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
NO.1怎样才能气沉脚底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横膈膜以上。练太极拳只要有明师随时,只要身法正确,日久自然气自然下沉丹田。也就做到了老子讲的“空胸实腹”。也就是“把心放到肚子里”。这个过程纯任自然,不可用意气,不可强为,否则容易出偏。丹田位于脐下1、5寸,丹田是储存能量的仓库。练内功先要将气从胸沉到丹田,在丹田涵养储存,不使上浮。古人讲“胸腹掏空”就是这个意思。气沉丹田,绝不是故意把气引到小腹,沉到小腹,留在肚里,更不能鼓腹。气有意沉小腹会涨气、伤身。要松开,沉到脚底。
要气沉脚底,先要备好身法,做到四正,外三合、内三合,全身备五弓。身正、松开和贯穿是气沉脚底的前提条件,身正就是按照八条身法和要领把身体练的符合规矩。松开是各关节都要松展、松散、蓬松,骨肉分离,骨升肉降,全身六面浑圆,八面支撑。松不是懈,不是软塌,是一袋面粉上面提着口松下去的感觉。贯穿是全身各关节、骨节打开,气能通过去。是“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是“劲起于脚,行于腿,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贯穿命门是中枢、是桥梁,是非常关键的穴位。命门这个地方很隐秘,是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因为人平日里是不用命门的,一生可能都排不上用场。然而,要练内功则必须要练命门。找不到命门,气就过不去命门,就不能和脚底相连,也就不可能贯穿。
02气沉脚跟、入地三分气沉脚跟和气沉脚底涌泉还是有区别的,我的体会是气沉脚跟有点力沉脚底的感觉。是松沉劲、框架力。《内功经》讲“足为劲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涌起。劲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而伏。”、“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也。底者,涌泉穴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劲起于脚,行于腿,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讲的多好啊。不是气沉丹田,是应气沉脚底。把这一秘密一泄无遗。气到脚底打人就不用手上力了,全凭脚底意气劲。手不带力,对方就找不到你的支点,就不知道你的意图和动向,是藏在里面,可怕,让人难琢磨,不敢动,这叫不知彼。不知彼,就没有把握和胜算。气沉脚底也是引进落空。“引进落空合即出”,能引进落空,就能放人出去,也就到了懂劲阶段。再进一步用功练到一定火候,就会触之即弹,随感斯应,连意念、思想也不用了,就到了随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了。
3如何做到“气沉脚底”要点1、什么是太极拳的“重心线”?
一般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中轴线”和“重心”,而所谓的中轴线(或中心线)就是从人体百会穴垂直而下穿过会阴穴至地面的那根无形之线。把握重心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之一,但很少有人在“重心线”这一要领上下功夫。
如何了解人体重心线?所谓的“重心线”是指身体重量中心垂直而下于地面的一条虚无的线路。
当人体的两腿分开,两腿承受的力量均匀时,重心线与中轴线合为一体。当人体的双脚承受力不均时,这时重心线与中轴线相互分离。按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若要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的地方是人体重心最为平衡的位置。如陈氏太极拳8字形盘桩法,开始盘8字桩时中轴线与重心线合为一体,此时把中轴线垂直而下至地面,如一只笔随身体做左右移动写成8字,这时重心线与中轴线相互分离。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黄金分割法’这个范围,就会出现虚脚过虚实脚倾斜的现象,让膝关节承受身体重量,使人体重心无法通过腿部达到脚根,从而使气与重心无法沉入脚底。身体的偏离使修练太极拳难以做到去僵催揉.缠圆灵静.松活虚实.随曲而伸,更达不到急动则急应、慢则慢应,周身无处不是手.浑圆一体的高深太极境界。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尤其注意对人体平衡、力学原理和重心线的研究。而人体重心线则是把握人体平衡的关键所在,在退守与实战过程中,很多人都知道要抢攻中心线,却鲜有人知中心线与重心线在不重合的情况下,即使你抢占了别人的中心线,遇见高手时仍然能让对手化险为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能较好的把握自己的重心,因而可以圆转自如。身体愈是平衡,就越是容易做到松沉;身体越是松沉,气也就也愈易下沉脚底。如是,方能做到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才可以慢慢的体会到不倒翁的原理。因此太极拳才有“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一说。因此把握好重心线是修练太极拳要旨之一。
2、要了解地心吸引力
因地心引力令我们身体有重量。众所了解,力从人借、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高妙功夫。力从人借之真议是借用地的吸引力,即是学会用身体重量压到地面而产生的反弹力作为打太极拳的能源。因此要将身体每一个部位放松,将重量全部交给地吸引力(恩师陈正雷大师所说连皮肤都不能有一丝紧的感觉,两肋之间的皮肤不能有上拉之意,裆走下弧线就是要让人体的内气下沉至脚底)。王宗岳拳论要求:偏沉则随,正是启发太极拳活动的能源要旨。身体愈多部位放松,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气也愈下沉于脚底。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反弹力亦随之增加,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为太极拳的阴阳.虚实.动静之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奠定根基。陈氏太极拳修练的緾丝劲自根而起,节节贯串,胸腰折叠,下盘如泰山,上身如杨柳等等就是这个原因。
3、目前大家在学太极拳时,经常会听到“气沉丹田”这一句话。
这只是教你气归丹田,从而达到引动内气、聚集能量,然后让你去建立一个以丹田为核心的系统。就像一个电动机没有电无法运作,只能是作为一个摆设。由此没有丹田之气即没有劲由里换之说,周身不能鼓荡,一切都成为空谈。
拳诀云:“神意内敛,九曲圆转,圈由心生,劲由里换”。很多人在丹田产生内气以后,就一直停留在丹田,不能将丹田之气沉到脚底。如果气停留在丹田,则重心就在人体的中部,再加上没有体会到“心不死、神不活”的太极拳精髓,反而心活把重心引到了胸部。导致心气不能下降,形成填胸..架肘.挑肩之病,使脊拄松拉不开,头部于背部无上拔之意,在外界力量的印象下胸部.肩部.背部.,更难以做到松柔圆活,松活弹抖之功。就如不倒翁把重心放到中间它如何能不倒?气不落根,便形成太极拳断根之病。因此根浮动则乱,乱则必颠,颠者必出也。只有将丹田之气与地吸引力相合,才能将地面产生的反弹力与以丹田为核心的周身鼓荡之内劲溶于一体,从而慢慢的才能体会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浑身无处不是手、挨到何处何处击的高深境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