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上士道p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广论「上士道」(p-5)

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决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第二者」,第二个科判,「修已受取佛子律仪」。

「初(应)当如何正受(菩萨行心律仪的)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根本罪以外的)恶作罪(如何)防护道理,(以及)设有毁犯(如何忏除干净、)还出道理」,这些道理在「《戒品释》中已广决择。」尤其在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戒品中己广决择。因此「未受律仪(前)定须先阅,如彼(《戒品释》等戒品当中所说的应)当(了)知。」

下面引《菩萨戒二十颂》略略说明菩萨的四种根本罪。

看资料:

「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根本戒)」,所谓他胜,即是被烦恼战胜、被烦恼压服。

「谓若猛利烦恼生,即能毁坏一切戒。当知其罪的四种,佛密意说等他胜。

为贪利养恭敬故,便尔自赞而毁他。于彼有苦无怙者,坚诸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背舍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

四种根本罪:

第一个:赞己毁他。「为贪利养恭敬故,便尔自赞而毁他。」若诸菩萨以贪图名闻利养为动机而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注意,若以正因正理抉择破他宗立自宗,则不是自赞毁他。比如,当时印度的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诸大菩萨,为高树正法幢而破除外道错误的见解,以及破下部派的见解,是不是自赞毁他?不是。这个要分清楚。再如,佛弟子学修过程中,为了正确了知佛之密义,建立正知正见,对所学教理依法抉择而相互辩论,是不是自赞毁他?其动机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故不能称为自赞毁他。

第二个:悭法财。「于彼有苦无怙者,悭诸财法不施与。」若诸菩萨现有法财,对贫穷受苦无依无怙正求财者,因悭贪钱财,不肯惠施钱财,或对于渴求正法者,因悭吝法财,不肯法布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第三个:不忍谏谢反打辱。「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他有情对菩萨作诸损恼,至心前来谏谢,若诸菩萨内怀猛利忿恨意乐,不忍不受,不听所言,不舍怨结,甚至心怀忿恨以手足或以块石而捶打他,或以武器而伤害他,或复施以杖击执缚而损恼他,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第四个:弃舍大乘持伪法。「背舍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若诸菩萨诽谤、弃舍大乘法藏,并且爱乐宣说、开示、建立相似正法。对于相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当知所言四他胜者,是约意乐他胜罪说:一、谓于利养恭敬,起贪求心;二、于诸资财,起悭吝心;三、于诸有情,起损恼心;四、于佛正法,起邪痴心。是名四种他胜处法。

由四种他胜处法所引申八种他胜处法。所言八者,是约加行他胜罪说:谓如一、赞叹于己,二、讥毁于他;三、不惠施财,四、不给予法;五、捶打有情,六、不受谏谢;七、背舍正法,八、说相似法。是名八种他胜处法。

菩萨戒分上品缠、中品缠、下品缠。此于《略论释》下册,78页的倒数第4行讲到:「《菩萨戒二十颂》,《略颂》云:『(菩萨守戒思考的根本原则,一、)现苦究竟益(菩萨所应作),(二、)现益究竟益,菩萨所应作(如不作则犯罪染)。(三、)现苦究竟苦(菩萨不能作),(四、)现乐究竟苦,菩萨不应作(如若作则犯罪染)。』」以上是菩萨守戒思考的四个根本原则。

「但于现益,究竟益,如力不能作,为无犯。此为菩萨守戒范围」,这是对第一、第二思考原则加以简别。现在苦将来有好处,现在有好处,将来也有好处,是菩萨所应作,如不作则犯罪染,但是若能力不够,没办法作,则不为染犯。由此可知,一位菩萨是否染犯,不能以他身口的行持来判断。「其次,防护,应知戒条及防法。《入中论》谓:护戒在防心。以正知、正念、不放逸三心所防护三门。若不知戒条,不善防法,则犯戒之多有如雨点。忏净,则应观《虚空藏经》及《戒品释》。」若忏除的清净,其根本还是要四力忏悔。但受菩萨戒以后,若犯菩萨堕罪,还需菩萨仪轨别别忏除。此于《广论》页的倒数第行讲堕罪还出之理时讲到:「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犯中品缠者,于曾受此戒之三比丘前忏(这三位比丘须是得到菩萨行心律仪者)。犯下品缠者,于一比丘前忏。」若犯上品缠,则舍掉菩萨律仪,必须重受。

继续看今天发的资料: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缠即烦恼),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但须在三位得菩萨行心律仪的比丘前忏悔。

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舍则须重受。何谓上品缠犯?若诸菩萨获犯四种他胜处法,①数数现行,②都无惭愧,③深生爱乐,④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若具足以上四种他胜处法,则犯上品缠犯,其菩萨戒即舍掉了。若知其过,应知是名下品缠犯。也就是说,有一种情况,假若了知其过失且心生惭愧,则为下品缠犯。倒过来讲,知道过失就一定会有惭愧心吗?不一定。虽四种未具足,但不见其过,不见其过就一定没有惭愧心,应知是中品缠犯。因此,为什么强调大家必须学习教理,其道理就在这里。

还要注意一点,菩萨愿心律仪,若一念生起,「某一位有情不度」、「我不想成佛」、「我没能力成佛」,菩萨愿心即刻无间而舍。

第三分三,一何所学处,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今初

「第三分三」,即受已如何学习行心律仪的道理,分三:「一何所学处」菩萨行心根本学处是什么,「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其中能总摄诸菩萨行心学处的道理,「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今初」,即「何所学处」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摄亦即摄于其中。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若广说菩萨行心学处,其差别相虽然是无量无边,「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但随其种类简略归摄,施等六度中总摄了菩萨所应修学的学处。「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摄亦即摄于其中」,施等六度是总摄菩萨道一切扼要的大纲要。「大嗢柁南」也可以称大纲要。四摄也含摄于六度之中。

摄施易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摄施易知」,六度之中的布施度中含摄了四摄当中的布施摄,这点很容易了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有情),利行者是安立他(有情安住、行持)于所教(导的六度)义(理),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自己和他有情一起成办六度,而不是仅教导他有情行持六度,自己不去行持。由此可知,四摄也含摄于六度当中。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又二(福慧)资粮及(戒定慧)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菩萨行心学处),诸余能摄则不能尔」,也就是说,福慧二资粮以及戒定慧三学,虽然也能摄菩萨一切学处,但并不能像六度一样,能够引生诸多解了菩萨行心学处的道理。「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因此在总摄菩萨道的能摄事中,以六度最为第一。

回向:

胜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发者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阿弥陀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b/5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