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是人治吗张千帆

礼治和法治并不冲突,

而是更高意义的法治?

张千帆

北大宪法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余字,阅读约需5分钟

(向上滑动启阅)

在上次对话,儒法两家切磋了伦理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法家主张,治国必须依法,依法治国意味着去道德化。

儒家却坚持,一个倚重严刑峻法的国家只能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国家。如果没有道德约束,统治者只能是暴君,被统治者不是顺民就是暴民,最后的状态不是法治,而是像秦朝那样用刑法和恐惧治民的最极端、最任意、最荒诞的人治。道德伦理不仅促使统治者自律,而且培养出一批有原则、有担当的“君子”,有效制约了皇权的滥用。既然治国依靠的更多是道德,而不是刑法,国家尤其是皇帝的权力自然就小了,国家权力滥用也不会那么可怕。儒家的礼治就是一套道德教育纲领,目的是让人伦纲常深入人心,尤其是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统治阶层,让统治者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榜样。

文末查看“月宫立道”之一、二

韩转世:儒家的皇帝“模范带头作用”显然理想成分居多,现实中有多少作用很可疑。即便有作用,也未必是积极作用。韩老师说:“齐王好衣紫,齐国皆好也”;[1]齐王喜欢穿紫衣,搞得全国人人都穿紫色衣服,一时“洛阳紫贵”。楚灵王则好细腰,而朝中多饿死。[2]这种上行下效的风气并不健康。另一位法家管子说:

请输入标题bcdef

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3]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荀转世:这正是法家统治需要反省的问题啊。在严格的中央集权统治下,皇帝句句圣旨、说一不二,是不允许任何质疑和反对的。臣子没有独立人格,凡事均看“人主”脸色,才造成黑格尔批评的那种现象。因此,法家表面上强调法治,但严格中央集权的实际结果却是地地道道的君主专制与人治。

儒家则并非如此。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你们曲解为维护君臣、父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确实是不平等的,也不能平等。老子和儿子能完全平等吗?美国总统和国务卿能平等吗?那样到底谁听谁的?但孔子在这里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否则他就不是君;做臣子也要尽臣子的义务,否则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臣……因此,后面那个“君”字其实是约束前面这个君的原则——或用柏拉图的语言表达,“理型”。每一种政治或社会角色都有一个理想模型,皇帝当然更是如此。至少“君君”这两个字不是维护皇权,而恰恰是约束皇权,而且这种约束不仅是自律,也可以是他律。大臣如果认为皇帝做得不对,可以当庭劝诫。这类秉公直言的铮臣在中国历史上是不鲜见的。

儒家确实认为皇帝很重要,因为除了批阅奏章、打理朝政之外,他还要为全国树立儒家伦理的模范榜样。这种想法可能有点过时,但是并没有什么错。难道国家元首不应该是全国人民的表率吗?哪个国家会把道德不合格的人作为自己的首脑?中华文明从刚开始,皇帝就是人民的道德楷模。譬如《尚书》歌颂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皇帝唐尧的各种美德:谨慎、节俭、明察、宽容、温和、恭敬、让贤。正是帝尧一人的道德凝聚力使百官诸侯协调和顺,黎民百姓友好和睦:

请输入标题bcdef

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4]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当然,虽然儒家极其重视太子的教育,仍有不少君王不争气,不能践行儒家伦理,但是儒家也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个人身上,因为儒家知道国家治理不能靠一个人,而必须靠一套典章制度。这就是延续了数千年的礼制,中华文明的精髓。荀老师对“礼”的定位极高,充分显示了其至关重要的社会作用:

请输入标题bcdef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所失微而其为乱大者,礼也。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5]

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6]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庄转世:我还是要提醒儒家朋友,道家在“月宫论道”系列中已经对礼治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批判。儒家把“礼”捧得那么高,但是在老子、庄子看来,一个社会的仁义礼仪越是兴旺发达,就越虚伪做作、偏离人性。庄子说:

请输入标题bcdef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薛足)为仁,(足是)(足支)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7]

请输入标题abcdefg

因此,绝仁弃智、返璞归真才是正途。礼仪越繁盛,只能偏离人的常性越远。如果你们真替人民着想,而不是想着自己成名做圣人,那么就不该用这套扰乱人心的学说打搅社会,让老百姓过正常的日子。什么君子、小人的——如果那就是人的真性,做小人有什么错?你们说小人欲多,只能“喻于利”,其实人的欲望完全是被你们这套仁义礼智吊起来的。如果人性不被礼教扭曲,人的欲望得到自然满足,一个自由快乐的世界有什么不好?事实上,你们自己就应该放下架子,抛弃君臣父子那套陈腐的东西,老老实实做个小人!

荀转世:真是地地道道的小人哲学!道家这套东西只适合于人兽同居的原始社会,你们误以为那是人间天堂、极乐世界。我们在“月宫论道”中早已回应了你们的所谓批评,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要回到你们憧憬的那个世界,将是文明的极大倒退!人类文明的标志就是联合起来、征服自然,排除洪水、野兽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扰,而人和人要合作,就必须有礼义、有规则,否则社会收获的不是自由,而是群争。正是为了防止混乱、维系文明,圣王才制定礼仪,作为统治社会的基本规则。

“礼”把君臣、夫妇、父子、长幼、朋友等各个角色的关系和义务都规定到位,各人按这套规则去做,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如果皇帝带头实践当然最好,但即便皇帝失职,也仍然有众多“君子”以身作则。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中国皇帝可以是杰出的诗人或书法家,却从来没有一个是研究《仪礼》或《礼记》的学术权威?换言之,“礼”的解释权不在他的手里,而在儒家学者那里。如果皇帝做了不合礼制的事情,大臣是有义务提出异议的。

因此,“礼”相当于一部高于皇权的宪章;礼治不仅不是人治,反而是约束皇帝个人统治的武器。礼治和法治并不冲突,而是更高意义的法治,因为“礼”是超越一般法律的基本法。归根结底,“礼”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个统治集团撑起来的,而是靠全国各地在“礼”的熏陶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君子”。“礼”正是靠培养自己的传人,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纽带。

月宫立道之三

未完待续

[1]《韩非子·外储说》。[2]《墨子·兼爱中》。

[3]《管子·法法》。[4]《尚书·尧典》。

[5]《荀子·大略》。[6]《荀子·议兵》。[7]《庄子·马蹄》。

作者:张千帆

年生于上海,物理学、政府学双博士。北大宪法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原创首发|尽情分享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标题一键阅读

为什么需要国家?

张千帆

治国靠什么?

张千帆

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邹至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去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sz/1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