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天道,二分人情,三分欢喜,四分闲情!
古人说:“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
清高孤傲,过度清洁,以震惊世俗,不如以平和的心态与世俗和谐。
心简单,世界就简单;心自由,生活就自由。
一颗简单的心,承载着赤子注视世界的温柔目光,包含着一分天道,二分人情,三分欢喜,四分闲情。
马德说:“你总是遇上好人,必然是自己修到了春风化雨。”
一分天道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唐朝李淳风是历史上著名的预言家,他告诉唐太宗将来要有个姓武的人来夺他天下,而且人已经在宫中。
唐太宗说:“那我就杀掉宫中所有姓武的,这样就断了祸根。”
李淳风说:“这个是你李家本来的劫数,还好这个人有点仁慈,以后会将天下还给你李家。如果你杀了她,就会感召更坏的人来完成这个劫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天道难测,知道一分就足够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恶愿,天必毁之。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心怀善念,行善而不图回报,虽然有时会被恶人所欺,但必然会得到上天的护佑,其善愿定能如愿,而且还会经常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
举头三尺有神明,做好自己,怀一颗善良的心,行走于天地间,善良或许感化不了心狠,但至少可以得到平静,活得安逸,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
不要动不动就想着争取利益,花尽心思,用各种手段。一个人争不过天道的规律,凡是各种手段争取到的,都不长久。
只有用一种敬畏天道的心态去面对,必将迎来芬芳的人生。
二分人情《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意思是说,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善于应对人情也是文章。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藐视人情,不要拒绝人情。藐视人情,就是藐视自己;拒绝人情,就是拒绝世界。
人情如水,可随形而至;人情又如云,可随风而去。
信别人不如信自己,讨好别人不如做好自己,只有跳出眼前的圈子,站在人生的高处俯视,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
清代李渔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人情有时很重,所谓“人情重如山”,重得让你感到有一生的压力,有无尽的动力,这是责任,也是承诺。
人情有时很轻,所谓“人情薄如纸”,轻得让你仿佛看透了这个世界,感到悲哀,感到心寒。
三分欢喜欢喜,是一种持久而平淡的喜悦,无忧无惧。
大喜伤心,不追求刺激,不需要大喜,只要三分欢喜,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问红尘扰扰,只待岁月静好。
生活有无聊的琐碎,也有淡淡的欢喜。
心怀欢喜,如同养玉。
淡淡欢喜,是善,对自己开始的善。
欢喜是被智慧照耀的快乐,是看开后的会心一笑,是领悟后的豁然开朗,是随意清风、静看花开的自在……
道家说:“纵遇任何事,勿舍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救,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不喜有何益?”
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无论得失,我们都不要丢失了欢喜心,烦恼毫无用处,如果事情还能补救,为什么不欢喜?如果无力回天,不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
不求什么山高水长的永恒,只求此刻一花一草的欢喜。
四分闲情古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有了闲情,才有了逸致。闲情,是闲情逸致,是赏花、养竹、抚琴、下棋、听雨、吃茶。
闲情,是“不用心”,也是“不着心”,任凭人生山高水远,一颗心依然枝上花开。
有空闲的人,不一定有闲情。
只有活的通透、明白的人,才能拥有闲情,才能浮世清欢,忘却三千不快。
名利是闲情的障碍,潇洒是闲情的衣装,无求是闲情的伴侣。
有闲情的人,种菜养鹅,自得其乐,写文作画,淡雅从容。
有闲情的人,在大自然中感知生命的真谛,物我两忘;在浮生中安然度世,体会情调和温暖。
有闲情的人,阳光收在眼里,心底便是一片澄明。
真正的幸福是“心里无事”真正的幸福是“心里无事”
俗话说:“无病一身轻。”生过一场大病的人都有体会。
一个人正当壮年的时候,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白马轻裘,架鹰斗狗,射猎打围,恣意挥洒着生命力,但是一旦步入老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才明白“身上没病”是真正的幸福。
唐代诗人罗隐有一句诗:“得即高歌失即休。”人生有失意,有得意。得意的时候,朋友多,应酬多,饭局多。
人生得意须尽欢,灯红酒绿,觥筹交错,哪有心思顾及到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体重超标,“三高”来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烟酒过量,肝也出问题了,这时后悔也晚了,有可以享受的物质,却没了享受的能力,长叹一声:“身上没病才是真的幸福啊!”
人生失意,当一个人的地位、名誉和财产,遭逢重大损坏时,一定要保住身心的平衡与健康,以求来日东山再起,就是通常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人还有一句文雅的话,“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东山再起的资本是身体得行,经得起折腾。
人活在世界上,衣食住行,老人孩子,不想事、不做事是不行的,所以“心里无事”指的不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的那种没心没肺,而是指心不被生活中的琐事征服,在忙忙碌碌中还能保持心态平和,心灵自由,实际就是心无挂碍的意思。
心里无事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悠闲不是懒惰,而是从容不迫,若有所思,不因生活忙碌而迷了心神,忘记了品尝生活的真味,把握生活的真谛。
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然而,偏偏有很多人把生活的全部等同于“生产”,无端地忙碌、紧张。因为忙,很多人连坐电梯都会嫌慢,早就没有了“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恬静。
现代生活的主旋律少不了“繁忙的奔跑”,但悠闲却是生活中“悠然的散步”,是在长途负重跋涉后身心彻底放松的休憩。
如果真觉得累了,在周末,远离喧嚣,独自品茗读书远足也好,与三两好友把酒言欢也罢,干点自己真正打心眼里喜欢的事儿,千万别勉强自己。
心里无事是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
古人云:“心中无事一床宽。”唐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曾经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
他有一首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世间随时都有自然的美景,春天百花争艳,可以陶冶情操;夏天习习凉风,给人带来凉爽;秋天月光皎洁,令人心旷神怡;冬天白雪皑皑,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
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保持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心中无事其实就是沉静下来的心态,是从容的生活态度。
心里无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再也体会不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这种修身养性,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它强调的是对身外名位、功利的淡忘;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它呼唤的是对友谊、亲情的回归。
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境界。境界有高有低,如果你心里无事,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
但是要达到“心里无事”的境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烦恼,绝对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婚恋失意、丧亲之痛、怀才不遇、生离死别等等各种人生的磨难。这些令人烦心的事经常会让人难以开怀。
不要妄求,不为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放心不下;活在当下,不为过去的事后悔,不为将来的事焦虑;遇到别人中伤,学会忍辱宽容,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
做到这些修身养性的具体要求,也就达到了“心里无事”的境界。
老祖宗60句大实话,句句如金!道教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哲理的话,可是有些话,细想起来,有点让人怀疑人生......
0.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0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0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0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0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0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0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0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0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
.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道教天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
必亲自检点。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宜未雨而绸缪,
毋临渴而掘井。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
宴客切勿流连。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饮食节约而精心制作,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不正当活动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童仆勿用俊美,
妻妾切忌艳装。
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不要贪图那些不属于你的财物,不要喝过量的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给他们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听妇言,乖骨肉,
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
不成人子。
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需平心暗想。
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
凡事当留馀地,
得意不宜再往。
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
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饔(yōng):早饭。飧(sūn):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
《易经》,是福是祸,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龙门道隐
我们常说一句话,“福祸无门,唯人自召”,是祸是福,完全看个人的行为而定。既然福祸操之在己,那怎样才能得福避祸呢?
《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是福是祸主要就在能否谨守本分,也就是守分。
一、守住你的位,不做出位之事《易经》中讲:“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这句话是提醒人们,要安守本分,不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否则大祸必至。
所谓守本分,就是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曾子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
《长短经·反经》里,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之间的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长官,鲁国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由子路主管这件事。
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铁锅给砸破。
子路气坏了,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先生天天教我们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却让子贡来捣乱。您这是嫉妒我行仁义吗?
孔子却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天子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人,就爱自己的家人。仁义之举当然是好事,但是超过了范围的仁义,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威。对你自己,对大家、对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孔子这样做,也是对子路无比的慈爱,是爱护学生如自己的儿子一样,因为子路这样一做,他会大得人心,但必然会引起的嫉妒,有人就非把子路害了不可。所以,就连实施仁义爱人这种事情,晓得自己的本分,也要恰到好处。
在哪个位置想哪个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越矩,就是守住你的位,就是守分。
二、守住你的心,让自己变得强大《道德经》中有“三知三守”的说法:“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用白话讲就是,有足以称雄的实力,而安守着柔和的状态不露锋芒;对万事万物都明察秋毫、洞烛千里,却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强加于人;可以达到荣华富贵、重权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永恒的德行才算圆满,回归到纯真质朴。
总结起来,君子都是藏器于身,但安守本分,不漏锋芒的人。要做到这点,靠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心。
中晚年时期的曾国藩,手握重权,但他却一直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贪污、不行贿、不谋私、不枉法。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县令欲拿王羲之书法的唐代摹刻帖贿之,其为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价值连城。
但曾国藩在赏玩片刻后,原封不动地退还回去,并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曾国藩死后,留下的财产不足两万两银子,仅相当于一级官员一年的养廉银。如此,在那个昏沉的乱世实属难得。
只要守住自己的心,以不变应万变,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不受干扰,不受诱惑,沉着应对,就能不被外物所扰,不为外境所转,既使身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
守得住心的人,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
守得住心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守住内心,才能保持淡定与宁静,才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三、守住你的嘴,是你最好的修养《易经》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这是让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嘴。
有人在与别人相处时,夸夸其谈,自认为似乎眼界很开阔,知识很渊博,积淀很丰厚,岂不知给人的感觉却是轻薄、肤浅和狂妄。
吉祥的人言语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
庄子在《人间世》中感叹道:"夫言者,风波也!”自古以来,祸从口出的例子数不胜数,轻则得罪人,重者甚至丢掉性命。
《艾子后语》中记载: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自己已经活了几千年了,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上古神仙。
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的不轻。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吓得方士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守住嘴不是不说话,而是会说话,就是孔子所说的“讷言”。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则曰:“大辩若讷。”“讷言”,即忍而少言,谨慎慢言,说话前要三思,切勿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守住嘴就是在不高兴的时候不说话;心不平时,不说话;有牢骚、有情绪时,紧闭口,不说话。
谨守本分的人,能守住位,能守住心,能守住嘴,认认真真做人,脚踏实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坑蒙拐骗,不欺不诈,不妒不媚,上不愧天,下不愧地,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自然能够避除灾祸,吉无不利。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0
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岁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02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24岁时,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有句话说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03
有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指出——努力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04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05
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06
一切唯心造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所谓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属相为牛、龙、羊、鸡、狗的切记点击查看!
?:年犯太岁的生肖及化解方法详解!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治好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