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穴位详解一一手指部位

更多精彩内容请添加   (二)治疗肩胛痛及颈项痛可配偏肩穴,人皇穴。

说明:(一)心膝穴董公所著有别,在其部位上只写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未注明尺寸,胡师乃标示出来,其穴位位于内外侧各五分处是穴。

(二)有时不方便下针时,亦可用指甲掐,效果亦佳。

肺心穴定位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上,共三穴。主治脊椎疼痛、頸項痛、小腿脹痛。針法與應用橫針皮下一至二分。可一針透二穴。

穴位:肺心一穴—中指背第二节正中央下二分半处。

肺心二穴—中指背第二节正中央处。

肺心三穴—肺心二穴上二分半处。

解剖:正中神经皮下浅枝、心及肺分支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宜通气血,通络止痛。

主治:颈项骨刺、脊椎骨骨刺、项紧痛、肋膜神经痛、胸痛、背痛、大拇指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后脑头痛、小腿痛。

针刺法: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

针感:局部疼痛感。

说明:肺心穴、二角明穴,都在一条直线上,中指背可视为人体背部,木火二、肺心穴、二角明的连线可视为人体的脊椎,和人体的督脉,所以肺心穴对项紧痛、颈项骨刺,脊椎骨刺有疗效。

经验:肺心穴共有三穴,可采横刺透穴,一针透三穴,效果佳,亦可用一寸针,由肺心穴透二角明穴。

二角明穴定位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共二穴。主治閃腰岔氣、腎痛、眉酸骨痛、鼻骨痛、眼壓太高之脹痛。針法與應用橫針皮下一至二分。亦可一針透二穴。

穴位: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正中神经皮下枝、肾神经。

取穴:手背,当中指第一节中央线,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处一穴,六分六处一穴,计有两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疏气化瘀,止痛消胀。

主治:腿压太高之胀痛、眉棱骨酸痛、腰痛、闪腰岔气、鼻骨酸痛。

针刺法:由上往下斜刺一—二分。或以三棱针点出血。

针感:局部疼痛感。

说明:由木火二、肺心穴、二角明穴,一直浅下来,代表人的脊椎骨,亦代表人的督脉,就中指来论二角明所在的部位,就是人腰椎的相应部位,所以二角明可治腰痛、闪腰岔气等。

经验:二角明有两穴,两穴如采一针透穴法下针,疗效较单独取穴好。

配穴:二角明对腰椎骨原因造成的腰痛,较有效,可加配腕顺穴。

胆穴定位中指背第一節正中央內側、外側五分處各一穴。主治心驚、小兒夜哭、黃膽病、腿酸脹。針法與應用針深二至三分或以三稜針扎出血。

穴位:胆一穴—手背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五分处。

胆二穴—手背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五分处。

解剖:正中神经皮下枝、胆神经、心副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心胆经。

穴位:镇定、理气、止痛。

主治:小儿夜哭、腹胀、腿酸胀、小腿神经痛、头昏、头痛、黄胆病、惊悸。

针刺法:胆一穴由内向外斜刺二—三分。

胆二穴由外向内斜刺二—三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配穴:治疗腿胀痛,针下立癒;治疗黄胆病配木黄穴神效。爬山腿酸疼痛可治。

说明:(一)胆穴主治在董公原著中只列心惊及小儿夜哭,而胡师增列了不少主治内容,将董氏奇穴的要义不藏私的公布了不少资料。

(二)二角明穴治腰椎,而胆穴可配腕顺一穴治腰痛。

指三重穴定位手背無名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三分線上,共三穴。主治驅風、臉面神經麻痹、乳頭腫大、肌肉萎縮,乳瘤、乳癰。針法與應用針深一至二分。三穴宜並用成為倒馬針法。

穴位:指三重二穴—手背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外侧三分。

指三重一穴—在指三重二穴下二分半处。

指三重三穴—在指三重二穴上二分半处。

解剖:尺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肝肾二经。

穴性:活血除瘀,疏风消肿。

主治:乳臃、乳瘤、乳头肿大、肌肉萎缩、驱风、脸部神经麻痹。

针刺法:斜刺一—二分。

应用:配肩峰穴治乳癌、乳瘤特效。

说明:董公书中取穴部位为无名指中节中央线名二分,未指明指背,恐为遗漏,今胡师修订为外侧三分,以符董公所传。

区别:(一)三重穴有二,一为指三重,一为足三重,主治两者类同,而足三重范围更广,在临床上,足三重用得更多,效果较佳。

(二)三重穴与足三关穴皆是治疗肿瘤要穴,而三重穴主治较三关穴多,但专对肿瘤而言,两者可互相轮流使用。

指肾穴定位手背無名指第一節中央外側三分線上,三穴各相距二分半。主治口乾、腎虛、心臟衰弱、背痛、心臟性氣喘、胸部疼痛。針法與應用治背痛宜三針同下。即為倒馬針法,以提高療效。

穴位:指肾一穴—手背,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外开三分下二分半分处。

指肾二穴—手背,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外开三分。

指肾三穴—手背,指肾二穴上二分半分处。

解剖:尺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心之神经。

取穴:同穴位。

归经:入心肾二经。

穴性:调心气,滋肾阴。

主治:心脏性气喘、胸痛、肾亏、心脏衰弱、背痛、口干。

针刺法:直刺一—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配穴:治胸背痛宜三针同时用;本穴配手心灵穴治心脏麻痹特效;配地宗穴治心脏扩大,心脏积水神效。

说明:(一)指肾穴归心肾两经,因此对心肾之疾有效,但治心疾伴有肾机能失调者如肾亏,效果较佳。

(二)董公所著为外开二分处,而胡师书校订为外开三分。

(三)下针时,如能贴骨而下,在疗效上较佳。

五花穴

穴位:脚底、脚后跟正中央处是五花一穴。

五花一穴向前一寸是五花二穴。

五花一穴向后一寸是五花三穴。

五花一穴向外横开一寸是五花四穴。

五花一穴向内横开一寸是五花五穴。

解剖:胫骨神经的外侧脚底分枝、脑神经。

取穴:平卧取穴,余同穴位。

归经:入心、肾两经。

穴性:清心肾之热。

主治:足跟痛(特效)、失眠、脑神经痛。

针刺法:直刺三分—五分。

经验:(一)本穴为治疗足跟痛之特效穴,另加配手骨关、木关、中关(骨、木关之间)。

(二)治疗失眠本穴配心灵穴及镇静有效。

说明:五花穴亦为董公常用穴位,但其书未列,由胡师在其书中公布。

三圣穴

穴位:在脚底正中央点处,即十四经涌泉学后二寸(往足跟方向)。是三圣二穴。

三圣二穴往前上一寸是三圣一穴。即十四经涌泉穴后一寸。

三圣二穴往后一寸是三圣三穴。即十四经涌泉学往足跟方向后三寸。

解剖:脚底神经分枝、心之神经、肾之副神经、脑神经。

归经:入肝肾两经。

穴性:平肝益肾。

取穴:同穴位。

主治:高血压(特效)、低血压过高症(特效)、脑溢血、脑脑血栓症。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经验:本穴为治疗高低血压过高之特效穴。胡师曾以三圣二穴治高血压二百六十五度患者,在五分钟内降为一百三十五度,堪称神效。

说明:本穴为董氏奇穴之要穴,对血压的调整,有很大的疗效,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董公书中未将三圣穴公开,胡师依平日董公所传,将其补上,另治疗血压如能配合相关部位放血,效果更好。

辨别:三圣一穴位涌泉穴后一寸,不要混淆。

开脾穴

穴位:手掌,中指第三节正中央点。

解剖:掌指固有神经,脾之神经。

取穴:手掌向上,掌中指第三节正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脾胃二经。

穴性:调理脾胃,宜道中焦。

主治: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呕吐、心闷、头昏。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疼痛感。

说明:开脾穴,在董公所著书中未列,此穴由胡师根据董公所传而在其书中提出。

经验:(一)开脾穴对心胸不开之心闷效果不错。

(二)治疗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当配合四花上穴。

(三)根据全息律,中指主心、脾,中指亦为独立之一全息律,而开脾穴即位于人体头部口之位置,故能健脾利胃之功。

偏肩穴

穴位:手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五分,靠近小指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之神经、脾之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舒筋活络,止痛消瘀。

主治:慢性肝炎、肩背痛、五十肩、手背外侧痛、颈项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应用:右病取左、左病取右。

配穴:(一)本穴配灵骨、大白、中白穴,效果更佳。

(二)偏肩穴加失枕穴、腕顺二穴上五分,捻针、配合动气疗法,治颈项痛,落枕有效。

说明:偏肩穴和失枕穴为董公未公开之穴位,此两穴对治疗落枕,效果奇佳,如无针时,可用牙签取代,刺激后,要患者动动颈部,可速解痛苦。

指三黄穴

穴位:掌面、大拇指第一节中央线偏内侧三分处。

解剖:掌指固有神经,肝支神经。

取穴:掌面朝上,当大拇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内侧三分为中黄穴。中黄穴下三分为下黄穴。中黄穴上三分为三黄穴。

归经:入肝胆经。

穴性:泻肝胆热,疏连下焦,调血室精宫。

主治:肝硬化、肝炎、子宫炎、卵巢炎、妇女经痛、两胁痛、下腹痛、肝机能不足引起之疲劳、眼昏、消化不良、脊椎骨膜炎、骨刺。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说明:(一)再临床上,因指三黄下针较痛,一般都用上三黄穴取代较多。

(二)董氏奇穴诸多人肝经的穴位,大都可治妇科疾病。

(三)指三黄穴位的对侧即是妇科穴,所以它们两穴在主治上皆可治妇科上的一些疾病。

踝灵穴

穴位:手大拇指掌面第一节指骨与大拇指掌骨之间。

解剖:掌侧指固有神经、肺神经。

取穴:手掌心向上,当大拇指第一节骨与掌骨交接处,五虎穴下一分外一分处是穴。

归经:入肺经。

穴性: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内外踝扭伤。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说明:(一)踝灵穴为董公及胡师在他们书中皆未曾公布过。口传心授过。

(二)此踝灵穴与掌诊部分所录之大拇指图踝点位置相符。

经验:(一)此穴治疗内外踝扭伤较五虎穴更好用,当扎此穴,患处再配合动气疗法,立即见效。

(二)较严重者可加肩中穴,头皮针顶旁足一带(李氏心气头皮针)配合心气功法运针,立即见效。

(三)笔者临床经验,治外踝扭伤,先就病灶放血,行动气针法取本穴,无不速效。

失枕穴

穴位:手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分上二分处。

解剖:掌指侧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肾神经、脑神经。

取穴:手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二分上二分处是穴。

归经:入膀胱。

穴性:宣通气血,开郁通窍。

主治:失枕、颈项痛特效、用脑过度致头昏脑胀。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分,或由上往下斜刺二—三分。

针感:局部胀痛感。

应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经验:依作者经验、本穴为治疗落枕之特效穴。效果神速针下立除。其效果与人皇穴、中九里穴相同,尤对临时性失枕效果更佳。

配穴:配人皇穴、偏肩穴治疗颈项痛。

说明:(一)治疗颈区毛病时,要配合董氏独传动气疗法,效果立即显现。

(二)失枕穴可加无名指上偏肩穴,如无方便用针,亦可用指甲重掐。

(三)失枕穴可配合偏肩穴、肾关穴对治失枕,常能速效。

太阳穴

穴位:手掌面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

解剖:掌指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肝胆神经。

取穴:手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是穴。

归经:入肝胆经。

穴性:疏肝清胆,通窍醒脑。

主治:黄胆病、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太阳头痛、偏头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太阳一穴配太阳二穴同时下针,效果较佳。

说明:太阳穴在董公原著名为眼黄穴,只有第二节中央点一穴而已,而胡师增订了第一节正中央亦为太阳穴,因太阳穴与脸部经外奇穴太阳穴,有相雷同之功能,故改名为太阳穴。

配穴:(一)头晕、头昏、可本穴加神耳上穴。

(二)偏头痛,可病灶放血,再取本穴加心灵一穴透穴。

(三)眉棱骨酸痛,可病灶放血,取本穴配二角明穴。

穴位:手掌面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处。

解剖:手掌固有神经皮下浅枝、肝胆神经。

取穴:手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归经:入肝胆二经。

穴性:疏肝清胆,通窍醒脑。

主治:同太阳一穴。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配穴:(一)本穴配太阳一穴,灵骨穴之偏头痛、太阳头痛、头晕,下针一分钟立愈。

(二)如为虚症头痛、头晕,可配耳穴神耳上穴神耳中穴及皮生阳穴,效果佳。

(三)如为实症偏头痛除针太阳穴位,可于脸部太阳穴上放血,效果更佳。

说明:偏头痛就头侧面病灶放血有技巧,一般用三稜针直刺,血不容易流出,应当斜刺,并且要患者低头,用力,暂时闭气,彼此配合,才能够除尽恶血。

水清穴

穴位:手掌,小指第二节外侧三分线上。

解剖:尺骨神经皮下浅枝,肾之神经。

取穴:水清二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正中央外侧三分处是穴。

水清一穴—在水清二穴下二分处是穴。

水清三穴—在水清二穴上二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经。

穴性:疏泄厥气,利道下焦。

主治:睾丸炎、肾炎水肿、尿道炎、膀胱炎、偏头痛、腰痛、腿痛。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说明:(一)水清穴,董公所著书中未提出,由胡师依董公平时所传,在其著作中提出。

(二)水清穴与分水穴在小指同一条直线上,水清穴与分水穴一样入肾经外,又入膀胱经,因此可主治膀胱、尿道的疾病。

经验:(一)如有主治各症,而有反应点出现在水清穴时,下针效果最佳。

(二)董氏针灸穴位取名,有水字的皆和肾、膀胱有关。

水源穴

穴位:手掌,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线上。

解剖:尺骨神经皮下浅枝,肾之神经。

取穴:水源二穴—在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是穴。

水源一穴—在水源二穴下二分处是穴。

水源三穴—在水源二穴上二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通络止痛。

主治:手麻、腹痛、颈椎骨骨刺。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局部酸胀感。

说明:(一)水源穴在董公原著中未提出,而由胡师在其著作中,依董公平日所传公开此穴。

(二)水海、水源在同小指面一条线上,同属入肾经,主治骨疾。

配穴:(一)本穴配中白穴治颈部骨刺。

(二)本穴配肺灵穴治手麻有卓效。

分水穴

穴位:手掌,小指第一节外侧三分线上。

解剖:尺骨神经皮下浅枝,肾之神经。

取穴:分水二穴—掌心向上,当小指第一节正中央点(即太阳一穴)偏外侧三分处是穴。

分水一穴—在分水二穴下二分处是穴。

分水三穴—在分水二穴上二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调下焦气,除湿浊,利水消肿。

主治:肾炎水肿、耳鸣、耳聋、腰脊椎疝板症(骨刺)、腰痛、坐骨神经痛。

针刺法:直刺一分—二分。

针感:疼痛微酸胀感。

说明:(一)分水穴位于小指,小指属肾,小指上及小指掌骨上诸多穴位都入肾经,因此在中医上,与肾有关之骨、耳等皆是这一带穴位所主治的范围。

(二)分水穴为胡师依董公所传而第一次在书中公开提出。

配穴:分水穴甚少单独取穴,可配三海穴、腕顺穴较佳。

定喘穴火星上穴

穴位:手掌面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中指第一节正中央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疏心调气、宽胸利膈。

主治:头晕、心悸、狭心症、心脏性喘息、心脏瓣膜症、胸痛、肩胛骨痛、肺癌、多发性骨癌、两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可双手取穴。

说明:掌面中指在掌诊中属心的部位,因此火星上穴、火星下穴计心常穴皆是治疗心疾要穴,在临床取穴上,大都再配上灵骨、大白,较多的穴位,不但可治心疾,另对胸、肺之疾病,亦有其治疗的功能。

配穴:(一)头晕,可取本穴配神耳穴。

(二)肺癌,取本穴配灵骨、大白、三重穴,再配不定穴针法。

火星下穴

穴位:手掌面中指第二节正中央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中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疏心调气,宽胸利肺。

主治:同火星上穴。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经验:火星上、下穴对治疗打嗝,效果不错,在临床上有诸多打嗝情形,在下针后不久,立即消除。

配穴:火星上、下穴可配地宗穴、灵骨、大白、心灵一穴、二穴、三穴计地宗穴、对治疗心脏疾病,效果显著。

说明:(一)火星穴董公著作未公开,由胡师公布。

(二)在临床上可取火星上穴、下穴间,刚好于第一节与第二节间横纹中间取一穴成直倒马针,针效更佳。

(三)中指主心,因此中指上很多穴位,皆可治心疾。

(四)心肺同在一区域,因此可治心疾之穴位,亦可治肺病,治肺疾都要加配灵骨、大白穴。

我处常年开展董氏奇穴特色针灸技术学习班,国医名师任教。学习咨询电话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fb/2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