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志我们重走丝绸之路,感受上千年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

今年暑假(8.15-8.24),参加“ME学院丝绸之路文化访古之旅”的孩子和家长们在晓石老师的带领下,重走了一回陆上丝绸之路。在短暂而丰富的10天里,大家一路向西,亲身感受到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气息。

D1抵达敦煌,开启丝路之旅8.15--敦煌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著名贸易要道,将亚欧大陆天各一方的诸多政权全部连接起来,促进了地区文明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ME学院不周本次带领大家进行了10天的文化访古游学,第一天抵达行程的第一站:敦煌,它是作为中国西域文明研究的前哨战,文化成果令人啧啧称奇,如何浓墨重彩地介绍也不为过。

D2参观敦煌博物馆西千佛洞8.16--敦煌

▲首站参观敦煌博物馆

一个城市的开端,不是大街小巷,也不是地方美食,而是历史汇合处的当地博物馆。这天上午,大家来到敦煌博物馆参观游览。在这里,晓石老师从“敦煌”地名解释开始,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老师主要介绍了敦煌的史前文明,“华戎交会的都市”为主题的浮雕、敦煌及周边文物分布图、敦煌古代大事年表、敦煌历代建制沿革表等。敦煌地区早期的居民羌戎、乌孙、月氏族活动的情况以及匈奴在敦煌的活动情况,把大家的情绪带入敦煌久远的上古时代。

后又讲述了从夏、商、周三苗的后裔,到战国和秦时的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再到西汉的匈奴人入侵,张骞出使西域,再到魏晋时期建立封建政权,隋朝时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的历史进程。

▲晓石老师正在讲解,孩子们听得认真极了

老师告诉孩子们,“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虚占领河西,11世纪初,党项族兴起,建立了西夏王朝,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

下午,大家参观了西千佛洞,对敦煌有了初步的印象。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主室内景

▲主室前景

▲西千佛洞第7窟

西千佛洞第7窟建于北魏时期,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前部人字披顶已塌毁,后部有直达窟顶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礼的通道。

上方为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为清代重修,只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虽已残毁,却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双肩浑圆,袈裟贴体,透出肢体的轮廓,却又是宽松的式样,阴刻的衣纹,略呈浅阶梯式,流畅自如。

▲西千佛洞第5窟

西千佛洞第5窟开凿于初唐时期,回鹘时期重修。洞窟形制是横人字披顶,东壁开一龛。洞窟甬道的平顶上是回鹘时期绘制一身佛像。北壁是唐代画的观音一身,东侧回鹘画花一枝。

▲西千佛洞第11窟北周

西千佛洞第11窟始建于西北周时期,经隋、初唐、回鹘、清代重修。

▲西千佛洞第7窟-西壁上方-天宫伎乐

西千佛洞窟内北、东、西三壁分上、中、下三层。上段画天宫伎乐,中部画大面积的千佛,下部画金刚、力士。

窟内壁画与莫高窟同期壁画风格相同,人物造型健壮、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饰,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晕染手法,表现人物面部与身体的立体感,色彩质朴醇厚,多用石青、石绿。造像残破处可见古时以草木为胎,上敷泥巴,再赋以彩的塑像制作工艺及流程。

壁画是由供养人把佛经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相当于连环画和小人书。供养人就是画这些壁画的人,他们大多是一代一代修行的僧人,还有当地一些信众,有的一人,一家人,也有的是一个村子的人共同完成,共同供养。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沿袭达千年之久。

左右滑动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fb/2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