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作为一名有两个娃的老母亲,我每个周末都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把娃送进教室后,我方能得片刻自由。
为了消磨时光,我经常坐在培训班门口观察这些进进出出的孩子。这些不大点的孩子,每个人都背着水壶和书包,以及全家人殷殷的期望走进去。这种场景总是让我想起奇葩说里飞飞的那个戳中我泪点的比喻:全世界最矮小的战士。
据说现在孩子的培训标配是,小女生必学钢琴和舞蹈,小男生必学画画和某类运动。
若干年以后这帮孩子长大了,每个女孩子都是蕙质兰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每个男孩子都是运动健将,神采飞扬,说不定国足和国篮从此崛起,范志毅垂垂老矣的时候,再也没办法吐槽国足和国篮“脸都不要了”!明天真是太美好了!
98年版的新华字典里写着: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票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二十多年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放到现在这个时代,突然被玩成了一个自嘲的梗。无他,皆因在这个内卷时代,教育焦虑已成为全社会普遍的焦虑。在我们这代人还只知道葫芦娃的年纪,10后们已经被各种选拔竞赛区分成了牛娃普娃渣娃,而大部分80后家长们也踏上了一去不回头的鸡娃之路。
网上有个老梗,说一位妈妈问另一位妈妈,幼儿园阶段掌握个英语词汇量上小学够了吗?另一位妈妈回答,在美国上小学可能够了,在海淀区就不够。
真是个男默女泪的故事!
说白了,教育焦虑,本质上是因为触动了大众“阶级流动”这根敏感的神经。正如新华字典里列举的那个例子:北京大学,中专技校,百货公司售货员,这分明就是被教育划分出的三个阶层。恢复高考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无数小镇做题家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甚至家族的命运,从边远小城扎根一线城市,“奋斗了十八年终于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类鸡汤文,恰是那个时代的剪影。尝到了教育甜头的这代人,在为人父母后,成为了鸡娃主力军。于是,这些全世界最矮小的战士,每天不是在培训,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一路冲杀,直至上岸。
没错,在鸡娃届的“黑话”里,家长们管升入理想的学校叫“上岸”。可何处是彼岸?幼儿园的目标是名小,
小学的目标可能是重点中学,
中学目标是是清北甚至是藤校,
然后呢?
到岸边了吗?
岸上风光真的无限好吗?
我近几年因为总要周末加班,心生厌倦,忍不住跟周围人吐槽,谁料一圈问下来,居然没有几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包括体制内)!
我一度怀疑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学习不努力,没能够成功“上岸”,但再抬眼看看社会新闻,那些招聘门槛颇高的大厂,员工高负荷加班已成行业惯例,工作猝死已屡见不鲜。后又听马爸爸称工作乃是福报,震惊不已。
这就好比一个妓女暗戳戳接客,虽然也有违公序良俗,但好歹还知道点礼义廉耻,现在居然敢摆开擂台招亲,实在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了!似乎这年头,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按时下班就是消极怠工,就是工作不饱和。他们甚至用“延迟满足”这种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话术教育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卖命工作,享福的日子才能在后头等着我们。谁知道,延迟满足还没等到,倒是等到了延迟退休的消息!这就是上岸后的世界吗?一个每个人都铆足劲往前冲的世界?
可人生又不是马桶,每天冲冲冲个什么劲啊!人生短短急个球啊!
拼搏比瘫着强,这似乎已经是个政治正确的事情。但一定要把工作和充实绑定,让工作成为你人生中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让公司的目标成为你的使命,让老板的理想成为你的理想,这种洗脑近年来越演越烈。那些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前辈们的血都白流了么?
儿子有时候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好好读书?我想了想回答他,好好读书人生才能有更多的选择。可是原来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选择。社会新闻里,那个深夜加班回家路上突然崩溃的年轻人,那个连续加班几个月,生日当天以为可以按时下班却又被叫回去加班而在出租车上大哭的女生,哪个不是上岸了的“张华”?这样的未来真的就比百货公司的售票员光明吗?每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也不同。反正现在我的人生愿望就是按时下班永不加班,这样说来,可能百货公司售票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人生海海,何处是彼岸?这群全世界最矮小的战士们如果知道上岸后的世界,他们还愿意相信明天会更好吗?所谓美好的明天,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