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听课记录
教师:余杭高级中学郝倩楠
学生:杭州第四中学高一(9)班
课程内容:出言不凡——如何写好演讲稿
郝老师利用抖音短视频的一段话引入课堂:
某主持人:“当代青年没有拼搏精神,二十几岁已经活成了八十几岁的样子,整日捧着手机过活,没有远大抱负,也缺少责任担当。”
这是一段关于当代青年人的评述,同学们看见之后议论纷纷,郝老师随即邀请几位同学来发表看法。孩子们对于类似的话题比较感兴趣,观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同这段话的说法,有的人不认同并举出了反例。
其实对于这段话的说法是否正确,并不是郝老师课堂的关键,她是基于此段话引起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兴趣,对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热情。针对当代青年人的话题层出不穷,比如藏族男孩丁真,比如深山中的李子柒。郝老师借此讨论,引导学生们进入该话题下的情境:校团委组织五四青年节“我们的使命”主题演讲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帮助参加活动的杭四中的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那要学习写作演讲稿,首先要弄清楚写作演讲稿的特色是什么?郝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布置下第一个情境任务:自主研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演讲稿,谈谈你认为这两篇演讲稿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其实郝老师这里的设计是通过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个人认为如果这个任务设定在明确一些,再多些要求和限定,或者利用学习表格的形式来请学生完成归纳整理。这样课堂的小组讨论可操作性会更加强!
通过几分钟的阅读,学生们开始分享结果,他们都表现出良好的预习习惯,在短时间内便回答出了不少要点,比如演讲稿中的比喻论证;演讲稿的语言的感染力和马克思思想的时代意义等等。
结束分享后,郝老师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讲稿的最后一句,并体会其语言特点。同学们提到了缅怀与尊敬,也提到了纪念会和墓前讲话的场合不同,甚至有的学生在郝老师的引导下谈到了修辞手法在演讲词中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
郝老师逐一点评了他们的回答,并补充到“讳饰”的修辞手法和“首尾呼应”的演讲稿结构等知识特点。她以此来辅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演讲词的特点。从这里看出郝老师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并对课堂的把握得心应手,同时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非常中肯,她全然不像是借班上课的老师。
第二部分的情境任务是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一篇优秀演讲稿必备哪些要素?小组讨论归纳。在分享小组总结的时候,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部分任务,同学们完成的非常高效!原因是郝老师利用任务单的形式,落实了具体的要求!包括内容、情感、场合、对象、语言逻辑、细节等等,学生大方向把握的比较到位。所以基于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郝老师第二部分的任务也开展的时间较短,速度较快。她很快就带领学生得出了“有的放矢”的演讲稿要素特点!
个人认为郝老师这一部分内容中比较好的设计是将“观点”作为和语言、情感并列的演讲稿要素,这样的教学就会尊重演讲稿整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把握演讲稿这样特殊文体的诸多特色。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为了渗透议论文教学,将文体中的“观点”单独讲述,可是在该情境下的学习如果也这样操作,会让学生失去对于演讲稿写作的整体性意识。
第三部分的任务便是评价了:各小组基于全班讨论成果为演讲赛评委制作“演讲稿写作评分卡”(项目+细则+分值)。
个人认为这也是郝老师课堂中最优秀的一部分设计,她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通过可操作性极强的表格完成答案的填写,最后通过分数量化评分卡。
项目
细则
分值()
语言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0
同学们完成后,郝老师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分组展示了学生们的评分卡,通过“语言”“情感”“观点内容”“场合对象”“逻辑”等具体的项目,和所对应的细则、分值,来体现出学生们对于课堂所学的综合运用。这不单是情景化任务中学生对演讲赛评分卡的制作,更是郝老师“演讲稿课程”的一种自我课堂评估。她将二者通过这一活动完美结合起来!
课堂的最后,郝老师利用马克思的墓志铭来勉励诸位同学,并结束课堂: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