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晨读,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卢兴: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孙钦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注:^入声字短读;*关键字重读;~强调或语气长读。

崔圣:

第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五月二十年6月14日星期三

卢兴:

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同道。今天我们一同来奉读8.20章。

根据文义和诸家注释这章应该分为两段:第一段: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如果说前两章再说尧舜禹之君德的话,此章前半部分主要是从臣(用人)的角度来讲圣王之治。舜有五贤臣而天下治,武王有九贤臣而代殷而王,孔子称赞他们能够任用贤能,同时也感叹人才难得。同时表达出了对于三代圣王之治的怀念和感慨。

第二段: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段是说周文王的至德:虽有天下三分之二但依然臣服于殷,不悖臣道、不事征诛。

关于具体的人名和事件,古代注家的考证很繁复,争议在细节上,关于本章的根本宗旨并无根本差异。

本章所包含的问题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乱”:训为“治”,注家疑议不大。关于其原因,我认为比较可信的考证参见于省吾《论语新证》,刊于《社会科学战线》年第4期。由于涉及到古文字,故作截图如下:

2、关于“妇人”,马融认为是“文母”(周文王正妃太姒),刘敞认为是“邑姜”(武王之妃),也有人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不对——但妇人具体指谁并不重要,孔子的意思是:夫妻、母子关系都不是君臣关系,只是说妇人不在为臣之列。

3、文王之尽臣道、武王之行征诛——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张力?我认为文、武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情景和条件,都是孔子所嘉许的,但在境界上文王高于武王,这在《八佾》中对《武》乐的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3.25)可以看出来。

所以从文本的角度最好把前后两部分分开作为两章,是孔子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如果视为一章,可能会出现为文、武争高下的误解。

孙钦香:

指点不敢,我补充两句[调皮]

这一章清代注疏考证较多,涉及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人物

朱子认为“于斯为胜”指尧舜之际,《集释》认为不对,孔子称赞周之才多,为盛

前一段感叹“才难”,后一段写“周之德”似乎有不那么连贯,是否为两章?主旨会更加明确

船山《四书训义》:建一代之治以定天下者,存乎才,而立远大之际,以合天心而为臣民之所咸服者,存乎德。

明显区分才和德,且认为两者具有不同功能

在《读通鉴论》中船山对司马迁的才德论有很好的评述,大家可以参考

船山关于“才”与“德”的区分很有见地,把两段文本背后的哲学问题揭示出来。[强]

第一段讲的是“臣之才”,第二段讲的是“臣之德”

今天的会读就到这里吧。感谢各位同道的支持![抱拳]

崔圣:

论语学习,上一轮的特点是导读老师引领,大家共同讨论;这一轮是以老师导读为主,然后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形式上稍有变化,导读深度、学习广泛度明显增强。谢谢各位老师!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孔子慨叹人才之难得,在唐虞以后人才最盛的周武王时,称得上是人才的,也不过是十个人。孔子自己认为女人还不能算,因此只能算是有九位,因为其中一位是妇人。第二层是孔子慨叹周在道德上已经达到了极致,即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还要“以服事殷”。王夫之《四书训义》认为本章第一层意思是强调“才”,第二层意思是强调“德”,孔子是在比较德与才的作用:“建一代之治以定天下,存乎才。而立远大之基,以合天心而为臣民之所咸服者,存乎德。人才难得,故人君不可不以育才为急。而德未极其至,不可以言德,故君子尤不可不慎修其德也。夫子两论周事,而知周之所以建卜世之长,非偶然矣。”船山的分析,存在思想上的漏洞。“德”即人的品行,那么这里的“德”究竟是君王之德还是臣下之德呢?如果是指臣下之德,则舜的五位贤臣,是有才无德之辈吗?如果是指主上之德,德是不遗传的,就算文王德比尧舜,也无法遗传到武王身上,就像大禹之德无法遗传给夏桀,商汤的美德无法遗传给商周,文武之德,无法遗传给幽厉,周文王之德,如何能够“建卜世之长”?

既然前后两层意思并未对照而言,个人认为这两段分别是两层意思,有联系而不连贯。因而我们需要分别分析这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子对女性的看法。武王认为的“乱臣十人”中,一般认为有一位女性,有人以为是太姒,有人以为是邑姜。但孔子却对武王的看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位女性不能算。因此,只能算是有九位。自孔子一直到顾炎武,大抵上儒家对女性都是忽视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日知录》:“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陈师誓众之言,所谓十人,皆身在戎行者。太姒、邑姜自在宫壷之内,必不与军旅之事,亦不必并数之以足十人之数也。牝鸡之臣,惟家之索。方且以用夫人为纣之罪矣,乃周之功业必藉于夫人乎?此理之不可通。对女性的歧视,不仅仅表现在孔子谈到女子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在孔子没有谈到的时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谈论父子,却没有提到“夫妇”是父子关系的基础。应该说,在孔子的心目中,确实没有女性的地位。

武王对女性的态度就很矛盾。我们看到“乱臣十人”中是包含以为女性的。但同时,武王伐纣的罪名,却也和女性有关:《尚书牧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武王罪纣王的三条罪状,第一条就是“惟妇言是用”。其次才是“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即不任用自己的“王父母弟”,第三条是任用从各地诸侯逃走的罪人。这既可见在纣王那里,用人不讲出身,不论性别,也可见在武王那里,男女不平等,用人讲出身。但这还在快速嬗变的状态,因而周人的行为举止具有二重性,即表观和意识的不一致性。我们既看到武王谴责纣王用人不讲出身,又看到周人自己也更重视“仁人”:“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因而,武王既开始贬低女性的地位,但其“乱臣十人”中又有一位女性,既开始用人以亲疏远近为主,又看见周初的分封,异性诸侯仍然占有相当比例,周初人才颇盛。这是因为武王时期是男女地位不平等、宗法制度盛行的开始,因而,上一代遗留的人才还在。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在武王年前的武丁朝的故事。

武丁(?-公元前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我们看到傅説是刑徒出身,很类似于武王责备纣王的“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可见用人不拘一格,在商朝是有传统的。更重要的是武丁的配偶妇好的事情。武丁有六十多位配偶。其中有三位是法定的,妇好是这三位里边的一位。关于妇好,我们既拥有甲骨文中的众多记载,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的就有多次,同时又发掘了妇好墓,有实物资料。因而可以说我们拥有关于妇好的最坚实的史料。

在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了精美的骨刻刀、铜镜、统帅的象征物。女性成为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可见当时女性的活动范围并未受到任何限制。(1)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看妇好的地位:甲骨文中有一条卜辞写道:“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意思是说,商王征发妇好所属的人马及其他士兵1万人,命他们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在那个时代,1多人的队伍已经算是浩浩荡荡的大军了。这也是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那时,距都城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多里外,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他们经常肆意侵入商的边境,掳掠人口财物,是王朝多年的心头大患。于是,武丁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妇好乘胜追击,彻底挫败了土方。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后来终被划入商的版图。妇好最精彩的战役是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战前妇好和夫君议定计谋,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这大概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了。

(2)妇好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按照商代礼俗,祭祀中奉献的祭祀品上应该出现供奉人的名字。而在妇好墓中发现的大量青铜礼器,包括首次发现的商朝巨型炊器,上面都刻有“妇好”的铭文,可见妇好生前受命主持祭祀的规模之大以及参与祭祀活动的次数之多。甲骨文的记载再次印证了妇好是王室中一位学识超凡、地位至高的祭司。她祭祀王室中已经去世的祖母,也祭祀至高无上的天地;在祭祀中她会用酒,也会用火;她会屠杀牲畜,也会屠杀俘虏。根据卜辞推断,她曾因为国家发生了可怕的瘟疫,受国王之命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大典,其中包括杀人的血祭。还有一次,妇好祭祀的是一口神泉。其实,商朝祭祀的种类很多,祭天、祭泉水、祭祖先,还有为了去除疾病和灾祸,以及出征作战前的祭战等等。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刻有“妇好”的龟甲。商朝人占卜,是取整治好的龟甲用火烧炙,使龟甲兽骨烧裂出焦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判断凶吉,决定事情能不能做,并将占卜的结果和以后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占卜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整治龟甲兽骨。因为龟甲兽骨不经整治是烧炙不出焦纹来的。所谓整治,就是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等除去洗净,待干燥后再用特制的青铜钻在上面钻出一定数目和一定间隔的小圆孔,以备占卜时用火柱烧炙,这样甲骨才会呈现出裂纹。当时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卜官。卜官不仅要亲手整治龟甲兽骨,还要将此事记录成卜辞,刻写在经自己整治过的甲骨上,以示郑重。她先在火上烧灼龟骨,骨片遇热,表面开始出现裂纹,发出轻微的卜卜声,妇好好像聆听到神明的回声,然后将它们记录在甲骨上。可见,妇好不但可以主持祭祀、诵读祭文,还可以刻写甲骨文字,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才人。

(3)妇好拥有独立的领地和财产。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妇好其来;贞妇好不至;乎妇好往于果京。”从这些信息判断,妇好是一方诸侯,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民。因此,妇好常常要回到王都觐见商王。而在自己的封地上,妇好独立地掌管着农事和经济,并按时向商王纳贡。在妇好墓中发现的上千斤重的精美青铜器、余件玉器以及多枚海贝(商朝的货币),也都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妇好墓中有人殉16名,也可见妇好地位之高。

(4)更为奇特的是,妇好在阳世为武丁的夫人,在阴间还可以多次被“娶”。完完全全没有周人“从一而终”的观念: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甲娶。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乙娶。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成汤娶。祖甲、祖乙,成汤是商朝的三位先王,在武丁看来,在阴间这三位先王“娶”妇好,是很好的事情。

从妇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商朝时女性地位之高。那么,女性地位什么时候开始跌落的?这就涉及到周礼的内容了。在殷周交替的时候,殷人为当时的大国,军队以十万计。周人要夺取殷人的统治地位,只能从改善组织入手。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上》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中》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之同心同德,基础是周人发明了宗法制。宗法制的第一前提是族外婚。周、姜世为婚姻,以至一说到周文王,我们就想到姜子牙,就因为周姜两组互为婚姻,形影不离。其次,在婚姻中,既然女性到了男性的生活环境,男性的财产、社会关系就天然起作用,而女性就成了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占从属地位的态势自然形成。而在男性之间,依靠与周王的亲疏远近占据不同的地位。这种宗法的组织形式,带来了周人在社会组织上的优势。殷人盛行族内婚,婚姻的双方距离不远,因而能够经常往来,妇好平常住在自己的领地。而周人盛行族外婚,男女双方距离就会更远,因而女性只能远离自己的家庭,到男方的居地生活。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土地是搬不走的,因而,周人的婚姻制度,自然造成了在周文化中,男女的经济地位不平等。女性嫁人,自己的主要财产就丧失了。

男女之不平等,自武王开始,到春秋时已经根深蒂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前年?)》有这样一条资料: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这段古文可以翻译为: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相见礼,这是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

《墨子?非乐上》言:“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女性的活动,“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其范围主要在家庭里。因而其思维、眼界、情感,乃至实际的活动能力都受到限制。男主外,女主内,成为汉族两性分工的标准模式:《吕氏春秋》,桓公谓管仲曰:“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唐书》:“长孙皇后薨。太宗与群臣曰:‘入宫不闻谏戒之声,朕亡一良辅矣。’”男女财产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交往范围和礼仪不同,就带来了男女不平等,以至于孔子都不把女性算做人才了。在以后两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少数民族影响的范围以外,女性的地位一直在下降,“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思维定势。

本章的第二层意思,孔子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为周之“至德”。为什么孔子要说这句话呢?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孔子的思路。本章是从武王所说的“予有乱臣十人”这句话来的。而这句话,现在是在伪古文尚书《太誓》中,其上下文是:“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是武王伐纣时做战前动员的誓词,是鼓励自己的同盟军,只要团结一心,纣王的大部队并不可怕。因而,孔子谈论武王的“乱臣十人”,无法回避武王说话的背景,即武王伐纣本身的行为。以儒学以道德为本的立场,学生们第一个问题就会问:武王伐纣,到底是不是应该?孔子回避了对武王伐纣的行为做出正面的否定,却夸奖了相反的行为,即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即遵从原有的秩序,而不是讨伐纣王,因而间接地否定了武王伐纣的正当性。这从孔子对代表武王的《武》乐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来: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所以,苏东坡曰:以文王事殷为至德,则武王非至德明矣。

但是,孔子否定武王伐纣正当性的做法,却被自己最有名望的学生子贡修正: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把孔子之道概括为“文武之道”,因而武王之道,包括武王伐纣,都是夫子“学”的对象,这就为后来正当化武王伐纣留下了空间。虽然,子贡也看到了武王伐纣的问题。他是通过为纣王翻案来表达的: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微子》)

后世儒家在这个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赞成孔子的说法,即无论如何都不能造反:《论语集解》包曰:“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之至德。”南宋蔡节《论语集说》:《论语》一书以至德称者,唯泰伯、文王二人。其旨微矣。泰伯知天下必去商而归周,故逃之荆蛮而避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泰伯、文王均此一心也,此其所以为至德。《论语集注》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与之,人归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以为至德也。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与泰伯皆以至德称之,其旨微矣。”

问题是,如果“殷纣淫乱”,周还要“服侍殷”,那么,儒门的核心价值,仁、义、礼如何能够维护?儒家岂不是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了?因而,儒门内部的“修正主义”就占了上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张载也说:“使文王未崩,伐纣之事亦不可不为”。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张栻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非特文王,武王亦然。故统言周之至德,不但曰文王也。盖纣未为独夫,文武故率天下以事之也。”元初人作品《四书辨疑》:文武之事殷伐殷,盖其时有不同,非其心有不同也。(张载、张栻)二公所言皆正大之论,不可易也。之所以我们称儒家为孔孟之道,就是因为我们承袭了孟子的精神,把仁义之道置于君之上,所谓“从道不从君”,“君臣皆依礼”。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于闽梅主要是女性地位跌落的过程,农业(土地)时代的族外婚是主因。

崔圣:

張弛弘弢?,弘韬兄素以数学模型解论语,以不言之言示教,深得圣意。

崔茂新:

这样细心、周到、体贴入微的搬家服务,在中国至少50年内享受不到。

仁者爱人,需要向日本人学习。

李偉東:

去过日本游学的人回来,老说一句话:中国文化在日本...不得不令人深思!

小阎:

匠人精神

李偉東:

但是,近代的高科技,如互联网,手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并非由日本人发明和发展起来的...

小阎:

人文情怀是机器不可替代的

——参考资料——

预习资料: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子因此说道:“[常言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盛。然而武王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表情]乱臣——说文:“乱,治也。”《尔雅·释诂》同。《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大誓》说:“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则“乱臣”就是“治国之臣”。近人周谷城(《古史零证》)认为“乱”有“亲近”的意义,则“乱臣”相当于《孟子·粱惠王下》“王无亲臣矣”的“亲臣”,虽然言之亦能成理,但和下文“才难”之意不吻合,恐非孔子原意。[表情]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合九州岛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岛,文王得六州,是有三分之二。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治,去聲。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書泰誓之辭。馬氏曰:「亂,治也。」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人謂文母。劉侍讀以為子無臣母之義,蓋邑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內。或曰:「亂本作乿,古治字也。」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稱孔子者,上係武王君臣之際,記者謹之。才難,蓋古語,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唐虞,堯舜有天下之號。際,交會之間。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際,乃盛於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猶但有此數人爾,是才之難得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春秋傳曰,「文王率商之畔國以事紂」,蓋天下歸文王者六州,荊、梁、雍、豫、徐、揚也。惟青、論、冀,尚屬紂耳。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與之,人歸之,乃不取而服事焉,所以為至德也。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與泰伯,皆以至德稱之,其指微矣。」或曰:「宜斷三分以下,別以孔子曰起之,而自為一章。」

(一)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馬曰:“亂,治也。治官者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人謂文母。”    o正義曰:李氏光地《榕村語錄》:“‘舜有臣’二句,亦是夫子語,如《微子篇》《逸民篇》亦然。”案:武王語,乃伐殷誓衆之辭。予者,予周也。《左昭二十四年傳》:“萇弘引《太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十人,同心同德。’”《成二年傳》:“《太誓》所謂‘裔兆民離,周十人同’者,衆也。”又襄二十八年傳:“叔孫穆子曰:‘武王有亂十人。’”亦本《太誓》。故東晉《太誓》採此文入之。睹文與《論語》古本無‘臣’字。故《論語釋文》云:“予有亂十人,本或作‘亂臣十人’,非。”皇本雖有“臣”字,然疏云:“亂,理也。我有共理天下者,共十人也。”則本無“臣”字。唐《石經》於《尚書》、《論語》主《左傳》凡四見,皆無‘臣’字。後人於《尚書》、《論語》及《左昭二十四年》,皆旁添“人”家,其襄二十八年仍無“臣”字,可證也。據《石經》,是東晉古文亦無臣字。惠氏棟《九經古義》謂《論語》“臣”字,乃後人據《太誓》以益之,誤。      o注:“禹、稷、契、皋陶、伯益。”      o正義曰:稷即后稷,名棄,當時以官稱之曰稷也。《舜典》言舜命禹宅百揆,棄爲稷,契爲司徒,臯陶作士,益爲虞,此五人才最盛也。 o注:“亂治”至“文母”。   o正義曰:鄭注云:“亂,治也。武王言我有治政事者十人,十人謂文母、周公、召公、太公、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也。”與馬注同。當是《古論》家舊義。云“治官者”,《禮樂記》“樂之官也。”注:“官,猶事也。”又“天地官矣”注同。治事,即鄭注所言“治政事”也。《書君奭》云:“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適。”《晉語》重之以周、召、畢、榮諸人,惟虢叔不在十亂之數。陶潛《群輔錄》十亂有毛公,無榮公,不知其說何本。“其一人謂文母”者,據下文言“婦人”知之也。文母即大姒,文王妃也。周之王業,始於內治,故《二南》之詩,多言後妃德化。《毛詩卷耳序》云:“後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陂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也。”《兔罝序》云“《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衆多也。”皆言文母佐周之治效也。後人疑文母不當在十亂,而以武王妃邑姜當之。《北史齊後妃傳論》:“神武肇興齊業,武明追蹤周亂。”武明即神武妻婁氏,似以十亂有邑姜。隨、唐人已爲此說,亦不知何所受也。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孔曰:“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周,周最盛,多賢才,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然乎。”   [表情]正義曰:“才難”者,古語。《廣雅釋詁》:“才,道也。”古之所謂才,皆言人有德能治者事者也。《易傳》以人與天、地爲三才,《左傳》以八元、八愷爲才子,即禹、臯陶、伯益諸人。又以渾敦、窮奇、梼杌、饕餮爲不才子。人之賢否,以才不才別之。才是極難,當堯、舜時,比戶可封,不乏有德之士,而此稱才者五人。及周之盛,亦但九人,是其爲才難可驗也。後之論者,離德而言才,固非。即以有德爲有才,亦非也。“唐虞之際”者,際猶下也,後也。《淮南子修務訓》:“湯旱,以身禱於桑林之際。”《太平禦覽皇王部》七、《禮儀部》八引作“桑林之下”。又《潛夫論遏利篇》:“信立於千載之上,而名傳乎百世之際。”是際有下、後之義。夫子此言唐、虞之下,至周乃爲盛也。王氏引之《經義述聞》訓“於”爲“與”,引《孟子》“麒麟之於走獸”云云為證,謂“唐虞之際於其爲盛”八字爲一句,此說亦通。   “婦人”者,《說文》:“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婦人,據馬、鄭義即文母。《螺江日記續編》載餘姚邵在陬說,衛氏古文“婦人”作“殷人”,韓退之指爲膠鬲。翟氏灝《攷異》辨之云:“晉書衛恒傳但言其祖敬侯寫邯鄲淳所傳之《古文尚書》,淳不能別,並不言有《論語》古文,而韓、李《筆解》,亦絕無殷人、膠鬲之說。近任氏啓運《四書約旨》謂《漢石經》作殷人,以今所傳石經,惟前四篇略有其文,《泰篇》久已無存,任氏何從見之?”此均知其妄也。   o注:“唐者,堯號。虞者,舜號。”   

o正義曰:《白虎通號篇》:“或曰唐、虞者,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此注以唐爲堯號,虞爲舜號,義當如此。《論衡正說篇》:“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堯以唐侯嗣位,舜從虞地得達,皆本所興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爲號,若人之有姓矣。”又云:“說《尚書》者,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其立義美也,然而違其正實,失其初意。唐、虞、夏、殷、周,猶秦之爲秦,以之爲漢。秦起於秦,漢興於漢中,故曰猶秦漢。”案:《論衡》是也。鄭詩譜云:“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曰太原晉陽是。又《堯典》“嬪於虞”,皇甫諡云:“堯妻舜,封之於虞。”即今山西蒲州府虞鄉縣是。唐、虞皆地名。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包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   o正義曰:周得羣才,故能三分有二,其時實有得天下之勢,而猶以服事殷,與泰伯之以天下讓無以異,故夫子均歎爲至德也。《表記》云:“子曰:‘天下之事上也,雖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又下言舜禹文王周公之事云:“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故此極美文王有至德也。然不曰文王之德在,而曰周者,明服事這誠,武王與文王同,故統言周也。《釋文》:“參,七南反。本又作三。”皇疏本亦作‘參’。《後漢書伏湛傳》述此語,《文選典引注》引此文並作“參”,則舊本皆爲“參”字。又“周之德”,皇本無“之”字。 o注:“殷紂”至“至德”。[表情]正義曰:紂淫亂事,詳見《史記殷本紀》。文王爲西伯者,《書西伯戡黎》鄭注“文王爲雍州之伯,南兼梁菜青荊,在西,故曰西伯”是也。包必先言“文王爲西伯”,繼言“三分有二”者,明三分有二在爲西伯後也。《左襄四年傳》:“文王帥殷之畔國以事紂”。《周書程典解》:“維三月既生魄,文王合六州之衆,奉勸於商。”六州者,鄭《詩譜》謂雍、梁、荊、豫、徐、揚。孔疏申之,以其餘冀、青、兗屬紂,此依九州約略分之,九州而有六州,是天下三分有其二也。《毛詩四牡傳》:“文王率諸侯撫叛國,而朝聘乎紂。”姚氏配中《周易學》云:“三分有二以服事殷,即欲殷有以撫之。此文王之憂患所以獨深也。”案:文之服事,非畏殷也。亦非曰吾姑柔之,俟其惡盈而取之也。惟是冀紂之悔悟,俾無墜厥命已爾。終文之世,暨乎武王,而紂淫亂日益甚,是終自絕於天,不至滅亡不止也。是故文之終服事也,至德也。武之不終服事也,紂爲之也。亦無損於至德也。

8.20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曰:「禹、稷、契、皐陶、伯益。」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馬曰:「亂,治也。治官者十人,謂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人謂文母。」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孔曰:「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周,周最盛,多賢才,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包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舜有」至「已矣」。[表情]正義曰:此章論大才難得也。「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者,言帝舜時,有大才之臣五人,而天下大治。五人者,禹也,稷也,契也,皐陶也,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者,亂,治也。周武王曰:我有治官之臣十人者,謂周公旦也,召公奭也,太公望也,畢公也,榮公也,太顛也,閎夭也,散宜生也,南宮适也,其一人謂文母也。「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者,記者舉舜及武王之時大才之人於上,遂載孔子之言於下。唐者,堯號。虞者,舜號。際者,堯舜交會之間也。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此周,周最為盛,多賢才也,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大才難得,豈不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者,此孔子因美周文王有至聖之德也。言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也。o注「孔曰:禹、稷、契、皐陶,伯益」。o正義曰:案《史記》及《舜典》,禹名文命,鯀之子也,舜命作司空,平水土之官也。稷,名棄,帝嚳之子也,舜命為后稷,布種百穀之官也。契亦帝嚳之子也,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司徒,布五教之官也。皐陶,字廷堅,顓頊之後,舜命作士,理官也。伯益,皐陶之子,舜命作虞官,掌山澤之官也。[表情]注「馬曰」至「文母」。[表情]正義曰:云「亂,治也」。《釋詁》文。云「十人,謂周公旦」以下者,先儒相傳為此說也。案《史記·世家》云:周公名旦,武王之弟也,封於魯,食菜於周,謂之周公。召公名奭,與周同姓,封於燕,食邑於召,謂之召公。「太公望,呂尚也,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好周西伯。西伯將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勑?知切,非虎非熊,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太師」。劉向《別錄》曰:「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號。《孫子兵法》曰:「周之興也,呂牙在殷。」則牙又是其名字。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畢、榮皆國名,入為天子公卿。畢公,文王庶子。太、閎、散、南宮皆氏。顛、夭、宜生、适皆名也。文母,文王之后,大姒也,從夫之謚,武王之母,謂之文母。《周南》、《召南》言后妃夫人者,皆是也。[表情]注「孔曰」至「然乎」。o正義曰:云「唐者,堯號。虞者,舜號」者,《史記》諸書皆言,堯、帝嚳之子,帝摰之弟,嚳崩,摰立。摰崩,乃傳位於堯。《書傳》云:「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遂以為號,或謂之陶唐氏。《書》曰:「惟彼陶唐。」《世本》云:「帝堯為陶唐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案經傳,契居商,故湯以商為國號。後盤庚遷殷,故殷、商雙舉。歷檢《書傳》,未聞帝堯居陶而以陶冠唐。蓋以二字為名,所稱或單或複也。舜之為虞,猶禹之為夏。《外傳》稱禹氏曰有夏,則如舜氏曰有虞。顓頊已來,地為國號,而舜有天下號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肅云:「虞,地也。」皇甫謐云:「堯以二女妻舜,封之於虞,今河東太陽山西虞地是也。」然則舜居虞地,以虞為氏。堯封之虞,為諸侯。及王天下,遂為天子之號。故從微至著,常稱虞氏。[表情]注「包曰」至「至德」。[表情]正義曰:云「殷紂淫亂」者,紂為淫亂,《書傳》備言,若《泰誓》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之類是也。云「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者,鄭玄《詩譜》云:「周之先公曰太王者,避狄難,自豳始遷焉,而脩德建王業。商王帝乙之初,命其子王季為西伯。至紂,又命文王典治南國江漢汝墳之諸侯,是謂文王,繼父之業為西伯也。」殷之州長曰伯,謂為雍州伯也。《周禮》「八命作牧」,殷之州牧蓋亦八命。如《旱麓》傳云:「九命然後錫以秬鬯圭瓚。」《孔叢》云:「羊容問於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而二公治之,謂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之後,大王、王季皆為諸侯,奚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聞諸子夏云,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九命作伯於西,受圭瓚秬鬯之錫,故文王因之,得專征伐。』」此諸侯為伯,猶周、召分陝。皇甫謐亦云:「王季於帝乙殷王之時,賜九命為西長,始受圭瓚秬鬯。」皆以為王季受九命作東西大伯。鄭不見《孔叢》之書,《旱麓》之箋不言九命,則以王季為州伯也。文王亦為州伯,故《西伯戡黎》注云:「文王為雍州之伯,南兼梁、荊,在西,故曰西伯。」文王之德優於王季,文王尚為州伯,明王季亦為州伯也。《楚辭·天問》曰:「伯昌號衰,秉鞭作牧。」王逸注云:「伯謂文王也。鞭以喻政,言紂號令既衰,文王執鞭持政為雍州牧。」《天問》,屈原所作,去聖未遠,謂文王為牧,明非大伯也,所以不從毛說。言「至紂又命文王」者,既以繼父為伯,又命之使兼治南國江漢汝墳之諸侯。《周本紀》云:「季歷娶大任,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後果受命為文王也。云「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服事殷」者,鄭玄又云:「於時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荊、豫、徐、楊之人咸被其德而從之。」鄭既引《論語》三分有二,故據《禹貢》州名指而言之,雍、梁、荊、豫、徐、楊歸文王,其餘冀、青、兖屬紂,九州而有其六,是為三分有其二也。《書傳》云:「文王率諸侯以事紂。」是猶服事殷也。紂惡貫盈,文王不忍誅伐,猶服事之,故謂之至德也。 

————

轮值理事:任大援

晨读主持:顾芳奇、文静

文本吟诵:柳慧、郑忠青、朱立新、钟经胜

内容分享:丁跃伟、耿雅鹏、柳慧、欧阳慧一、杜英、朱丽君、崔圣、窦广娟、张楠、郭利琴、楼一家、江宏澤、杨蓓、邓晓颺、王莉、汤兆宁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网站。↓↓↓

赞赏

长按







































小孩白癫风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1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