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洲隐士
作者简介:东洲隐士陈约拿,年生,民间学者。目前居住福建厦门,对华夏古经和《圣经》解析有独到见解和领受,编写有《大国文字》《大国文化》、《大国箴言》、《中国实用传福音学》等,并创立了新的字体——福篆,目前专攻《中国汉字大揭秘》的研究编写。
■文章来源:Overseascampus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香柏立场。
编者按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重新追溯中华文明之根系渊源,重新发扬中华传统圣爱美德,探索揭秘中国文化奥秘精髓,发掘把握中华核心价值信仰,进行中华文明系统重建,并推动大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汇辉映的时代!“中国人——中国根——中国心——中国力——中国梦”的文化体系构建,将赋予东方大国最神奇瞩目的生机与魄力。
《大国根本·正本溯源与破题解密》由东洲隐士,民间文化学者陈约拿起笔撰写。作者目前专攻《中国汉字大揭秘》的研究编写,因此对中国文化溯源也代表着一家之言!
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文化”,“根国学”,并论证了中西文化同源同宗,同质同道的特性,为世界和谐大同扫除困惑蒙蔽的迷雾。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七个小节,从中华民族上古帝王的谱系,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魂--中国梦--中国志--中国为--中国荣,作者洋洋洒洒九万字铺开千古中华信仰与文化的寻根历史。此为第三篇《夏商周历史的信仰历程》,作者谈到君与民之间的祸福相连。历代骄奢淫逸君王的下场已经提醒天下万民:君王一人敬畏修德,万民受恩受益,国家便会长久安。因此即使东周结束之时国势衰微,但是西周却稳固发展年。按照历史学家所说,只因为在位的君王存心谦卑,敬畏上帝,恭让诸侯,勤修德政。因此也带来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点评。一起进入古史之林,追寻昊天上帝的普遍管理。
西周历史的信仰历程
周武王建立周朝,封纣的儿子武庚为诸侯,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
武王推行德政,废寝忘食。周公来到王的居所询问原因,武王说:“我告诉你吧,昊天上帝不悦纳殷朝的祭物,不庇护殷朝,才使我们获得现在的功绩。上帝建立殷朝,曾经任用有名望之士人,虽然说不上政绩显赫,也没有被他人喧宾夺主消灭,从而延续至今。现在我还没有把握求昊天上帝赐给周朝国运永葆不灭,哪里有功夫睡得踏实呢?”
因此,武王十分敬畏昊天上帝,推行德政,在洛邑定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言用兵,安抚天下。后世的诸子百家,抑或再后世的君臣师生,凡言及圣德,多举尧、舜、文、武为楷模。
……
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因年纪尚小,《尚书》记载他的大臣谏告说:“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意思是说:“啊,皇天上帝改换了他下民的天子,结束了大国殷商的统治寿命,那么大王您承受了做君王的使命,这是吉祥无穷,但也是忧患无穷啊,怎么能不谨慎呢?上帝早就要终止大国殷商的使命,但由于殷商有许多圣明的先王在天上,他们的后世君王和民众才能多享天命,到了纣王末年,明智的人躲藏起来,害民的人在位统治,那些丈夫抱着婴儿,携带妻子,悲哀地呼告上帝,怨声上达于天,咒诅纣王灭亡,渴想早日摆脱困境。啊!上帝也哀怜四方的百姓,要将除灭纣王的天命委任给有德行厚望的人。所以,大王要切切敬畏上帝,树立德行啊!”
于是,成王遵循先王遗旨,推行德政,安放九鼎于洛邑,修定礼仪、音乐、法令、制度,讲信修睦,百姓和乐,于是天下大治,颂歌四起,天下诸侯朝贺。
此后,周康王等也都象周成王一样,谨记先祖武王和文王的教导,敬畏上帝,树立德行,这些都记载在《尚书》之中,颂扬在《诗经》之中。
如《诗经·颂·昊天有成命》这首祭祀上帝,配祭文王的乐歌记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單厥心。
肆其靖之。
意思是:“昊天上帝有旨意命定,文王武王二位君王来领受。成王不感妄自图安康逸乐,日夜恭敬勤勉地谋划政务,上帝旨意光明广大,成王专心又诚意,是故逐得社稷安定。”
康王之后的君王由于国势兴隆,开始骄奢淫逸,离道离德,对于上帝的道德典章和先祖礼制,时而谨记,时而废弃,所以上帝的恩泽也渐渐疏远周王朝,大周王朝于是开始走向衰败.....这都是不敬畏上帝,肆意妄行的结果。
《史记》记载,康王死后,昭王瑕继位,在国中没有好名声,昭王到南方巡视游玩,由于百姓憎恶他,就给了一条用胶粘合的船,结果让他淹死在江上。
周穆王接续周昭王瑕国位,十分痛悔昭王时期昭王对上帝的道德典章和先祖礼制的破坏,周穆王写下《同命》,令天下复又安定。
但时间一久,穆王就开始妄自尊大,炫耀武力,准备攻打并无罪过的犬戎,祭(音寨)公谋父进谏劝阻,说:“……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意思是说:“先王对于百姓,努力匡正他们的德行,敦厚他们的性情,增加他们的财物需求,改善他们的生产器具,明确厉害的方向,用礼法来修正,使百姓从事有利的事业而避免祸害,胸怀有德行,懂得敬畏威仪,所以能保有家园并不断壮大。以前我们的先王世世代代做农官,为虞舜和夏朝效劳,等到夏朝衰败,弃置农官,不劝导百姓务农,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失去官职,便自己迁徙到戎、狄之间,不敢怠懈荒废旧业,时时端正自己的德行,治理修造基业,修学律例典章,日夜恭谨勤勉,笃定敦厚地遵守,奉行忠信,子孙时代积累德行,不辱没祖先。到了文王和武王的时候,发扬祖先之光明并且更加仁慈温和,侍奉至上神昊天,保护自己的臣民,百姓无不欢喜。而那个商王帝辛,大大恶待百姓,百姓不堪忍受,欣然拥戴武王,所以兴兵争战于商郊牧野,这些就是先王不崇尚高举武力,而是勤勤恳恳地体恤百姓的隐痛,为百姓除去祸害呀!”
周穆王年幼任性,不听,结果只获得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由于周王朝失德,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周天子了。好在穆王能够藉着此时痛心悔改,于是安抚诸侯,讲信修睦,制定律法,规范万民,于是上帝赐福周穆王享位55年之久,国中太平。
所以《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的话,说:“上帝不蠲(juān),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曰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意思是说:“昊天上帝在昔时不顾念有苗,将灾祸给有苗,苗民对上帝的惩罚无话可说,于是上帝断绝了他们的后嗣。啊!牢记这个教训啊,我们的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们都要听我的话,就会得着丰盛的好命运,现在你们无不自慰于已经勤勉遵命,但你们也还有不勤的时候。上帝治理下民,暂时任用我们,不成与成,完全在于我们人的作为。你们可要恭敬地接受上帝的旨意,来辅助我!就算遇到可怕的事,也不要害怕;虽然可以休息,也不要松懈,要慎用五刑,养成这三种德行。这样,君王一人若办了好事,万民便都受益,国家的安宁也就会长久了。”
……
周穆王逝世,周共王继位,尚能秉持公义。到周懿王在位时,又偏离正道,于是王室复又衰落,诗人们作诗讥讽。
周懿王之后是周孝王和周夷王。到周历王继位时,横征暴敛,搜刮民利。大夫锐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做人君的人,应该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应得的份。即使这样,还需要小心谨慎,恐怕因疏忽而招来怨恨呢。所以《诗经·颂》记载‘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匪莫尔及’,《诗经·大雅》也说‘陈锡载周’,这不就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灾祸来临吗?正因为先王谨守上天大道,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帝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你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归服您的人就少啦,周朝肯定是要败亡了。”
周厉王恣情任性,不听,越加暴虐放纵,民怨沸腾;又有召公进谏,周厉王更是大怒,设立机构监督议论的人,发现就予以酷刑残杀。于是天下百姓不敢说话,甚至走在路上只能靠互递眼色进行示意交流,于是诸侯也不来朝拜了。召公再次劝谏,厉王依旧不听,上帝就不再给他机会,于是国民起义,厉王逃到彘,也死在彘地。
……
召公和周公辅佐太子静,就是周宣王,由于二相辅佐,重新效法文、武、成、康的德政,敬畏上帝,爱护百姓,于是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
然而,国运一恢复,宣王就开始骄傲怠惰起来,不到千亩去耕种籍(音借)田。这是专供天子带头亲耕,以示重农的田地。虢(guó)文公劝谏,不听。于是,上帝兴起外邦来征讨,就是在千亩这个地方,宣王的军队被姜戎打得大败。
宣王丢掉了江淮一带的军队,就在太原数点百姓,准备征兵。仲山甫劝谏说:“百姓人口是不可以随意数点的。”
宣王不听,最后还是清点了。由于宣王早期能够顺从天命,勤政修德,恢复文武遗风,又所幸有敬虔的召公、周公等辅相贤臣规劝辅佐,所以国运平安长久;然而因为骄傲而生发懒散悖逆之心,所以从他在位三十九年的“千亩之败”到他在位四十六年驾崩,短短七年,就把前三十九年营造的昌盛国运毁坏殆尽。
……
并且,宣王的儿子幽王继位,不知道悔改借鉴,反倒继续昏庸无道,地就都担不住了。周幽王二年,西周都城河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
伯阳甫见此说:“周快要灭亡啦!……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商夏两代的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就必干涸。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帝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
十年后,果然山川枯竭,岐山崩塌了。
周幽王三年,幽王宠爱厉王时期的小宫女染上妖异所生的褒姒,又无端废掉申后与太子,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不爱笑,幽王用尽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于是有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褒姒虽然笑了,但这种“狼来啦”的闹剧,使得诸侯不再信任周王室。
周幽王又任用奸邪,朝纲混乱,国人都忿忿不平;又因幽王废掉申后与太子,以至申侯非常气愤,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起烽火想召集诸侯救兵,但谁还会来呢!于是申侯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
诸侯都推崇申侯,共同立以前被幽王废掉的前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继承了周朝的祭祀,并迁都到东都洛邑,史称东周。由于经历了幽王之乱,所以周平王继位后诚惶诚恐,极其谦卑,敬畏上帝,恭让诸侯,勤修德政。
《尚书·文侯之命》记载周平王的话,说:“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意思是说:“叔父义和啊!由于伟大光明的文王和武王克己谨慎,彰明圣德,他们的声望达到上帝面前,也广泛地传播在民间,因此上帝降下福命给文王武王。也因为先前的公卿大臣能够在君王左右贤明地服侍,对君王大大小小的决策都无不遵从,所以先祖能安然在位。唉!可怜我这小子嗣,刚登位就遇到皇天上帝重重的惩罚,我既没有资财和恩泽施给民众,国家又大受兵戎侵扰,如果没有年高望重的大臣辅佐我,我就坐不住王位了。所以我说祖辈和父辈的诸侯国君啊,你们要体恤顾念我啊,辅佐我建立政绩,使我在王位上长久啊!”
经过幽王之乱,诸侯心变。从此各诸侯开始了以强并弱的割据吞并,齐、楚、燕、晋等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一切政务都要经过各方诸侯首领的认议,周平王所代表的周王室逐渐失去实权。但因为周平王能谦卑自己,警醒低调,知道立王废王全在上帝,上帝能够使他国权衰微之下仍然有王位的安稳,所以周平王享有国位51年。
周平王逝世,其孙子林继位,就是周恒王。已经在国运气数之末的周平王懂得为君处事如履薄冰,但继位的周恒王就不识大体了,诸侯郑庄公来朝见的时候,居然不按礼节进行接待,引发仇隙。周恒王十三年,又借故发兵讨伐郑国,周恒王肩膀被射伤,只好撤军。
周恒王死后,周庄王继位,第四年,周公黑肩想杀掉周庄王,拥立王子克,辛伯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庄王,庄王杀掉周公,王子克逃到燕国。至此周王朝彻底衰微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
历史到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周王朝在此被分成两部分,在此之前称为西周,在此之后称为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周王室又延续了18位王;战国时期,又延续了6位王。
西周时期,共有上千个诸侯国,到春秋时期就兼并得只剩下多个;到战国时期,就只剩七个大诸侯国和十几个小诸侯国,最后由秦统一,周王朝结束。
在此,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注意,为什么春秋战国延续24个王,跨度年之久;周王朝极其衰微,却又没有被废弃除灭呢?这个王朝为什么尽管衰微,但却又能顽强存活呢?
东周历史的信仰历程
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周王朝在春秋与战国延续了24个王,跨度年之久,虽然周王朝极其衰微,却为什么顽强存活着,没有被废弃和除灭呢?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了“春秋无义战”的观点。虽然无义战,但这些诸侯尚有一个“天道伦理的底线”,就是都信奉“受命封王”律典,认为周王朝是上帝设立的,上帝设立的君王他们不敢杀害,否则是一种对上帝大不敬的行为,也是大不吉的一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霸业,也会给自己和子孙带来祸患。因此,就算周王朝的某个君王无道,诸侯起来废除或杀死原来的君王,也要拥立他的儿子继位,使得周王朝得以延续,这样就是替天行道,而非弑君篡位了。
同样的道理,各路诸侯王并他们的辅佐贤臣,因为敬畏上帝,也在各方面留下了丰富佳美的典故。例如《左传》就记载了春秋之际的许多事迹,臣僚进谏诸侯王的时候,常常提及上帝信仰的道德教训,简要摘录如下:
虞国的宫之齐对虞公说:“臣闻之,鬼神无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
重耳逃亡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相待。重耳路过五鹿,向农夫讨饭吃,农夫给了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要鞭打他,狐偃拦阻说:“这是上天的恩赐啊!”重耳才叩头表示感谢,接受了泥土,把它慎重的放到车上。
……
晋国的范宣子执政,诸侯国向晋国缴纳的贡礼很重,郑国人深为此所苦。于是郑国的子产写信给范宣子,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没有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礼,我对此感到困惑。我听说有德君子掌管国家,不担心没有财富,而担心没有好名声。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把这些财货当成是自己的好处,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会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会垮台,为什么这么糊涂呢?垮台之时哪里还需要财货呢?”
又说:“好名声,是转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国家有了基础,就不会毁坏,您不也该致力于这个吗?君王有了德行,百姓就安乐;百姓安乐,国家就能长久。《诗经》说:‘乐之君子,邦家之基’,是在说德行啊!《诗经》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说得是有美名啊!用体谅来发扬德行,就会使美名远扬,因此远方就会来归附,近邻便会安心。宁可让人说:‘您确实养活了我。’不要让人对您说:‘您榨取我来过活。’大象有牙齿而毁了自己的生命,就是由于财货的缘故。”
于是,晋国范宣子听了很高兴,深感有理,于是大大减轻了诸侯的贡礼。
……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以前夏代正是有德的时候,图画远方各种物象,天下向王室进贡青铜,以九州所贡之铜为九鼎,并将各种奇异事物铸在鼎上,鼎上各样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知道什么是神圣,什么是邪恶,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吉祥的东西,魑魅魍魉这些怪物都不会碰上,因此能使得上下和谐,而承受上天的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九鼎虽大,也是轻的。昊天上帝保佑有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帝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妄自揣问的。”
……
虽然战国时期,百姓大多已经失去美好的教化,但华夏信仰的根脉却依旧在传承,立国秉政的雄强诸侯国,依旧是在敬奉昊天上帝,或以先王遵行昊天上帝的圣德与福报进行教诲,或以先王悖逆昊天上帝的淫虐作为训诫,并在节期之际举行庄严盛大的祭祀献祭仪式。
例如,鲁僖公姬申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八任君主,《诗经》中收录的最长的诗歌,就是祭祀昊天上帝,为鲁僖公祈福的史诗式祭祷文,这首诗歌的意义与价值可谓非凡,摘录部分如下: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
致天之届、于牧之野。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
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
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
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其大意是说:
宗庙神秘又幽静,造型广大,构造细密。光明伟大的姜嫄氏,他的德行没有曲谬,昊天上帝是他的倚靠,所以他无灾无害。
怀胎的时候足月生下儿子祖后稷,上帝也赐给他百般的大福气。拥有谷子、种穋、豆、麦、小米,让所有的人民学农艺,高粱、黍子、稻谷、秬(黑黍)种满山野。拥有天下肥沃土地,把大禹的事业来继承。
后稷有个好子孙,正是我们周太王,住在岐山的南阳,准备开始剪灭败坏的殷商。到了文王和武王,齐心把先王的圣德志向来发扬,接受昊天上帝的旨意去征讨,殷郊牧野成为战场,不要怀疑和悖谬上帝,上帝美好的旨意定命就会临到你。所以能战胜商朝的军旅,全然攻破商朝,成就建立了周朝大业。
……
(到鲁国的时候)已经保有凫山与绎山,像开荒拓土一样也掌控了徐国,还有滨海的各诸侯国,以及淮夷蛮貊这些边远少数民族也来归服,更有南方的荆楚之地的南夷,他们无不率国民来归从,他们无人敢不听号令,都恭敬顺从鲁僖公。
昊天上帝赐福给鲁僖公极大的福祉,让他享有高寿,守护治理鲁国,并倚据常地与许地,复兴周公的蓝图伟业。
鲁侯设立宴席心欢喜,偕同贤惠的妻子和高寿的母亲,以合适的礼节款待大夫百官们,邦国上下所有人,一概蒙受上帝所赐的福祉,包括黄发老叟和初长牙的幼童。
……
崭新的宗庙看起来神采奕奕,气势恢宏,全是为了这(敬畏昊天,遵崇祖德,感谢和祈求上帝降下福祉)而作。为此赋上长篇的祭祷颂歌,万民也都是如此齐心合意来颂扬。
结语
中华先祖的源流史实再三见证了敬畏创造天地万物的至高神——昊天上帝,是一切国家社稷福祉的泉源。一切人文的律例典章和道德教化,也都是从昊天上帝这一泉源而出。忠、孝、仁、信、礼、义、廉、耻等这些教化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无一不是从昊天上帝的律例典章而出。
中华先祖的源流史实也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上古历史是一部神传历史。古代帝王和圣贤是在昊天上帝的旨意、典章、教化下做人和治世的。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公义、圣洁、美善、良心、正直、忠心、真诚、守法、勤劳、仁爱、恩慈、怜悯、舍己利人、无私坦荡、悔改图强等等这些美好的道德准则都是来自这位上帝的旨意。谨守这些道德准则的人,就被称为“有道德”、“有天德”、“有良心”、“有天理”的人,也被认为是正常的人。
同理,上帝也教化百姓要抵制和弃绝罪恶、邪荡、淫奸、纵欲、荒宴、争斗、自私、自义、骄傲、贪财、虚假、怠惰、投机、侥幸、虚妄、狂大、悖逆、残暴、破坏、杀戮,偷盗,劫掠等等这些不合上帝旨意的心思与作为。行这些事的人,就必被称为“缺德”、“没良心”、“没天理”的人,也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
遵循上帝有德有爱的旨意原则,社稷国家才有太平与繁荣。离天离徳是导致高举物欲,争财好利、夺名抢功、逞强斗勇、贪婪纵欲的结果,这些都是遭致危险与败亡的举止,或许能得一时的欢愉畅快,但终久必带来尔虞我诈,苦难祸患,纷争败亡。
正如《史记》记载商祖已对武丁的训言,说:“惟天监下典阙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绝其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
所以说,上帝是道德与智慧的源头,是德政和法制的源头,是秉执圣洁公义、赏善罚恶、报应人行为的主宰者。
中华民族之所以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非蛮夷之族,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是神传子民,有着上帝的道德教化、律例典章,注重天良,渴慕天福,惧怕天谴报应;而且音律、乐器、诗歌、医术、历法、乃至汉字等等也都是在上帝的信仰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上下约五千年,如果以周室衰,王道废,诸侯混战的战国时期为风水岭,那么前面将近2年则堪称神本历史或神传时代;后2年则是堪称人本历史或人治时代了。
在人治时代,人的心思、德行、为人、处事、施政、治国失去了可靠的交代对象,没有了上帝的监督,于是人心道德乱了根基,社会治理也陷入彷徨无计,虽然都采用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却反而导致朝代剧烈更迭,无法拥有长治久安。所以人治历史正是、也必然是一部争王争霸、争权夺利、多灾多难、纷争自虐、苦大仇深、千疮百孔、循环反复、走不出怪圈的历史。
在神传时代,心思、德行、为人、处事、施政、治国都有一个需要交代的终极对象——上帝,也知道上帝在督促监察,所以他们的道德与作为有根有基。虽然夏商周三朝都是诸侯国林立,没有外在形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诸侯因着天道伦理的信仰,内心却都是“中央集权”的,都向着有道有德的王朝中央,所以能和平共处,和协共生,和睦共福。
天伦教化人伦,天道教化人道,天意教化人意,天心教化人心。离弃昊天上帝,人伦、人道、人意、人心就全然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必枯干涸竭。
所以,要切切的知道,中华民族是神传民族,华夏子民是神传子民,中国人的根是——上帝,神州大地的活水源头是——上帝。
Tobecontinued...
分享是一种美德!香柏原创/精选文章xb-独家|独到|独立香柏特供精品文章尽请分享好友
转载联系授权文章来源:香柏原创精品智库编辑:青云校对:Yellow配图:Enoch美编:Deborah诚征义工编辑2-3名/基本要求1.重生得救、能够委身的基督徒。2.有文字编辑、配图和新媒体经验。3.对经济职场、婚姻家庭、信仰文化、科学技术、哲学政法、教育培训等方面有专长专研。4.每周至少编辑一篇文章。诚征义工美工编辑2-3名/基本要求1.重生得救、能够委身的基督徒。2.有美术功底,对平面艺术表现有强烈体验,具有独特的设计创意,掌握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3.有新媒体经验,能够对网页进行制作和美化、撰写设计文案。4.每周至少美编一篇文章。备注:有意者请将简历发送至(Cypress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好福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