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是药三分毒”中“毒”的含义。据相关记载,“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与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的“毒性”有较大差别。
广义认为,第一,古人将药与毒并列,认为药即毒,毒即药,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第二,古人认为“毒”指药物的“偏性”,常用药物来“以偏纠偏”和“以毒攻毒”。第三,古人用“毒性”来表示药物作用的强弱。
到了现代,人们对“是药三分毒”中“毒”的理解逐渐偏于狭义。现代药理学理论认为“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放在今天,“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凡是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亦能致病,都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原因,其发生的严重程度可能表现不一。由此,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毒”,应该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忽略了用白水服药的意识,为了简单方便,省去不必要的“麻烦”,身边有什么就用什么服药,往往随手一拿就用饮料送服药品。据药监部门提示,用饮料送服药品不但影响药效,甚至会增加药物毒性副作用,切记送服药物要用白开水、纯净水或蒸馏水。
太原市药监局表示,咖啡、茶、牛奶、果汁甚至矿泉水等服送药物存在以下隐患。
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与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感冒药同服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果汁多为酸性,可能导致一些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提前分解;增强一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会因酸碱中和而使一些碱性药物失效等。西柚汁会抑制肝脏中的代谢酶使药物浓度升高,可能产生毒性反应,绝不能用其送服药物。
啤酒、可乐中含有食用乙醇。乙醇是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药酶活性,降低安乃近等药物药效;可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使服用降糖灵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和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还可增加中枢抑制药、成瘾性镇痛药、部分抗组织胺药的镇静作用,加深中枢抑制,甚至致人死亡。乙醇可使服用血管扩张药、降压药患者加重体位性低血压;可使服用水杨酸类的患者增加消化道刺激性。
茶含有较多的鞣质,与乳酶生、多酶片等酶制剂同服会降低药效。鞣质可使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失去抗菌活性,毒副反应增加;可与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硫酸亚铁、富马酸铁、洋地黄甙类、维生素B1、氨基匹林、麻黄碱、奎宁生成沉淀、变性、失活,疗效降低。
牛奶中的蛋白质和钙离子会与某些药物结合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不建议与药物同服。除非一些明确说明可用牛奶送服的药物。
果汁、豆奶、汽水中的蔗糖、蜂蜜能减慢胃内食物的排泄速度,延缓药物的吸收,减弱退热清、感冒清等药物的疗效。与降糖药、可的松类药物同服能升高血糖,出现糖尿。能酸化尿液,可使磺胺类药物溶解度降低而致尿中析出结晶或血尿;与利福平、阿斯匹林、消炎痛同服易加重肾毒性;可与氨茶碱、胃舒平、碳酸氢钠中和反应,疗效降低或丧失;可使红霉素分解失效。
此外,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某些金属元素可使四环素族、异烟肼抗菌作用减弱,强心甙类毒性增加,因此也不宜用于服药。
对此,大家怎么看,会不会觉得刻意用白水服药依旧很“麻烦”。笔者认为,与其削弱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的毒副作用,不如提高良好的服药意识,加快我们疾病治疗的康复效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