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视点三秦书画家人物志刘林

刘林

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员

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陕西妇女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妇女高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理事

刘林,女,號伴石屋主。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員。曾参与編撰《西安碑林全集》(百卷),《懷素草書十种》等其它出版物。

少時喜愛書畫,年入西安碑林博物館正规學習書法。初学欧阳询,柳公权、顏真卿的楷書及行书碑帖字迹。年為中國書協函授班第一屆學員,學習篆隸。研習《石鼓文》《嶧山碑》《张遷碑》《乙瑛碑》以及商周金文,秦漢簡帛書等。年起臨習草書,研習智永、懷素、黄山谷、王鐸以及其他名家草書碑帖字跡。

作品曾三十餘次入選國內外大型展覽,並獲過一、二、三等獎。有三十多部大型書畫專集刊登其作品。年3月成功舉辦《楓林墨韵》個人書法展並被多家媒體刊登報道。年10月应邀赴台湾进行书法学术交流;年11月随西安市书法家协会赴日本国参加“新丝绸之路国际书法展”并进行书法交流。

傳略入编《中国書畫家大詞典》,《陕西文化名人大詞典》;《陕西當代書畫家作品典藏》。出版著作:《當代中国長安中青年書畫篆刻名家精品集-劉林書法集》。

刘林从碑林走出来的书画家

文/周大鹏

书法家刘林在碑林工作,是一位从碑林走出来的书家。有人说,在碑林工作的人,不是书法家,也被熏陶成书法家了。事实似乎也是这样,碑林既藏着历代名碑,也出书法家。远的说不大清楚,近一点的,人人都知道有不少名家都出自碑林,象段绍嘉、赵敏生、薛铸、高峽、石羊、罗坤学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自然十分有益于书法家的成长。刘林自幼就对书画有兴趣,青少年时期就临帖学习。到碑林工作之后,更激发了她学习的热情。她以石羊先生为师,二十多年专心致志,沉溺其中,闭门练习,同时兼治印,习国画。因为兴趣广泛,涉猎宽博,形成了自己书体多变的风格,为书法界所称道。

溯流探源的多书体面貌 有人终生只习一体,有人却多体并进,一样都可以成为好书法家。刘林属于后者。篆隶真行草都练,从她的作品可以看出,每种书体都下过下过较大功夫,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刘林的兴趣似更多地停留在中国书法的源头,金文大篆、秦小篆、西汉简册和帛书,都尽力研习。而且在各种书法展赛中,除少数时候以晋唐草书入展外,多数是以上述书体参展、参赛的,并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同时,刘林还以很大的精力研习颜体楷书、怀素的狂草、魏晋小楷、并都有不俗的成绩。打开刘林的书集一看,如同浏览历代书法史而且每一种书体都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一试,而是个个都下过真功夫,甚至死功夫。

初步形成了雄沉宽博、潇洒凌厉的书风 刘林的小楷古朴拙重,乍看有钟繇的风神,实际是更近于古隶,得益于简册帛书。刘林将自己这种风格的小楷放大,行书化或草书化,愈能现出自家面目,这大概是书家最爱写、又最有味,最能代表个人风格的书体。楷书以颜体为宗,既中规中矩,又出神入化,严谨精致,功夫很深。隶书是引篆入之,朴茂生动;行隶笔线流动,多注入草入笔意。篆书是与古为徒,不作夸张变形,其中似以小篆更佳。行书从汉简帛书化来,多方笔,力度饱满豪放,与“二王”的婉转流美迴异,大概应归之为碑学范畴的行书,但也隐觉出帖学行书的韵致。草书用功极大,尤喜怀素,曾精临《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等怀素传世佳作,但形成书家自己面貌的大致是由简帛书驯化来的草体。

总之,刘林是个多面手,各种书体都写得较娴熟扎实,都在努力注入书家个人的审美理解,追求个人风格。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书法家,风格的完善,虽意味着更成熟,但似也更易“结壳”,可能影响发展,不如像现在这样由着个人的兴趣率性打将去,至于以后怎么样,且由着去。

不过,刘林的书法内在地涌动着自己对书法的体悟和把握,人们明显地能感到书家的风神气质,那就是雄沉宽大,凌历潇洒,既端庄严谨,又清秀飘逸。因为以多种书体为能的书风,很难以一种格调去描述它。所以,从书家内在的审美精神去理解,可能更接近书家和作品的实际。

刘林在书法界一直很低调,不大宣传自己,有利的是更可做到厚积薄发,在默默中向艺术的更高目标前进。

濯古出新意韵天成

文/董建平

与刘林的相识,是从认识她的字开始的。那是多年前的一次书法展览的开幕前,我作为评委之一,对参展作品进行了评审,众多作品中,有一幅八尺条屏印入我的眼帘。但见这幅用草书书写的毛泽东诗词,用笔劲健爽利,墨色浓淡相间,轻重变化有致,章法俊美大气。于是,我记住了书写者的姓名——刘林。

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成功的途径各不相同。走进才女书法家刘林的艺术世界,不难得出其这样的成功等式:志趣+环境+努力=成功

刘林从小就喜爱书画,这是和家庭的影响分不开的,据说其舅爷金月波,诗文、书、画皆精,是武汉早朝颇有名气的书画家;其父少时随舅父学过书画,后参军在部队文工团做舞台美术。因而给刘林遗传了不少艺术基因,刘林对书画的敏感超过了她同龄的人,她为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所陶醉,眼观、心记、手摹,乐在其中。参加工作后到文博单位,更激发了她在书画艺术方面的潜能,她学习绘画并从事考古绘画,接触文物使她更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博大,钟鼎铭文稚雅浪漫、秦砖汉瓦朴拙天趣、石雕线刻灵动飘逸、秦汉玺印深邃万千……。这些都让她为之激动、痴迷,加之得天独厚的文史侵润,为刘林之后的古朴、厚重、优雅、洒脱的书法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刘林从小雁塔调入西安碑林博物馆,这对刘林可谓是她学书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她从不自觉的喜好,走上了理性的研习之路,在这个历史的书法艺术宝库的沃土中,她拼命地吮吸着营养。面对众多碑石,工作之余穿梭在碑石、翰墨之间、耳濡目染、心摹手追、临池不缀。她爱好篆刻、美术、音乐、舞蹈等,并从这些姊妹艺术中吸取养分,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中;她拜著名书法家石羊先生为师,在刘林的书法探索之旅途中,无疑起到了引进门、扶上马、送一程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环境、颇高的起点,加速了她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诠释。敏锐、好学促使她广学博览,从她的书籍中可以看到:钟鼎铭文、秦篆汉帛、魏晋唐楷、颜氏行书、怀素、王铎等草书墨韵,之中积淀了较深的艺术修养。刘林冷静地把握自己的书法艺术途径,与历代名帖为伍,与真草隶篆同行。对此,用孙过庭的话来概括就是:“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即:深入学习传统,而不讳时代的要求,追求时代而不与时弊流俗相混同。这,也许就是作为女书法家的刘林在浩浩长安书坛卓尔不群,独树一帜的原因吧。

刘林的书法最早是以隶书见长,这与她多年来喜好临习秦汉简版帛书以及大量临习汉碑等有密不可分的渊源。从其隶书作品中,既能读出古朴的金石味、又能读出一种端庄和柔美的韵味。近年来她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特别是在草书的学习和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她的草书以怀素、王铎为主,用笔爽利流畅,劲健豪放。以中锋为主,侧、偏、逆鋒的运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结字奇诡多姿,笔断意连,线条的轻重与字的结构自然和谐,顾盼生情;章法大气险峻,形式多样,注重墨色的变化,浓淡相间,计白当黑,既有行云流水、缠绵曲折,又有跌宕起伏,狂放纵逸之气势和美感,实乃巾帼不让须眉也!

刘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濯古出新、意韵天成。是的,她的字变了,楷、隶、篆、简书融汇杂揉,其章法亦随字形,结体、线条的变化而变化。不管怎样写其作品中总有一个不完全与古人相同的自我在。而这个“自我”,在这册即将出版的书法集中,信手拈来,美不胜收。

祝刘林以女性书法家所特有的细腻情怀,睿智感怀,厚薄关怀,大气胸怀,在漫漫的书法艺术征程中再接再厉,更创佳绩!

(本文作者:董建平,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养在深闺人不知

---记碑林才女、书法家刘林

外国人说:到中国不去兵马俑,等于没到中国。我说:到西安不去碑林,等于没到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的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是出书画大家的地方,高峡、罗坤学、刘林……

刘林?刘林何许人也?刘林是一个生在西安城墙内的南方人。刘林很幸运,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碑林博物馆工作,与中国书法和碑刻结下了终生之缘,值得庆幸的是与高峡、罗坤学这些书画大家为伍,她便也成了书法大家。我也很幸运,幸运的是既认识高峡先生,又与刘林成为好友。刘林是画家杜枫介绍给我的,我们成为好友也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那到不是因为刘林是美女,让我折服的还是她的书法。我虽愚钝,却很少从内心佩服许多“书法大家”,刘林就例外了,她的书法感染力极强。

刘林确实是个美女,美的让人不敢接近。大凡认识她的人都会说:刘林是一个性格古板、不开放、不善言语、清高孤傲的女人。志不同,则道不和,我和杜枫大姐、刘林三人经常在一起品茶论道、谈诗论画、唱歌娱乐,如同亲姊妹,真正了解刘林了,你就会觉得那是一个偏见。平时,她不太发表议论,可谈到书法时,她便有三天三夜说不完的体会、感慨。

刘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和父辈文化的熏陶,是一个爱唱爱跳、人见人爱的漂亮女孩,但她更加喜爱书画艺术。当她走进工作岗位,走进碑林博物馆后,使她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她的是一座座石刻石碑、一幅幅千古绝笔,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她变的沉默寡言,学会了思考。她不想让那些冰冷的石碑躺在那,她要让祖国的这一璀璨的书法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她立志要把中国书法发扬光大!她知道,这是历史赋与她的使命,也是她的职责和义务。从那时起,她一边工作,一边对博物馆内所有的石碑逐一品读,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临帖不缀,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怠慢,她读碑临帖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她从篆书中领悟到书法的精髓;从汉简中吸收了书法的营养;从唐楷中感受到书法的魅力;从草书中找到了书法的境界;她更从碑林的石刻中找到了书法创作的灵感。

在碑林长期的熏陶和耳浴目染下,她涉猎广泛,同时,注重取诸家之长,来丰富自己以养尊处优,便厚积薄发。我常常把刘林、刘林的书法同碑林连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刘林、刘林的书法也象碑林一样深逐厚重、肃然沉稳。

读刘林的书法作品,给人一种震撼。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陕西十人书画展上,刘林的书法作品让西安震惊;让陕西震惊!刘林的书法路子宽,篆隶楷行草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她的篆书汲取金文的特点,在书写过程中融入她对篆书的独特的解读。她写篆体不是刻意的追求形,也不是一味主观的表达自我的意,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个性的自我。给人以洁简、古朴、典雅的感觉,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个原始的汉字初创的历史岁月。她的隶书极有个性,简书是刘林书法艺术最具成就的一个亮点。她对汉简探索、研究有其独到之见解,简书看起来好写,实际上写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不掌握其规律,只可追其形,而难求其神。刘林的隶书既有《曹全碑》的韵味,又有简书的风骨,在书林之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干练、利落、清丽、简洁,耐人品味,耐人解读。刘林的草书追踪二王,又多取王铎笔意,飘逸俊秀。如果说,观刘林挥笔疾书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话,那么,读其草书作品则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她兴致勃然时奋笔疾书,无所顾忌,在创作草书过程中依二王笔意,按王铎用笔,取现代流行书风之浪漫,柔于右任之大拙稚巧,参合马天宝老先生枯涩老辣之风格。是她的作品具有大气、沉稳、灵动、洒脱只美感。

我原以为刘林写楷书、行书大致逊色些。我和画家张剑波、女画家杜枫、刘林一起搞一个小品展,刘林拿出她的二十几幅作品让我挑选,我当时惊呆了。原来刘林的楷书功底非常深厚,特别是一幅蝇头小楷,在放大镜下观之令人双目一新。按我们这个年龄,就是戴上老花镜,也难以写出这样小的字。我曾经搞过微刻,在牙签上用钢笔可以写出八首唐诗来,凭的是感觉。用毛笔写这样小的楷书我可不敢想,刘林就是凭感觉写出来的,可见他楷书功力的非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林是书道上的千里马,只是还没有遇到伯乐罢了,或者说她出道迟一些,更确切地说是:“养在深闺人不知”不过,会遇到伯乐的!她便厚积薄发了。

-7-4夜愚人?斯文于西安愚人斋

(图文整理:訾山)

········陕西文化视点········

····书画鉴赏、投资、收藏风向标····

章文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2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