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高颜值的

近日,有经济学家在一个论坛上发言称,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西安、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这个说法在学界引起了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一线城市”吗?

某经济学家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你看好哪个?

XX论坛

3小时前

壹姐三叔小五

网友X:看好杭州!

网友S:怎么没有青岛?

网友V: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一线城市”吗?

为何要增加一线城市数量,这位专家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偏低,有增加第一层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内在需求,“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只有约5%。”,他如此说道。

其次,北上广深等第一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约万。按当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情况下,假定每个城市万人口,每个层级万人,根据皮普夫定律,每个层级均可容纳万人。若设置8个层级,需要座城市,共容纳6.4亿人,城镇化率也只有46%,并不能满足中国城镇化的需求。而如果一线城市增加到8个,第一层级城市承载人口1.6亿,即使用六个层级,共座城市,就可以承载约9.6亿人口,占目前中国人口的69%。他认为,增加一线城市数量,可以明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而且各层级城市数量的增加也更易于规模经济的发挥。

(数据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数据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

另外,他认为,城市定位的提升可以吸引资本、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的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城市融资成本更低,融资规模更大,可以更方便获得城市建设资金。

如果真有8个“一线城市”,大概可以麻将凑两桌了。这些年,有关“一线城市”的各种概念层出不穷:“新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超一线城市”……弄得很多城市心里不淡定,就像中国家长的“起跑线焦虑”一样,虽然谁也不知道所谓“人生起跑线”划在哪里,但谁也不想输在线上——城市也是一样的心思,能挤上“一线”的,拼命在各种排行榜中蹭热度,实在挤不上的,也要往“二线”“三线”上蹦一蹦。

可问题是,“一线城市”本就是个不甚靠谱的民间概念、非学术范畴,专家学者竟然正儿八经地论证出“8个”的标配,这种脑洞大开的创新之论是如何“妙手偶得”的呢?最早的“一线城市”之说,来自于房地产业的概述。当年温州房价高企,一度也被列入“一线”的席位。后来关于一线城市的划分便各有各的考量:有的从行政级别来划分,有的按城市规模来区隔,有的以人口数量做标记,还有的则按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标准分而视之。遍翻相关学术研究或制度设计,几乎没有“一线城市”这种拉风的提法。比如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自年始每年对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排名;或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分别在年和年进行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研究里——皆不曾定义过“一线城市”的面目和肌理。

据说眼下正热的,是不少城市在争夺“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帽子。只是,站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看,城市别称的“好看”与否其实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功能与责任、发展与担当。对于民众来说,争夺“一线城市”固然挺热闹,但是别忘了,北上广深等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基本都是楼市风口,如果房价上去、人口上去就成了“高颜值的一线城市”,市民估计并不会以这所谓的“一线”为傲、为荣。至于以“一线城市”带动中国的城镇化率,这个清奇的想法早就被现实所归谬了:大城市病还嫌不够闹腾吗?靠扩张城市规模来摊烧饼,大概和粗放型产业的前世今生异曲同工。某种意义上说,祛魅“一线城市”之光环,才是中国城镇化亟待反思的事情。

一座城市在哪一“线”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城市居民活得舒坦、过得安心。再说,武林盟主不是自封的,“一线城市”也不是叫出来的。多些务实、少些虚荣,每一座城市才会自有其光与热、自得其诗意与美好。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9月14日、光明时评、东方财富网

本期编辑:张永群、孙金行

赞赏

长按







































北京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