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市场将三分天下3种力量成主导

医院订阅哦!

中国零售业将走向何方?电商与店商最终将取得怎样的再平衡?未来主导中国零售格局的将会是哪些力量?对此,看上海商学院周勇教授如何解读。

从传统、封闭、相对落后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商业,对新事物的态度常常很开放很包容,尤其最近22年来(从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至今)互联网在我国的野蛮生长,虽然早已突破了法律、道德与人性的底线,但“野火”仍在蔓延。

从年“双12”推出减半促销活动,到年7月14日天猫超市新帅江畔高调宣称“年天猫超市将成为线上线下最大超市”,再到猫狗狂扔几十亿元补贴的任性对撕,顾客所获得的是短暂的“贪”与“懒”的快感,商家所实施的则是钱烧两线的战术。

1

电商对店商的三波冲击

自有电商以来,电商对我国店商有三波冲击:

第一波冲击以“引流”为主导。

电商用便宜和便利吸引消费者,导致店商客流量减少,业绩下滑。但此时的电商与店商仍是两线作战,各自为阵。这一波冲击局部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且由年轻人群向其他人群不断扩散。

第二波冲击以“支付”为主导。

天上的电商越来越多进入了地上的店商,两个阵营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

年,天猫与银泰商业达成O2O战略联盟协议,年“双12”阿里推出“半价折扣”促销活动,年支付宝会员店“盒马鲜生”在上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开业,这显示出阿里对零售业务的战略意图早已从“引流”扩张到了“支付”。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全球第一张信用卡在美国纽约诞生至今,都是信用卡公司及其联盟垄断着支付平台,并从中收取高额的信用卡手续费。支付宝真正颠覆的就是这种已经延续65年的垄断支付方式。

第三波冲击以“阵地”为主导。

平台越做越大,流量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从要人、要钱发展到要阵地、要地盘。先是抢占物流阵地,其后抢占铺面阵地。

阿里收购银泰、苏宁、百胜中国,京东投资永辉,收购一号店,腾讯成京东最大股东,天猫超市要做中国线上线下超市“老大”,淘宝试图通过联合线下20万家小店做一小时配送上门的“淘宝便利店”等事件,向业界发出了一个强劲的信号:

零售业从来就不是“轻资产”的行业,当店商在业绩下滑的困惑和转型的纠结中逐渐放缓扩张速度或放弃已有地盘的时候,电商正在分区域抢占铺面地盘,中国零售进入了一个由电商抢占实体店地盘的“阵地战”时期。

2我国零售市场三分天下

经过三波冲击,从市场份额来看,大致有一条二八分界线:电商与大型连锁集团合占20%的市场份额,其他终端渠道约占80%的市场份额,其中,电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赶超连锁百强企业。

在发达国家,零售业销售额的绝大部分确实由连锁商业创造。但在我国,近年来以连锁百强企业为代表的大型零售集团的社零占比不仅没提高,反而在连年下降。通过转型,连锁企业也许能成为未来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力量之一。

从表面看,电商似乎比店商更景气,但也亏损巨大。

以京东为例,上市前一年亏损万元,上市第一年亏损50亿元,年实现营收亿元,同比增58%,亏损94亿元,平均1亿元亏损换来19.29亿元营收。但也有较高增长与较高盈利的电商,如唯品会,营收亿元,同增74%,净利润22亿元,同增28%,净利润率高达5.47%。

所以有人说,这些大型电商如果想盈利,那是分分秒秒的事!其实,电商企业高亏损、高估值的商业逻辑源于资本市场,如果失去了资本青睐,它们的死亡也是分分秒秒的事!不管怎么说,大型连锁公司与大型电商平台将会是我国未来零售业的两大主导力量。

但也不能忽视第三股力量,那就是私人小店。目前这些店铺大多数属于私人分散经营,未来通过电商整合、特许加盟等方式,有可能成为我国零售业的第三种主导力量。

其实,零售业的基本特点就是“小、散、多”,尤其对中国来说,这一点更是毋庸置疑。在连锁店繁荣的缝隙中,传统小商店并没有被消灭,仍然遍布城市与农村的各个角落,灵活应变求生存,体现了中国小商人的高智商。连锁企业、电商、私人小店也许就是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格局中三分天下的三种主导力量。

百货、超市、便利店仍然是我国零售业的主导业态,未来的发展态势如何,这是值得行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z/8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