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技术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步骤分解

上一篇我们分享了羊肚菌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播种。今天我们就播种后的一个关键操作:覆膜进行梳理。羊肚菌覆膜技术是羊肚菌栽培生产中的一个有效的经验积累产物,近年来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掌握,特别在北方地区的露天栽培和南方秋雨较多的区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技术在有效劳动投入方面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图播种后覆膜作业膜的选择

羊肚菌覆膜主要以普通农用地膜为主,有白色、黑色或半透明薄膜,厚度通常在0.00~0.05㎜(0.丝或.5丝),宽80~00㎝不等,如:黑色膜是在聚乙烯树脂中加入2%~%的碳黑,经挤压吹塑加工而成,地膜厚度0.~0.mm,透光率%~%,具体膜的宽度以厢面宽度一致或略宽与厢面。

地膜的使用

首先在田地翻耕时按种植要求起厢,厢面宽度与地膜宽度匹配,略少于地膜宽度0cm左右,如地膜规格为m宽,起厢宽度定为90cm即可。土地翻耕完毕,按照播种要求控制土壤水分,播种并覆土,随即进行地膜的覆盖,人工铺膜或借助于铺膜机进行。

图先播种覆膜在搭棚子

人工铺膜时三人一组,一人将地膜卷开并拉紧铺于厢面上,两个人随后执铁锹,将沟内的土壤铲起压于地膜两边,每隔50cm压一个土块,确保地膜不被大风吹开的情况下预留一定的通风口。

正常情况下,播种并覆盖地膜之后,一天之后即可观察到菌丝从菌种上萌发开来,三天左右即可萌发交联在一起,可以观察到土壤表面或土壤缝隙内有纤细的菌丝存在。播种后大约7~20d可以进行外源营养袋的摆放,即补料操作。

外源营养袋摆放时首先将地膜的一边土块掀掉,再将地膜掀开至另一边,然后将外源营养袋按照技术要求摆放在菌床上,之后,再将地膜拉回,按照原样压上土块,转入养菌中期管理阶段。

覆膜技术的作用及优势

覆膜技术优势较为明显,主要有:保湿和防涝、避光和抑制杂草、加快积温、控制“菌霜”(无性孢子)的过度生长、促进出菇、定向出菇、节约成本等作用。可以说是一物多效。

图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

图覆膜下的正常菌霜状态

注意事项

虽然覆膜具有以上多方面优势,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温度控制

覆膜之后,特别是在未进行遮阳网搭建之前,太阳光照射在地膜上后,容易造成地膜下的温度急增,黑色地膜的增温效果更为显著,实测可高于环境温度~5℃。当播种后遇晴朗高温天气,易造成地膜下高温高湿,杂菌滋生。因此,使用覆膜技术时,播种时间可延迟常规栽培5~0d,并及早进行遮阳网的搭建,在对黑色地膜使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优选使用相同厚度的白色地膜。

(二)通风处理

覆膜技术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覆膜之后菌床上的通风问题。覆膜给菌床营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地膜两边按照50cm间隔压块,正常情况不会发生明显地缺氧问题。因此是可以不用在地膜上打孔的。但若播种时土壤含水量偏大,播种后长时间连阴雨天气等造成菌床湿度偏高时,容易导致菌丝发菌差或菌种不萌发,菌丝纤细等情况,此时可先不覆膜或进行揭膜透气等操作进行调整,待菌丝活力恢复、土壤含水量合适时再如前技术流程进行覆膜操作。

图覆膜后的明显抑制杂草作用

(三)揭膜时间把握虽然现实有在地膜下良好出菇的情况发生,但最佳的揭膜时间通常需要控制在出菇前0~20d期间,辅助以撤袋、通风、补水、保湿等操作实现催菇。如遇原基或幼菇已经在地膜下面形成,揭膜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揭膜造成温差、空气湿度变化,引起原基或幼菇夭折。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专著,作者:刘伟、张亚、何培新。(订购本书直接与作者联系:刘伟电话/)

扫描下面







































全国白癜风公益救助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sz/2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