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药界关于中医药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甚至争论,如中医药学到底是不是科学?其有效性和科学性能否经受科学验证?等等。产生这些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化解?
现在我们谈中医,更多的是谈中医文化,但对中医的争论也一直存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医治过程的实践中,中医确实存在一些不可科学解释的依据,往往都是用经验或者说口口相传来说明,对于文化素质不断增长的国民还真是没有很好的说服理由。
当然,也不能说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中医药就给予否定。而应该在中医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再进行一些定性、定量的研究,给中医药寻找一些科学的理论或科学的方法,发扬光大。比如:青蒿素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传统中医药的一种科学探讨的过程。再比如:云南植物药业生产的三分三浸膏片的中成药,就是在滇西当地民间用于止痛的草本植物里提取而制成的解痉止痛药,研制过程中人们发现这种植物里含有四种生物碱(莨菪碱、樟柳碱、红古豆碱、琥珀胆碱)是解痉止痛有效成分,这与化学药莨菪碱功效一样,但因其来源于植物萃取,萃取物中同时其它碱,这样避免了仅含莨菪碱的化学合成药的一些不良副作用。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业界人士解读为这是对肯定中医药的一锤定音之举,关于中医药的争论可以休矣。您是否赞同这个观点?未来是否还会存在争议?对中医药工作的指示,并不是就说中医药就完全没有问题,而是辨别的去吸收、去发展。争论肯定会继续,有争论才能去伪存真,才能更科学的去研究、去继承、去发展。
虽然中医药现已走出国门,但显然还有些“步履蹒跚”。此次《意见》的发布与实施,能否让中医药理直气壮地去“闯世界”?中医药人还需作出怎样的努力?
中医药要想理直气壮地去“闯世界”还有很多路要去走,我们不能凭经验去说服别人,我们要在祖先的经验中赋予现代科学的理论寻找科学依据与逻辑,用科学去解释,用逻辑去引导,用方法去说明。
《意见》花很大篇幅强调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这也是以往中医药备受争议、且事实存在饱受诟病的地方。整个中药产业链的质量控制,该如何“抓住牛鼻子”?现有监管体系该如何完善?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扬,中药产业链的质量是关键。中医药产业链的质量监管应该贯穿于整个产业链。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事实上,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已提出了十多年,但一直不尽如人意,进展不大,其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破局?
中成药上市后的评价的推进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药品跟进反馈系统,建立联动跟进机制。
《意见》指出,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医药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存在怎样的优势?相关企业该如何借势发展?
这些疾病大多都是一个慢性调理的过程,中药具有明显的优势:副作用少。相关企业应该利用中医药的优势,从用理论上做一些探讨,给医生做学术上的支撑,跟进临床使用信息反馈,并在临床使用上总结一些实际使用的案例,建立一些临床使用的标准。
在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方面,《意见》特别提出支持鼓励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现有儿童用中成药存在哪些不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突破创新?
现有儿童用中成药很多都没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没有符合儿童使用习惯的剂型、包装、口味。在创新上更应该考虑儿童使用习惯、口味、包装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多多考虑。
在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方面,《意见》提出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按病种付费,将如何影响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
《意见》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更应该突出其在临床上的优势,发挥其优势在能更好的发展。比如:慢病、老年病等等领域,中医药具有其明显优势。中医药就应该在这些领域加强研究与探讨。未来中医药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将更加突出。
《意见》还提出研究取消中药饮片加成相关工作。这对于中医药企业来说是利还是弊?如何应对?
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实际上是为了中药饮片步入良性发展的一部分,将有利于中药饮片企业的不良竞争或者恶性竞争,规范市场行为。规范市场行为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做好生产、做好学术支撑市场,以质量取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传承精华”就是传承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守正创新”是要求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研究寻找科学依据,寻找理论基础,使中医药符合现代科学,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