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景昌先生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在骨缘附近,其刺法简便,常用的针刺方法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等,其临床疗效原理主要在于脏腑别通理论。最近小编正在研究董氏奇穴,被其临床疗效深深折服,值得深入研究!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共有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
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见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
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1.4 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
2.1 刺法简便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
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2.2 动气针法
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2.3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 刺络法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2.5 刺病象法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
3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3.1 奇正相通
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
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3.2 骨膜刺激
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同气相求
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
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
3.4 活血化瘀
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3.5 穴位合乎全息律
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3.6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手指部称“一一部位”穴位定位
1-1-1五虎穴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以上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肌肉)蚓状肌,骨间肌。(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主治:治全身骨痛。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手术:于大指桡侧黑白肉际下针,每穴可下针二至四分,依治疗远近而定(参看附一)。说明及发挥:※五虎穴位于阴掌大指第一节A线上,计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已如本节前言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酸痛皆极有效。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五虎三尚可治头痛。※本人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1-1-2.中间穴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手术:五分针,针深一分至二分治心胸头眼病,针二分半治疝气及膝痛。(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运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说明及发挥:※上述之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等穴均忌双手取穴,一般而言,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则。※上述诸穴为治病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依据董氏对应针法(见附三)第四种之“手躯顺对法”,董氏以五个“间”穴治疗疝气,具有一定的道理。此五穴均在食指上,与大肠经有关,透过“肝与大肠通”之理论,治疗疝气当然有效。※董师极为注重心与膝之关系,凡能治心脏病变之穴位,亦常用于治膝部疼痛。1-1-3.大间,小间,侧间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向大指外开三分。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此为董氏奇穴原述之解剖与现代解剖略有出入,主要系指其作用而言。仍保留于一般解剖之后,用括号区别,作为参考)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手术: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注不宜双手取穴)说明:见小间穴说明。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二分。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原注不宜双手取穴)说明:大间、小间两穴皆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即以两指节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靠指尖者)为小间,在下者(靠掌者)为大间。1-1-4.浮间,外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二分。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
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分至二点五分。(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见外间穴说明。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浅肌腱。(血管)在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方,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
侧动、静脉。(神经)布有桡神经的指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分至二点五分。(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浮间、外间两穴均在阴掌(掌心)食指第二节之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下穴为外间,上穴为浮间。
(待续)
不求赏只求赞发扬中医造福人类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喜欢请点赞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
Themoreweshare,Themorewehave
-THEEND-往期精彩文章:
第一期:秦汉之际针灸疗法理论的建立
第二期:两汉医学史的重构
第三期: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第四期:中国医学史的核心问题
第五期:如何知道自己适合由什么路径步入中医之门
第六期:内经针道
第七期:试探《内经》针灸处方用穴的基本规律
第八期:针道秘旨
第九期:针刺补泻手法(上)
第十期:针刺补泻手法(下)
第11期:中国古代医学对呼吟、循环机理认识之误
第12期:陈乃明教授针刺经验精要
第13期:齐鲁针灸医家刘玉檀临床经验简介
第14期:焦勉斋针刺手法精要
第15期:高树中教授针药结合学术思想举要
第16期:针刺意外及损害,你知道多少?
第17期:明经典针理悟古法针道播四海针情——我的针灸、中医从业之路
第18期:王岱丨要调气必先得气
第19期:“西北针王”郑魁山“过眼热”等针法解析(收藏版)
第20期:郑魁山——天宗穴各种刺法的适应证
第21期:分经候脉法——还原《黄帝内经》遍诊法
第22期:火针疗法简介——临床作用及适应证
第23期:辨证论治的浅识
第24期:龙野一雄论腹诊
第25期:大塚敬节论腹诊及医案(一)
第26期:董針胡文智醫師真傳弟子-李仲其(賢其)醫師-「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招生
第27期:董氏掌診法之探討
第28期:董公針灸胡文智真傳研究院——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
第29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一)
第30期:关于颈椎病病因的身心灵剖析及治疗方案解析
第31期:董氏奇穴之学术渊源及董公景昌一生传记
第32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二)
第33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三)
第34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四)
第35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五)
第36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六___上)
第37期:董公針灸胡文智真傳研究院—董氏針灸奇穴上海初級班
第38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六___中)
第39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六___下)
第40期: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张晓彤:我们正在见证中医药的消亡
第41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八)
第42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九)
第43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十—上)
第44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十—中)
第45期:董氏奇穴相关理论(十—下)
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上海研習初級+中級專班(上)
第46期:南京龙砂医学研究汇报
第47期:身体特定区域疼痛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第48期:耳部的倒置胎儿学说与全息生物学说
第49期:关于耳部解剖与疾病,干货(值得收藏)
第50期:天音浴耳——耳部全息疗法
第51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一)
第51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二)
第52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三)
第54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四)
第56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五)——穴位定位
第57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六)——穴位定位
第58期:己亥()猪年五运六气探微,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59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七)——穴位定位
第60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八)——穴位定位
第61期:我的经方我的梦第一讲
第62期:我的经方我的梦第二讲
第63期:爱耳日,爱护耳朵从耳穴压“逗”开始——欢迎您来体验来!!!
第64期:我的经方我的梦第三讲
第65期:我的经方我的梦第四讲
第66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倶生,万物以荣。
第67期:“耳文化”探索拾遗(需耐心阅读)
第68期:零基础学耳穴讲义(九)——穴位定位
第69期:招募耳穴体验者,3月3日爱耳日,合一耳穴堂举办“爱耳月”义诊
第70期:中华太极罐释义及相关疾病调理
第71期:妙悟岐黄——黄元御
第72期:天音浴耳之耳部按摩
第73期:五行气色手诊图
第74期:手部青筋代表什么?
第75期:王氏平衡针灸针法汇编
第76期:杜嵩独针针法汇编
第77期:浅谈鼻炎的那点事儿(一)
第78期:浅谈鼻炎的那点事儿——名家验案(二)
第79期:十四经之太阴肺经
第80期:周潜川、廖厚泽与《古脉法》
第81期:阴阳九针培训资料
第82期:董氏针灸减肥
第83期:论中医的时间节律
中科让您寒假告别白癜风2020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