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
濒危植物调查
(云南篇)
云南省是34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全国三大特有中心(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川西-滇西北特有现象中心和滇东南-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两个(川西-滇西北特有现象中心和滇东南-桂西特有现象中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全省共有高等植物科2,属18,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的半数以上,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就有种。
年12月9日至16日,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在云南省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调查组历时8天,从海拨数百米跨越到海拨米地域,行驶约3千公里,对滇东南和滇西北部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濒危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次实地调查了屏边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河口莲花滩石板寨村木兰科珍稀植物保育基地、金平勐桥石洞村苏铁保育基地,同时对国兰种质资源园、元江国家干热河谷区林木种质资源库、丽江高山植物园、大理大学生物馆和澄江地质自然博物馆等机构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多歧苏铁(Cycasmultipinnata)、毛枝五针松(Pinuswangii)
毛枝五针松
云南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yunnanensis)、焕镛木(Woonyoungiaseptentrionalis)
焕镛木
长蕊木兰(Alcimandracathcartii)
长蕊木兰
华盖木(Pachylarnaxsinica)
华盖木
亮叶木莲(Manglietialucida)、毛果木莲(Manglietiaventii)、红花木莲(Manglietiainsignis)
紫花含笑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
鹅掌楸
东京龙脑香(Dipterocarpusretusus)、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dyeriana)
云南金钱槭
木瓜红(Rehderodendronmacrocarpum)、富寿木莲(Manglietiaphuthoensis)、云南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yunnanensis)等。
云南省内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所占比例高,珍稀濒危植物所占比重大等特点,建立了富有成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重点开展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和濒危种质资源的人工繁育。尤其是依靠丰富的民族传统植物文化来缓解当地居民的生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值得借鉴。
结合资源优势,充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些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保护工作。如,滇东南大围山地区,在年就已经禁伐,保护了各类植物种,野生动物种。金平分水岭林区于年被列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保存着种植物,种哺乳、种鸟类、59种爬行、52种两栖等动物。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保留的大理花甸农场,在年获得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殊荣,在保护和利用的同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保护了种野生植物。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拥有一大批具有孑遗性和独特性的植物物种,其代表类群主要有桫椤科、苏铁科、龙脑香科和兰科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水岭自然保护区是云南乃至国内仅有的最典型的热带中海拔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区内保持有较完整的原生景观,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的植物种丰富。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该区内具有明显的七大植物垂直带谱,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之一,拥有2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大量经济植物。
年在元阳县建成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中山苔藓常绿阔叶林以及栖息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年建立的丽江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是横断山脉中高山植物区系成分最集中的地区,是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云南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过就地保护的方式,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在其原生生境中,减少了人类活动对于生境的干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对于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野生繁育,拯救濒危野生植物和重要的种质资源,探索科学回归。
河口木兰科珍稀植物回归引种基地,在年开始逐步培育苗木、露地栽培的木兰科植物约1.4万株,包括特有、濒危物种华盖木株、亮叶木莲株、毛果木莲株,富寿木莲株。
金平县苏铁人工繁育基地以多歧苏铁就地保护为基础,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实现广泛庭院栽培,成为当地的一种园林文化,渗透于每位村民的心中。当地村民已经熟练掌握了多歧苏铁的保护、繁殖和栽培技术,在专家的指导下,人工辅助授粉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结实率和出苗率。
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就地保护的同时,结合天保工程,将一大批珍稀濒危植物通过近地保护和回归实践,实现了种群量增加,目前长势良好,涉及的种类有云南拟单性木兰、华盖木、鹅掌楸等。
丽江高山植物园已收集和保存了余种野生高山资源植物,为滇西北资源植物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截止年已成功收集并扩繁了多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如云南红豆杉、榧树(Torreyagrandis)、重楼(Parisspp.)、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白及(Bletillastriata)、珠子参(Panaxjaponicusvar.major)、金铁锁(Psammosilenetunicoides)等,还收集了蔷薇植物67种。
通过专业人工繁育,珍稀濒危物种能够在适宜的生长繁育条件中培育出足够的个体;通过野生回归,使得珍稀濒危物种能够在生态系统中继续发挥作用,促进自然种群增长。云南省人工繁育栽培与野生回归相结合工作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路径。
尊重传统知识和文化,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滇东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和金平四县内,有年以上的历史,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历经上千年的垦殖创造的梯田农业生态奇观。
哈尼族谚语“树是水的命根,水是田的命根,田是人的命根”,充分说明了哈尼族对“森林-水-梯田-人”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认识。哈尼族对森林利用有着自己独到的方式,通常在建寨初期就把森林分为水源林、寨神林、生计林三种。其中水源林、寨神林严禁砍伐,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树神祭祀活动;生计林主要用于获取生活所需资源。这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原始朴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管理理念。水源林是哀牢山特有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梯田稻作所需的绿色水库,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当地政府部门按照“保护优先、节约利用、有序发展”的理念,全力保护国家湿地公园。
加强对民族植物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和文化是当地民众在与自然生态长期共处中积累的经验所凝结的精华,使当地民众在千百年间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在当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借鉴,有助于保护工作的推进,也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生态文明建设方式。
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监测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云南省密切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