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我们这样做崔久主
很多学校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都有所谓“课前三分钟”的环节。有的是练字,有的是读书,不一而足。
我们班的“课前三分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三分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对语文课的期待也与日俱增,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在不断提升之中。
我们的“课前三分钟”,经历了几个阶段:
01
一、学校规定阶段02
二、教师要求阶段03
三、学生反馈阶段04
四、师生合作阶段首先,“课前三分钟”是学校的“规定动作”,意在要求语文教师利用预备铃的三分钟时间,督促孩子快速进入状态。同时,加强对于名句的背诵,对于新课的预习。也就是说,一开始,这种形式是单一的,内容也是枯燥的。
后来,进入教师(此处也是本人)主动思考并开展个性化实践的阶段,内容不仅限于名句背诵和预习新课,开始引入练字、读书、分享故事或新闻等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完成了学校的任务,又锻炼了信息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等。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我开始调查学生的接受情况。应该说,一开始学生还是有所抗拒的,觉得增加了负担。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善表达的同学,更是觉得备受煎熬。但是,也有些同学,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在师生的掌声中,找回了丢失许久的自信。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前三分钟”进入到现在的师生合作阶段。
所谓师生合作,和黄厚江老师倡导的“共生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说我也是受到了这种理念的启发。这种师生合作,不只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且是贯穿在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效果反馈的始终,可以说是一个生态性的、发展性的系统工程。比如,在重新设计“课前三分钟”的思考中,我就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这一点,我是深受李华平教授的启发。大家都知道,李教授会在课前设置多个学习目标,设计多种上课模式,然后让学生来选,真的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
关于练字,学生觉得,上黑板板书的形式来练字,固然很好,可是却非常浪费时间。学生要仔细的、慢慢的写,老师还有仔细的、慢慢的改,不如放在课后进行。
关于读书,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固然给了他们以最大的自主权,但是很多学生却苦于没有方向,不知道应该读什么。这就涉及到老师推荐的问题了。当然,有些涉猎广泛且有主见的同学,依然可以自主选择。
关于分享新闻,住校生表示有实际困难。虽然我校坚持多年在第二节晚自习课间给学生播放10分钟的新闻,但那些新闻大家都看得到,没有再分享的必要。除此之外的新闻,学生表示没有条件接触。但也有同学表示,可以借助作文素材等工具书,里面会有一些新闻案例及分析。
关于上台展示,过去只是摘抄,虽然精彩,同质化却很明显,且学生担心都记下来会有“撞车”危险,所以积极性不高。有学生建议,不如原创。
综上所述,学生对于“课前三分钟”其实有一肚子话要讲,我们老师怎能视而不见呢?
有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后面活动的开始就因为准备充分而高效优质了。
“课前三分钟”
时间:三分钟
内容:原创+分享+感悟
形式:学生表达+教师点评
下面展示一个案例:
预备铃打响,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事先写在黑板上的原创文字:
把烦恼、
忧愁抛给昨天
把坚持、
执着留给今天
把希望、
未来托给明天
不愿苟且,心向远方
——张伟铭,9.13
(学生自己朗读用时8秒)
教师:大家觉得写的怎么样?
学生:好!
教师:那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用时15秒)
教师点评:我们每个人都有三天时间,(学生自发回答: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经远去,所有的烦恼和忧愁也随风而逝。那些“难过”的事情,我们终究“过来”了;今天的我们,活在当下,我们拥有的一切,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抓住不放手,我们坚持,我们珍惜;明天,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我们说出这个词的时候,内心是期待的,嘴角是上扬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我们“不愿苟且,心向远方”!好,我们再读一遍!
(这一环节用时45秒)
下面开始你的分享和感悟。
学生:今夏最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