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哥哥的爱情,三个字,有意思

题字: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子龙

战友们的浪漫爱情故事

文/耕田

国庆中秋期间,战友们都忙得不亦乐乎,有到孩子安家的城市看儿孙的、有在家等待孩子们回来团圆共享天伦的;子女尚未成家的、成了家还没生产的,老两口着急上火,“引经据典”,不失时机地“下达”任务,明确要求。总之吧,我们这帮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老战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在举杯畅饮庆贺幸福生活、回首往事感叹岁月沧桑之时,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当兵时候的事,“那些事”中,最值得回味的,应该是我们那时的浪漫爱情故事。

我们当兵那年,对年龄的要求是17岁至19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要是搁现在,恐怕多数还没“断奶”,可我们那时候,已是生产队的壮劳动力了。当年,全公社20多个同年兵战友,没寻下(定亲的意思)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带着对象的相片和思念到部队的。其实,战友们并不都是“媳妇迷”,当初就那环境,人人“顺水漂流”,少数读过几天书有啥想法的,梦想也比较迷茫,有人说媒看着合适也就定下了,缺乏定力和为实现梦想去斗争的精神。我们连有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班长,他的老家在广西桂平一个偏僻的穷山沟里,老班长除了个头不高哪哪都好,可就是因为家里穷没姑娘愿意嫁给他。老班长参军后,倒有说媒提亲的,可人家到他家看看就没了下文。老班长当兵第六年,部队特批他在家多住几天,可他回家半个月都没“行情”,气得他提前归了队,还是退伍后摆脱了贫穷才成了家。老班长成家的时候都而立之年了,这个年龄,要是在我们老家,注定要打光棍了。这就叫“祖国大家庭,东西南北中,文化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与老班长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虽说大家都穷,但在我们那里,情况相对好一些,我们走出校门回村参加劳动,说媒提亲的就上门了。当时的情况是:一般人家不看重女方相貌,黑点、胖点、个头低点,是不是大眼睛、双眼皮都没关系,只要贤惠、能干活、会过日子就挺好;一些家庭条件好的,总爱挑来挑去,但娶到家里后却发现,好看的,不一定都“好用”;第三种情况是接班当工人、考上大学、当兵提干吃商品粮的,这样的人家不多,他们找儿媳,农村户口的免谈,哪怕长得沉鱼落雁,只要是耕田种地的,就不一定成为人家的人。媒婆们总结说:小伙子过了20岁,谁要是还没定下亲,不是成分高,就是缺心眼。“成分高”是说家庭出身地主富农的,“缺心眼”不是骂人的,是说人太老实。媒婆说这话,不但不会得罪人,反而提醒他们托人说媒。媒婆受请后,会动用各方资源,寻找条件相当的,采取“两家换亲、三家转亲”等手段,尽快把大事、好事办妥,事成之后主家还得感谢媒婆。当时条件有限,主家感谢媒婆的标准也低,有买布料的、买鞋子的,还有买成衣的,别管怎么感谢,有一个待遇必须要落实,那就是我们常说的“拿大鱼”。喜宴当天,媒婆被请至上座,上菜时,当色彩诱人香气扑鼻的大鲤鱼的头对着媒婆、她不动筷子没人敢先吃的时候,媒婆的成就感就来了,这时的媒婆一乐,咧着的嘴像对着她那条大红鱼的嘴,就再也合不拢了。定下亲后,就改口了,虽说“小两口”头几回叫得不咋顺溜,可爹娘听着是得劲儿的。接下来就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个节日走亲戚,男先去女家,女再回节。那时带的礼物比较简单和环保,主要有油条和点心,分别用两个竹篮子装着,上面盖上一层干净的白布。男方走亲戚时,由于是新亲戚,一般都找个“担挑的”以示重视和隆重,再就是有个伴、壮个胆、帮忙喝个酒啥的。找担挑人是有讲究的,要找年龄相当的、同一辈分的,当然了,得是男的;切记不能找比你利索的,如果把你的光辉给挡住了,这门亲事下来就有点悬,这样的人和事儿,外村有、俺村也有。遗憾的是,我那个时候小伙比较精神,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颜值”有点高,谁都怕让我担挑给“担黄”了,没捞到一次这样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没什么故事发生,但人世间很多事情往往不通常,故事也就不经人们同意,悄悄地发生了。有了婚约,在部队考上军校、将来毕业要当军官、前途不可限量的战友,在接到军校的录取通知书后,恐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婚约问题。我们团的战友,当年有3人考上了军校。3个人中,王弟的问题最容易解决,是对象觉得他在部队可能没什么出息,主动来信解除了婚约,后来肠子都悔青了。刘兄的情况有点特别,他是当兵后定的亲,考上军校后,刘兄没有退亲,他对未婚妻说:“我当兵前因为家里穷寻不下,是你不嫌俺答应了这门亲事,这辈子就你了!”刘兄的未婚妻听得都哭了,眼泪哗哗的,结婚后掏心掏肺地对刘兄好,把一个50多公斤重的男人,一口一口地“喂”到现在的70多公斤。3个军官兄弟中,最有故事的要数韩哥了,他的故事比较经典,以前我敢说不敢写,到这个岁数,我们都不嫌赖(脸皮厚)了,但说无妨。韩哥当兵前,家里的情况和广西那个老班长家里情况差不多,都属于穷得叮当响那种。因为穷,韩哥眼看20了也没人上门提亲,把他爹娘愁得整宿整宿睡不着。好在韩哥高大帅气、高中毕业,在他当兵的那年春上,她答应了,但条件是块钱的彩礼钱。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韩哥一听就晕了,说:“一分也不给!我双眼皮、白净子,大高个、有文化,不信能打光棍!”韩哥不信,他爹娘信,他们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把家里的一窝猪娃给卖了,又东借西凑,逼着韩哥定下这门亲事。韩哥参军后,想起自己在家定的这门亲事就闹心,一窝猪娃可以换来一个媳妇,但换不来爱情,于是他给家里写信要退亲,家里的态度很坚决:不能退!在韩哥当兵的第2年,他考上了军校,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给她写了封“吹灯信”。一开始,她不知道韩哥出息了,知道后就有点后悔,埋怨娘当初不该收人家那么多彩礼,让韩哥寒了心。她娘一听就气了,说:“他说退就退了?!他姓韩的要是敢退亲,我就叫他当不上军官,不信走着瞧!”后来,她娘看韩哥不是闹着玩的,就破上(豁出去)了,像银环她妈和二大娘吵架似的,到韩哥的家门口扯破嗓子吆喝了三天。然后,带上她到军校上访,当着首长的面叫韩哥写了《保证书》,保证不当陈世美。韩哥军校毕业分到部队后,她拿着《保证书》到部队找他,看韩哥态度坚决,只好选择退出。好在韩哥读的是“快班”,当兵第三年就毕业提干了,没耽误她太久。我们这帮战友,到部队后没有提干的,当班长也好、是党员也罢,就是立过功、得过嘉奖的优秀士兵,退伍后还是农民,地位身份不变,当初的婚约就相对稳定。在部队期间,战友们虽说没有城镇青年男女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鸿雁传书,一封又一封的,有另外一种浪漫。战友们的情书基本上都是公开的,因为信的内容千篇一律,写给张三的,如果重新抄一遍给李四,李四很难看得出来。我看过不少这样的书信,抬头十有八九是直呼其名,也有个别胆子大叫“亲爱的”的,下面的内容大致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唱《好好经》:爷爷奶奶好、二老爹娘好、哥哥嫂子好、兄弟姐妹好等等;第二部分是汇报家里及村上最近发生的事,比如说:邻居张大爷家的老母猪刚脖(音,生的意思)一窝猪娃,5个白的、4个黑的,本来一共9个,可恨那个贪睡的老母猪给压死1个,还剩8个;第三部分是鼓励和表决心,鼓励战友们在部队要好好干,承诺在家热爱劳动,孝敬爹娘,海枯石烂不变心等。……许多年前,我本家的一个兄弟曾对我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没什么不好,我们没有想娶谁就娶谁的本事和条件。娶到家的,咱好好待她,人心都是肉长的,慢慢的,俩人一有感情,日子就好过了。”这么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不就是在总结战友们的浪漫爱情故事吗?耕田作品回顾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原文1.不是天方夜谭,漯河红薯里孕育出的作家就是他!!!2.八年圆了军校梦(上)3.八年圆了军校梦(中)4.八年圆了军校梦(下)作者简介:耕田,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王庄村人,军队转业干部,现在广东省汕头市工作。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牛田洋那些兵》、长篇纪实文学《战斗英雄李培江》等书。作者老家: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一景沙澧英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tx/5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