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0/5970563.html
照片摄于老家坑口八石畈
现在有专家在呼吁要保护家乡话。我以为很迎合我的口味,我老是说不好普通话,为此大伤脑筋,外出讲话,要先打稿子,几个难以翻译成普通话的诸暨话,要事先打好腹稿,为难死了,本来可以用乡音方言的方式很有趣的表达出来,一旦用到普通话,好比跳高运动员前面的横竿,变得畏手畏脚起来。
据说明代和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言一直都是南京官话,周边国家比如日本、朝鲜半岛人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话都是南京官话,清朝时期西方来的传教士,说的也是南京官话,到现在南京市六个城区的人还在说南京官话,使用人口约万。
今天,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乡音方言正在默默的消失。关于我们的家乡话,你还记得多少呢?
小时候老是听大人们学说老家的斯宅话:坑口八石畈,吃得餐饭店饭,洋钿甩掉三块三角三分三,这是典型的斯宅乡音。
我调到城关工作后,也老是有人学说我是"吃茶,看花,打电话"的陈蔡乡音,笑煞人也!
在向往世界共同体的当下,乡音在时代的浪潮的冲击下已经变得像蹣跚而行的老龟,有些不少乡音已经成为风中残烛,那些在历史上回荡千古的声音,也渐渐的成为历史而远去,甚至不复存在,现实生活无缘无故的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具有文化传承的乡音方言,实在可惜!
照片摄于老家坑口八石畈
很喜欢开国大典上宏亮的湖南乡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果当时用的是普通话的声音,似乎不可能有那么振奋人心!也很喜欢小平同志的四川乡音,现在,很难在影视作品中听到乡音了,乡音的保护已经到了亟不可待的时候了。
留下乡愁,就必须留下乡音,如果一寸乡愁还需留住,那么只能在乡音上进行抢救,因为只有留住乡音,才能冀希望文化立根。
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心灵安全的归属,尤其是在外的游子,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记得当年我们村上到台湾的孙碧中父亲第一次返乡探亲,第一时间路过我家门口,我母亲上前打招呼,是不是碧中的爸爸?并说明我们是陈蔡水库迁移下来的移民,这个台湾来的老人第一时间听到这亲切的乡音,一下子眼泪奔涌而出……
记得是一九九三年,那个时候"八项规定"还没有出台,大概是老家诸暨的有关部门拜会省局的一个老乡赵局长,赵局长边上有一个副局长,不是本地人,也想一起去参加饭局,赵局长明确的告诉这个副局长,你今天不要去了,让我们家乡话也说个痛快!是啊,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满满的一桌老乡在一起不必弯着舌头,可以尽情的在喉咙里震动爆破家乡的语言的那一刻,已经成了真正的老乡。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乡音和方言是故乡的灵魂,寄居着故乡的文化元素,是一个地方人文和历史的另外一种载体。
照片摄于老家坑口八石畈
秦腔歇斯底里的用砖块砸板凳的撕吼,越剧里的的的的的笃,的的的的笃的嵊县吴侬软语,都用独特的乡音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情的性格特点。
乡音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同样需要乡音,记得斯学标先生曾经和我说过,当年为抢救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些传统唱腔的曲谱,不是五线谱,也不是简谱,而是工尺谱,工尺谱是为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它的翻译全凭乡音。
古代历史诗词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老师王翼奇几次前来讲古诗词,从"关关雎鸠"开始说起,都会大量引用闽南乡音,这声音啊,捣破黄龙可以直击传统文化的心脏。
中华文化在乡音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像百花绽放一样的博大精深。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乡音的摇篮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照片摄于老家坑口八石畈
我的前面这段话是为了我们小时候的斯宅乡音铺垫理由,现在的小孩越来越洋气了,同国际接轨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我以为文化的传承,乡音是最原始的传承,现在的孩子,包括山里的孩子,一律都讲普通话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称呼似乎一律了,阿牙(爷),阿嬤,阿爹,阿爸,姆妈,丰富多彩的称呼没有了,学者们在高呼,保护乡音巳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前段时间,广州同学林少鸿来到美丽的富春江边桐庐,桐庐的山水风光醉倒了这个岭南画家,醉倒之余,还想起边上诸暨有个同学,便打电话打算来诸暨玩几天,大概是看多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