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话健康:头昏、头晕和眩晕有区别吗?
头昏、头晕和眩晕虽同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由于其受损靶器官和发病机制上的区别,临床表现互不相同,治疗原则亦各有别,故不能算是一回事,但至今仍有不少病人和医生不加区别地将其混为一谈和长期误用,因而导致临床上的误查、误诊和误治病例实不少见。为此主播郭力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儿。
一、头昏主要表现为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醒感,系由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降低所致,与头颈和躯干的活动无关.多伴有头重、头闷和失眠等其它神经官能症或/和慢性躯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劳累和紧张时加重,休息和心情轻松时减轻。多见于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病人。
二、头晕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头重脚轻和步态摇晃不稳感(平衡障碍),多于行立起坐卧等动作中或用眼时加重。临床上常见的有:
(1)眼性头晕伴有视物模糊不清,系由视力障碍或眼肌麻痹所致。头晕于睁眼、用眼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查体可发现视力或眼肌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多见于屈光不正(最常见)、视网膜黄斑病变和各种先天性眼病等导致的视力障碍、以及眼外肌麻痹(常伴有复视)等病人
(2)深感觉性头晕伴有踏地不实和踩棉花样不稳感,系由脊髓后索或下肢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导致关节/肌腱部位的深感觉不能被准确地上传至大脑皮质感觉区所致。头晕多于行立起坐等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闭眼和暗处加重,睁眼和亮处减轻(因视力代偿)。查体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和深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神经体征。多见于亚急性后侧索联合变性、后索硬化和末梢神经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病人。
(3)小脑性头晕伴有行立等活动中的酒醉样步态不稳感,系由小脑系统病变导致躯干和肢体动作的不协调所致。头晕多于行立起坐卧等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睁闭眼无影响(因视力不能代偿)而与深感觉性头晕有别。查体有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和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多见于小脑炎、变性、血管病和外伤等疾病病人。
(4)耳石性头晕伴有行立起坐卧和翻身等活动中的不稳感,系由内耳耳石平衡功能障碍所致。头晕多在头位和/或躯干直线活动中出现,动作停止后消失。如椭圆囊耳石病变,头晕仅见于蹲下、起立和直线前后行走等活动之中;如球囊体耳石病变,头晕仅见于左右摆头、侧翻身和身体左右直线活动之中;如球囊角耳石病变,头晕仅见于仰、俯卧位起卧活动之时。重症病人也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症状。睁闭眼无影响(因视力不能代偿)。病侧耳石功能和听力检查常有异常。多见于丹迪综合征(Dandysyndrome)等内耳病变病人。
三、眩晕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而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运动性幻觉),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其神经传入径路或大脑皮质前庭投影区病变,或自动转体和前庭功能检查等人为刺激,引发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所致。眩晕发作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可由过劳、激动、失眠、月经来潮或烟酒过量等因素而诱发。发病时睁眼、头动和声光刺激时加重,闭眼、静卧不动时减轻,常伴有自发性眼球震颤、错定物位、定向倾倒和恶心、呕吐等症状。病侧半规管功能检查有异常。多见于梅尼埃氏病、壶腹嵴顶结石病等病人。
尽管头昏、头晕和眩晕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这些现象。
药枕疗法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配方2:野菊花g,红花g,薄荷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湿热敷法药用当归、伸筋草、路路通、丹参各50g,防风、雪上一枝莲各20g,白芷10g,乳香15g。捣碎和匀,分装布袋中,放入水中浸泡约20分钟后,放入蒸锅中加热20分钟,取出降温至50℃左右时,置于颈部热熨。每次30分钟,凉了可再加热,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
塞耳疗法灵磁石10g,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
耳穴疗法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12.5px×12.5px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犯困的感觉,这只是暂时现象,不必多虑。本方也可治失眠证。
敷百会法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填脐疗法黄芪、五味子各10g,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敷手心法曼陀罗叶10g。最好用鲜叶,捣碎,加白酒数滴,包于左手掌心,每日换药2次,对肝阳上扰引起的眩晕效果较好。本品有毒,切勿内服。
敷涌泉法吴茱萸20g,肉桂2g,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足浴疗法取山栀子、钩藤各10g,水煎取药液泡脚,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连续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钩藤、桑叶、菊花各20g,水煎足浴。此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
免费订阅方法:
方法一:扫一扫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