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当全国卷地理试题出现之时,总有一种声音在说:
试题灵活变态,考生被逼无奈。
不按套路出牌,让人耿耿于怀。
刷了千张试卷,也是水中捞月。
其实这种说法是寄托在试题内容具有“似曾相识”的依赖性上的,
当然也是徒劳的。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一道试题到底依据什么来解决呢?
长期奋战在高考备考一线的老师对此感慨良多,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分享如下——
1、对考生而言,忽略地理原理,忽略图文材料都是致命的错误;
2、对试卷而言,解题不用任何地理原理规律,甚至不用任何材料,不用任何学科知识就可以做的试题也是一种遗憾。
3、判断一道题成败的关键看区分度,如果所有的考生都能做对,或所有学生都做错,这道题显然是无效的题。
4、有一种考题叫说东走西,琢磨不定,前面说了半天东,答案却给的是西。以后怎么引导学生对接材料,不对接材料反而可以选对。
5、有一种无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一种错误叫想多了,做对题的关键是与出题思路共振,当出的题前后矛盾时,如何实现共振?
——来源:山西省乡宁一中韩薇( 该题组难度不大,主要通过获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10题,解答该题,先读取图中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米左右,再结合四川所在的纬度位置,可推测出该海拔高度所属自然带的类型。第11题,读图可知-米处磷积累量很低,该地为山地迎风坡降水最丰富地段,植物生产量高;由文字信息可知大气温度低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利于磷的积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由此确认C选项符合题意。
(全国卷1)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米至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1)由材料可知,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在苔原带底部地区,由于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图可知,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阳坡-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米以下,干扰强度强,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阴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
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材料明明摆在那,你却很无奈。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这道无效题事后很多人才知道: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回答好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问题,考生需要具备怎样雄厚的实力?
难怪众多考生一致认为:现场看题,一脸懵圈。当然也更谈不上与出题思路共振了。
崔老师画说地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