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
hejiaying╲
何家英,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画画,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何家英是中国近30年来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工笔画以其精妙、清雅、朴素、高华的画风和深刻的创作构思以及富有内涵的清纯人物形像开一代新风,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他的写意画也从工笔画中派生而出,并注入了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和品质,形成了富有诗意的小写意画风,成为何家英艺术中的另一组成部分。
何家英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他卓尔不群的个性。在西方现代思潮风头正劲、架上绘画大有退出历史舞台之时,何家英坚定的坚持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善于从中西方绘画语言中找到契合点,相通相融,大大增强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他把西画的造型手段与中国传统的程式法则相融合,有效地深化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既体现了西方式的人文关怀,又提升了中国式审美品格与特征。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绝妙的表现技艺。他秉承的晋唐精神得到了弘扬,他使工笔画人物画摆脱了明清以来的萎靡状态,回归到“师造化,得心源”这一创造性传统的正途上来。他站在民族文化立场上,以开放的心态,广泛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包括日本绘画的影响),创造出了既秉承着中国文化正脉的绘画体制与品格,又超越于古人的具有新时代审美精神的现代工笔人物画,在中国当代审美意识中贡献了带有哲学性的、美学意义的价值体现。这是一个彰显人性之善的正大、崇高、纯洁的(与国际上“审丑”趋势相悖的)审美价值体系。它带给人们的是光明,是希望,是心灵的慰籍、是美好的世界。这也是何家英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秋冥》
《秋冥》诞生于年。那时,何家英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带领学生到河北张家口高寒地区的蔚县写生。每天,敞篷汽车接上他们,往山里开。一路上,紫蓝色的天空和路边摇曳的黄树叶形成迷人的色彩,树木哗啦啦地往后退,使他沉醉其中。这便是构思的最初情怀。
到了宽阔的山顶草甸,白桦树映衬着湛蓝的天。此时此景,列维坦的《白桦林》与这种感受发生了碰撞,《山居秋暝》中的诗句让他在冥冥之中与他的感受发生着不可名状的冥合,挥之不去。他终于以西方宗教穹顶式的构图,表现着少女与宇宙天体的对应关系。从上垂下的白桦树枝叶像思绪一样渗透进抱膝女孩,又弥散开,碰到穹顶反射回来,落在人的头上,弧线的圆心恰是女孩头上几乎挨着太阳穴的部分,这种视觉的、感性的表达,准确达到了科学的计算,真是一种天意呀!
“意义”和“归属”就是这样被找到的,“人如果有点境界,一定会通过天跟你的心产生共鸣,一定会有某种情绪寄托于宇宙,你会产生联想,这就有了文化,你的心有了归属。”何家英说。
何家英是一个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的才华与聪敏,表现在作画时他不因袭前人,而是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创作精神,并立足时代,倾心于对时代女性的深入观察,敏锐发现,细心品味,并能从美学与文化的层面上去把握、表现现代女性的心灵美、气质美、形象美、进而使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韵。
何家英的天赋和秉性,使他对美与崇高的事物满怀挚爱。他想借助女性题材,表达他的审美理想。他想用艺术把多梦时节少女心灵深处那绚烂缤纷的幻境,把她们在一片纯情中流露的那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永驻人间,以此唤醒人们更加珍爱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他往往在痴迷状态中创作,在现实人物身上浓重地染上他的幻想、理想和美好期望。他在一笔一画、精雕细刻中充分抒发、倾吐、寄托对美的向往。所以有人称他的创作是“真与幻的交响”。
他用全部身心投入创作。他期望用他艺术中的真善美去弥补人生中太多的缺憾,去鞭苔现实中的假恶丑。他用富于魅力的艺术语言,描绘、展示少女的圣洁和美的梦幻,但也许由于他过于珍爱、又渴望好的永存,而在现实生活中青春却又往往短暂易逝,这种理想与现实永存的矛盾,每每在他的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一层淡淡的不可名状的忧伤。典雅的造型,斑斓的色彩,优美的线条,与对美的咏叹相表里、相统一、相和谐,婉约中又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使何家英的艺术避免了浮面的漂亮或甜美,强化了动人的魅力,也显示了他艺术的个性特征和美学特色。
何家英的工笔画创作,多数是非情节性的。而在多数作品中他是以捕捉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为着力点的。他追求静穆中的单纯,把纯情与至美华化作诗境,把圣洁与崇高力求蕴含于完美的艺术形象中。他运用写实主义造型手法,以求作品的深度、力度和厚度。他的作品与其说是现实主义的,毋宁说是理想主义的。他的画作充满幻想、浪漫和抒情。
何家英对古代工笔画传统有过深入的研究,为表现现代人物又有技巧语言的新创造,他的设色考究,既注重意境、情感与质感的表现,又追求沉着中的华美与斑斓。他的用线力求和造型融会一体,既可见出书法的灵性与美,又不失工笔画的工致与力度。他的造型得力于他的素描基础,他把西方造型手法和中国造型观念巧妙结合起来。他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中国工笔画由古典形态向现在形态的转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THEEND—
新浪收藏精品大美术三分三尺天摩书画苏风艺韵
苍润斋味兰斋文化国脉文化兴艺斋灵宝斋联合制作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分享快乐,收获成功。
让我们共同传递正能量!
版权说明】来源:网络,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