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萧瑟的讯号。按照古语的解释,“秋”有“收藏”之意,秋天来了动物开始储存食物,而农民也进入了秋收的关键阶段。
只有顺应节气变化,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老祖宗们为了能够熟知四季,毕竟每个季节的气候特征,所以根据上千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历法。
这套历法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24节气。也就是说每一个季节,都有六个节气,而秋分,则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
一、何为“三候”?根据《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的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这句古话不仅提出了昼夜平分的概念,而且也告诉世人,秋分过后天气便会逐渐转凉,并最终在霜降时变天。
古人划定秋分有“三候”,即“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关于“一候”,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关于“二候”,《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三候”《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通过万物的变化,进而得知气候的变化。秋分时节雷声渐行渐远,由于雨水较少,所以湖泊与河流水量变少,泽及水洼处于干涸,昆虫也开始入穴并准备冬眠。
二、秋分日的“四分”现象第一分:平分秋季
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记载:“八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季一共三个月共90天,秋分节气当天将90天一分为二,此时秋天已经过了45天,进入了仲秋时节,之后就要迎来深秋,秋分之后便是三秋忙碌时节。
第二分:平分昼夜
据《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时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古人也说“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简而言之在一天24个小时中,白昼和黑夜同样长。
第三分:分南北半球
地球从南北分以赤道为分界点,被分为为北半球和南半球。赤道线以北就是北半球,我国领土都在北半球之内,而赤道线以南则是南半球。
秋分时太阳到达黄经°,此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各一边,各地都是昼夜平分。
第四分:分太阳直射点
从地理学角度来讲,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那么哪个半球就会越来越热,反之如果远离,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冷。
说白了,太阳直射点距离南半球近,或者说太阳与地球距离近,那么太阳光就会特别充足,而且热量也会更高一些。
当秋分时节到来之际,太阳到达黄经°,此时直射点基本上到达0°赤道线,这个时候太阳直射点距南北半球一样长。
但是当秋分一过,太阳直射点将会继续南移,并且完全进入南半球,此时南半球就会逐渐向夏季转变。
而北半球因为太阳直射点越来越长,导致热量不足而进入冬季。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写出了秋分前后夜晚暑气渐退。
同时也表达了身处秋季时,与友人相聚的惬意。古人尚且能知道秋分的重要意义,那么现代人就更应该掌握其内涵了。
农谚有云:“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可见到了秋分时节,既是“三候、四分”的时节,也是农民秋收的重要时节。
各位看官,你听过“三候、四分”的说法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