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滨美丽家园

渭滨区是宝鸡市主城区,但农村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3%,其中80%以上处在秦岭北麓山区腹地和西山地区。全区67个行政村,山、塬、川、郊并存,村域发展不平衡,基础条件差异大。近年来,渭滨区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轮驱动”,特别是宝鸡市委市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村环境面貌根本性改观”的战略目标以来,渭滨区迎难而上,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头号工程,确立了“三改三分三提升”的整治思路,即“城中村抓改造,一步到位城市化;城郊村抓改观,精细管理常态化;后山村抓改善,建管并重一体化;路域景观提升、水系生态提升、游园内涵提升;责任分区包抓、经费分级投入、工作分期考核”。

 

 

按照“全面部署、城乡互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整治标准,区上主要领导挂帅,32名区级领导、69名科级领导和多名干部进村包抓、三级联动,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汇集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充分调动了全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在全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整治城乡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新热潮!

  

突出重点,促进农村面貌大变样

渭滨区紧扣重点区域,点线面结合、水路村共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攻坚战、歼灭战。

 

突出城乡结合部整治,建设清洁家园。将管理最难、环境最差的30个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突破口,统筹推进道路、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入万元,新修村组道路多公里,新建公厕60座、垃圾屋33个、垃圾填埋场24个,配备垃圾箱个,建成人工湿地4处、沉淀池12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6万米,19个川道村全部纳入城市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其余48个村实现了“五个规范化”,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疏与堵相结合、日常管理与临时突击相结合、监管与协调相结合的“三结合”长效措施,有效解决了“脏、乱、差”问题。

  

突出路域整治,构筑生态长廊。把道路作为融合城乡的纽带和联结文明的承载,深入开展连霍高速、国道、省道以及村组道路综合整治。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重点实施道路沿线违法建筑拆除、平交道口硬化管理、绿化林带栽植管护,累计拆除违章建筑余平方米,硬化平交道口平方米,清理各类垃圾00余方,整修护坡1平方米,粉刷墙体14.9万平方米,新修垛口墙米、文化墙米,修建花坛多个,栽植绿化苗木00余株,实现了连霍高速沿线建筑立面全美化、国道沿线景观绿化全覆盖、省道市区段文化墙全贯通。

  

突出南山支流治理,打造亲水景观。以水质优、水体畅、水岸美为目标,按照“一条河流一个方案、一条河流一个主题、节点分明、各具特色”的思路,打造了以休闲健身运动为主题的石坝河、瓦峪河综合治理样板,实施了晁峪河、清姜河益门段河堤砌筑、生态提升,启动塔稍河、太寅河亲水生态游园治理。沿清姜河中游,依托古弓鱼公园、大散关农家乐,连点成片,建设集历史文化展示、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特色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正在实施之中,“古道秦岭·乡约清姜”生态休闲项目规划设计业已出台。

 

整体提升,铸就惠民工程大格局

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渭滨区委、区政府强力实施“四大工程”,用环境整治倒逼产业升级、基础改善,全力打造村强民富乡风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安居暖民工程,努力使群众心里“暖”起来。每年安排余万元搬迁建设资金,大力实施“三出三进”(搬出窑洞、迁出危房、移出深山,进新区、进社区、进城镇)移民搬迁,已搬迁0多户3余人,建成规模化集中安置新区9处,并为搬迁户免费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坚持把土坯房改造作为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区财政计划投入1.2亿元,出台了土坯房拆除新建补助政策,对一般农户每户补助3万元,贫困户每户补助4.5万元,特困户每户补助5万元,鳏寡孤独及五保户,由政府全额出资建设住房,对按期完工的新建农户还给予1万元的奖励。解决多户贫困群众安全住房问题,目前已拆除土坯房1多户2余间。计划用两年时间,对2万间农村土坯房全部进行拆除改造。

  

产业富民工程,努力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先后建成石鼓现代农业园、神农镇樱桃示范园等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全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26个,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万余人,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家镇高家村坚持以综合整治倒逼农工商发展、多产业融合,村集体纯收入超过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0元,成为渭滨区村美民富的典范。

  

文化惠民工程,努力使美丽乡村“活”起来。把独具渭滨特色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环境整治工作全过程,突出“一村一韵”,编撰“一村一册”,健全村规民约,传承历史文脉,倡导文明新风。

  

园林化工程,努力使生态环境“亮”起来。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突出“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公共绿地、道路水系”四大重点,植树添彩、见缝插绿,推进城镇绿化提升、农村绿化覆盖和重点区域绿化延伸。近三年累计投入万元,先后建成古弓鱼公园、学府园等精品节点30余个,特色花坛座,村级游园个,生态文化墙1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广场、组组有游园”,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村34个,石鼓镇被评为省级生态镇。

以点带面,突出乡村特色大精彩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步骤,渭滨区选取石咀头、高家村、太寅、晁峪、坊塘等10个村作为全区环境综治示范点,采取整合项目支持、部门联建、公开招标、财政奖补等方式,集中打造重点村镇,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各示范村认真推行“一事一议”民主议事制度,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自主试点,整治活动顺利推进——石咀头村依托青铜石鼓文化,突出历史文化特点,治污治乱,绿化家园,兴建文化长廊,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宝鸡又一个精致的文化旅游港湾。

  

高家村作为全区最大的城郊村,农工商产业发展繁荣,村内广场游园建设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是全区城郊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晁峪村以移民搬迁、铭记党恩为主题,新建休闲活动广场,植绿美化,展示新农村建设新风貌,已成市区西大门一道亮丽的风景。

  

坊塘村是典型的后山村,突出土坯房改造,强化治污减排,狠抓绿化提升,主动融入宝鸡峡库区,绿树边合,湖水绕村,俨然城区的一处世外桃源。其他“岭上人家冯家塬”、南郊雄镇益门堡……也各领风骚、声名远播!

  

伴随着示范村的有效推进,高家集中供水工程、石鼓现代农业园、神农千亩樱桃示范园、晁峪河现代农业园、古渔公园等一个个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辐射带动了全区农村综合整治水平全面提升,已形成了城郊、川塬、后山梯次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长效管理,共享美好渭滨大发展

为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美,全区以城乡环卫一体为框架,搭建长效管理平台,健全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全民参与、干群互动、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保障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长久发力。

  

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以区财政投入为橇杆,采取“政府补助、项目整合、部门帮扶、社会赞助、群众自筹”等多种方式保障投入,区财政每年专项用于城乡环境整治资金达0万元,累计整合文明家园、最美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多万元,群众和村集体筹资万元,近三年全区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上亿元。

  

健全网格化清扫保洁机制。区财政每年拿出万元,为全区67个农村配备专职保洁员名,为28个老旧小区配备清扫保洁员名,推行一日三扫、全天保洁工作制度,夯实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定出台考核奖惩、资金补助、保洁员管理、环卫设施管理、垃圾收集管理等10余项制度,全方位织密制度网络,推进长效保洁、规范管理。

  

健全常态化整治机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战斗力、执行力的重要标尺,并纳入目标考核,坚持周检查、周督办、周通报,对工作滞后的村组和包抓单位,由区级领导进行约谈,每两月组织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包抓、志愿帮扶的常态化整治格局。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就像一场春雨,悄然改变着渭滨区的村容村貌,盖新房、修水渠、装路灯、建游园……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日新月异;文化墙、宣传栏、图书屋,农村的文化氛围与日俱增;道路硬化、村庄亮化、一街一景、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新农村今非昔比!

  

今天的渭滨,村在林中,房在绿中,田在景中,人在画中,恰似一卷壮丽山水,万紫千红,春意盎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yy/5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