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作,瘦腹提臀,促进排便动图教学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以下动作可以锻炼您的腰腹部肌肉,紧实臀部,促进排便。如果你觉得做仰卧起坐有困难,那就改做弯身运动吧,这同样有效,并且还更简单易做。

仰卧于瑜珈垫,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只用你的腹部肌肉把臀部提起离开地面,同时要把双臂和肩膀贴在地板上。保持这样的姿势几秒钟,然后轻轻把身体落回地面。这样重复15~20分钟。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霸道而显奇效!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中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常见疾病“反应点”收集!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天池穴及灵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而在印堂穴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心率均能增加。

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1.5cm处最为明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气促的心脏病患者左3,4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且病情减轻则反应减少。

在颈椎两侧距椎体0.5-1cm处,用拇食指腹循摄按压,有酸痛、麻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T2有压痛阳性,并于T2手法按压治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患者其颈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1/4前2cm处。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断点压敏感点,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轻。或按压脊柱,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时在背部的督脉区,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横指处。

妇科病证不孕症: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多以募穴为主)。在起效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痛经患者多有蠡沟穴压痛,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度相一致。

皮外骨伤科病证

痤疮: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棕褐色或暗红色疹点,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1厘米左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痔点”范围多在上起第7颈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两侧至腋后线,但多见于中下部。

“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的痔点还长有一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

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称之为“痔疮结节”。刺激“痔点”或(和)“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五官科证

麦粒肿: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肩部的第七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

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色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线范围内寻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有的隆起如粟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0.5--1mm,以1个多见,偶可见2-3个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棘突。

花粉症: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过敏性鼻炎,“搓尾椎”缓解效果很好!

过敏性鼻炎,鼻塞堵起来实在是难受。用搓尾椎,直到发热。可见效!

具体方法,用手掌对着尾椎最后一节,最好是使劲搓热,并将搓热的手掌放置尾椎处捂一阵子。

自己搓的话手向背后不好发力,可以叫亲密的家人人帮忙。

两个治疗“膝关节积水”的特效方

1、处方

制马钱子15g樟脑5g制乳没各3g陈皮3g小米30g(炒黑)。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

用泉水将药末调成膏糊状贴患部,外用纱布固定,一天一次,贴后患部骚痒,要坚持不能取药,一般贴两次消水祛肿而愈。

2、膝关节腔积液很有效的方子外敷药:白芥子60(微炒)、葱白30、生姜30一起捣烂,外敷膝部,2--3天换药一次。大部分3--4次就可痊愈,效果非常好,我已用了10年了。

一个患者敷了2次积液就消失了,医院抽过3次,但没几天,积液又产生了,罪还没少遭,要知道就早来了。

腰痛六针!

腰宁1穴:第二掌骨侧的腰肾穴,也就是食指掌指关节后两寸,寻找压痛点。

腰宁2穴:第二掌骨中点,也就是第二掌骨全息穴位脾胃穴。

腰宁3穴:第二和第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两横指,寻找压痛点。

腰宁4穴:第三和第四掌骨间,掌指关节后两横指,寻找压痛点。

腰宁5穴:第五掌骨侧中点稍后,第五掌骨侧的全息腰肾穴。

腰宁6穴:第五掌骨侧中点稍前,第五掌骨侧的倒像全息腰肾穴。

:0.3或0.25*40的针,常规消毒。

腰宁1、2穴直刺,进针25-35毫米。

腰宁3、4穴:从手指向手腕方向60度角斜刺,进针25-35毫米。

腰宁5、6穴:向手心方向平刺,进针25-35毫米。

进针以后,每进两个针,让患者活动腰部,看看腰痛减轻的情况,然后再以此进针。

腰宁一穴是第二掌骨侧全息小人的腰肾穴,所以他对腰部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样腰宁二穴位于第二掌骨侧全息小人的脾胃穴的位置,我们根据脏腑所主原理脾主肌肉,因此这个穴位对肌肉原因引起的腰痛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特别是对两侧腰肌疼痛,或者是腰扭伤,疗效非常显著。

腰宁三穴和腰宁四穴分别位于第二三和第三四掌骨全息小人的腰区,因此,它也是手的全息小人的腰部对应区。传统手针奇穴的腰腿点也位于这个穴位的附近,针对正中两侧的腰痛效果尤其明显。

腰宁五穴位于第五掌骨侧的腰穴,对正中的腰痛疗效确切。腰宁六穴是第五掌骨侧的倒像全息小人的腰区,又是传统穴位的后溪穴附近,也是传统治疗腰痛的有效穴位。腰宁五穴和腰宁六穴,同时又和董氏奇穴的腕顺1和腕顺2相符,治疗正中部位的腰痛疗效显著。这是它的治疗的机制。

腰宁六穴治疗的病症总的来说是各种腰痛。腰痛大多是外感内伤(肾虚),或者挫闪导致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腰部失于濡养。因此以腰脊或者脊旁部位的疼痛为主要症状。这是一组病症。治疗主要为驱邪通脉络,扶正补肝肾强腰脊。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调脾来治疗,因为脾主肌肉。如果腰痛时间久了要配合中药内服,或者其他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的腰纤维组织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等,所导致的腰部疼痛,或者是一些内脏病引起的腰痛,都可以用腰宁六穴进行治疗,因此腰宁六穴是非常好用的一组治疗的穴位。

腰宁六针或者腰宁六穴全部在手上取穴,所以针刺非常安全。那么所谓针刺副作用,也就是偶尔会有出血,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手部神经比较丰富,针刺的时候,如果用比较粗的针,针感或者疼痛会比较强烈,所以如果病人很怕针的话,我们要选择细针,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急性腰扭伤的几种针法!

一、针刺手背“腰痛穴”

“腰痛穴”又称“腰腿点”,是手背上的一对经外奇位。从名称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专用来针治腰痛和腰腿痛的。

腰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发病原因又各有不同,腰痛穴主要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说来,针治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

临床上先采用远道取穴,在取得针感的同时,让患者试行伸动腰部,加深呼吸,反复做些屈伸、下蹲、起立的动作,这样多数能使僵板疼痛的症状很快缓解。

假如还有些僵硬,可适当再在腰部压痛部位选穴针刺,或拔火罐,或配合按摩,疗效会很满意。

现称“腰痛穴”,其位置相当于原有奇穴“精灵”和“威灵”,共两个点:一点在2、3掌骨之间,在指总伸肌腱的桡侧,指掐时有酸胀感;一点在4、5掌骨间,与前者平列。

针刺时可坐位取穴,避开浅静脉和肌腱,向骨缝间直刺,进针0.5-1寸,捻转,使出现明显的胀重感,留针10-20分钟,间歇运针,并伸展转动腰部,即见效果。

二、针刺“落枕”、“中渚”穴

腰痛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疗效,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我们取腰痛穴前边的两个穴位落枕、中渚,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落枕是奇穴,又名“项强”,是以治疗项部伤筋而得名,但实际的适应证要更广些。

三、针刺“八邪”穴

由中渚、落枕穴向前,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缝间,有四个奇穴,叫八邪穴,也是治疗腰扭伤。

针刺时病人手指分开或屈指,针体与掌骨平行,当指缝纹头处进针约1寸半。如取上都穴(二、三指之间),可透到落枕和腰痛穴的下边来加强针感。

四、针刺“后溪”穴

小指后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更常用来治疗落枕和腰扭伤。取穴时轻握拳,在第五掌骨头后与中渚相平处进针,针向掌骨下,透过中渚,进针1寸许,捻转时有明显酸胀感。

五、针刺“合谷”穴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配合中渚穴,也可治疗腰扭伤。取合谷穴,要靠第二掌骨侧进针,这样会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在肌肉丰富处多产生酸感,近关节处多胀重感)。

六、针“孔最”、“闪腰”、“扭伤”穴

除了手部穴位之外,取臂部的穴位是否也有效呢?

臂部有几个奇穴,例如在曲池、手三里之间名为“闪腰”穴,曲池与阳池(腕关节部)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接点名为“扭伤”穴等。

看名称就知道这也是从治疗腰扭伤经验中总结出来。针这些穴位,同样要配合腰部的伸转动作。

临床实践还说明选用臂部其他穴位如手太阴肺经孔最穴等也有效果。

七、针刺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

针刺下肢穴位也可治疗腰扭伤。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下肢的“扭伤穴”,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对急性腰扭伤病人,以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为主穴,配足太阳膀胱经殷门穴及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治疗可获显效。

扭伤穴位于殷门外侧1寸,直刺1~3寸,切勿向内侧深刺,以防刺及股动脉。

为什么许多穴位都能治疗腰扭伤呢?

穴位的作用有局部性的、有邻近性的、有整体性的。针刺手足部的穴位治疗腰扭伤,主要是通过整体效应而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针刺这些穴位都能取得明显的酸胀感,特别是掌腕关节附近一些穴位,那种胀重沉紧的针感,对于缓解腰脊部的痉挛有显著的作用。

这些部位主要是手三阳经所分布,经络学说中阳经主外部,古代医书说过“荥、输治外经”和“输主体重节痛”。

因此对躯体部急性病痛可选用阳经有关穴,特别推重“输”穴。后溪、中渚就属于“输”穴。

下肢选穴也是选用阳经,主要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因为太阳行身之后,所以可取殷门、委中、承山、飞扬等穴。经外奇穴的选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远道取穴是否需要左右交叉呢?

各人的经验也不一致。有人曾做过动物实验:夹挤跟腱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的持续放电,其抑制效应,与夹挤同侧的还是对侧的跟键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以放电完全中止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则施加机械压力于对侧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要稍微大些。

远道取穴是否都需要强刺激呢?

从近年新发展起来的“腕踝针疗法”的经验看,于四肢部采用沿皮下浅刺留针的方法对于痛证也有效。

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就是取得跟腱外侧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6点)进针,沿皮下向上方平刺约1.4寸。

如症状部位在腰椎正中,针向可稍偏跟腱的中线斜刺,但不要刺入跟腱;如症状在腰外侧及髓关节部,可于腓骨后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5点)进针。

不要求引起酸胀等针感,留针半小时。对于不适用强刺激的病人,可试用此法。

从以上各例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是灵活多样的。

针灸书歌赋中就有“腰背委中求”、“腰连腿痛腕骨升”和“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伛音与,指弯腰不能直)等记载。

现在对这方面经验又有更多的发展了,各种不同的远道取穴法,多数是在取得针感的基础上又配合腰部的动作,这种动作很重要,有利于纠正扭伤的部位。

针刺的强度也不宜过分,我们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运用这些方法。

精美3D骨骼肌解剖图谱

一、颈椎后仰肌群

2、颈椎前屈肌群

3、颈椎侧屈肌群

4、颈椎左右旋转肌群

5、肩前屈肌群

6、肩后伸肌群

7、肩外展肌群

8、肩内收肌群

9、肩外旋肌群

10、肩内旋肌群

11、肩胛骨上提肌

12、肩胛骨下降肌群

13、肩胛骨前伸肌群

14、肩胛骨后收肌群

15、屈肘肌群

16、伸肘肌群

17、前臂旋前肌群

18、前臂旋后肌群

19、屈腕肌群

20、伸腕肌群

21、腕尺偏肌群(左)

22、腕尺偏肌群(右)

23、屈四指肌群

24、伸四指肌群

25、拇指运动肌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一定记得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yy/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