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双小双杯"家乡美视频
太行山深处的满族“部落”作者:高洪春
我是易县人:也是满族,我爱我的家乡,我希望我的家乡会更好!
金国曾一度统一中原,岳飞抗金的故事千古流传,哈迷蚩,金兀术等因屡次侵犯大宋,被国人所不齿,但他必定建立过中原王朝.差一点就统一了全国。但金国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自然造成激烈的社会矛盾,再加上金国后期的天灾激化了民族矛盾,花喇子摸、阿拉伯众国,包括东欧的钦察、匈牙利这些强悍的游牧民族,他们都不是成吉思汗的对手,蒙古灭国无数,金国也不例外。但大金国子民却没有消沉,励精图治、默默集聚力量,仅仅经历了一个明朝就又卷土冲来,年,清军入关,多尔衮的铁骑迅速席卷中原.建立了覆盖明朝东北、关内领土及西北汉唐故土的国家,一个庞大的清帝国迅速崛起.
年的风雨,大清帝国虽然没有使国家强盛,而且还造成了一系列的屈辱,但他必定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纵观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史几十朝,只有大清朝才真正实现了完整意义上国家的统一.
大金,大清都是满族建立的,历史上也称前金,后金.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是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入关之后,也乐于接受儒教、佛教等等。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人。大部分满族人居住在中国东北三省,其中以辽宁省的满族人数为最多。在中国2,个城市和乡镇中,至少有2,个中能找到满族人的踪影。
河北省易县,满族是一个主体民族,几乎纵观全境,而在清西陵腹地,还有一个满族聚集区—西陵镇。西陵镇面积81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其中五道河村,忠义村,晓新村、凤凰台村,华北村,龙里华村,太和庄,均为各陵营房驻地,拥有多满族人,占全镇27%
易县古称易州,建于隋开皇十六年,胜迹叠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燕都遗址赏晰可见,荆轲刺秦王发源于此,这里还是古代军事家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后来殷部落首领上甲微讨伐有易氏部落,灭了有易氏,其地归殷。战国末期的公元前前,燕照王建燕下都于县境东部,为燕国政治文化中心,本地居民主要集中于都城周围及易水两岸居住。安史之乱后,公无年,易州仅户。宋、辽、元期间,又为边界地区,兵事繁多。剩下的大部分就是守边的家属了。
明洪武年间,长城以北的河北承德相继有汉族居民迁徙入境定居。清朝时,满族人开始迁入,易县为长城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格外重视其防御安全,派大批官兵进驻紫荆关,其部分满族将官携家眷而来,一些满族士兵也纷纷落户,顺治元年,易州城内设游击衙门,派驻守城的营兵,其着属亦陆续前来定居。大部分满族居民住在县城附近的石赛、中亢各庄、北市等村庄。顺治三年至康熙年间,清廷为安置入关皇室、贵族及八旗子弟,政府清查京畿各州且有无主荒田和明朝后亲、公侯的土地,设置皇粮庄头,迁移的满族分别居住在东、西、南、北四韩村和东邵、大方、涞山、东庄、黄山、西北奇、固村等村。
雍正八年(年),两江总督高其倬等最终为雍正皇帝选到了万吉之壤,在易州城西30里的泰宁山下始建皇陵,从北京、沈阳、热河、东陵调拨军政官吏驻西陵、先后在陵区内建成14个满民营。随即政府从北京和东北陆续派调兵丁、专门负责看守陵寝,几乎全部为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子弟,相当一部分为皇帝的近亲,以朝廷俸禄为生。
清西陵开建后,为了保护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寝的东南西三面修建了42华里长的风水墙,墙外每隔3里共栽设了根红桩,合计.3华里;红桩外每隔40步立白桩,白桩外10里再立青桩。界桩间用黄丝绳连接,桩上悬挂禁牌。青桩外再开20里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严禁百姓过往。因此,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易县的汉人来说,官山以内是何种洞天,真是一个谜。
清西陵在大清版图上,是一片特殊而神秘的地域,清政府在西陵设立了约一万人的政府机构,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虽然统称为守陵人,但内部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工作,可以按照品级高低按月俸饷,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们的身份可以说是“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他们来西陵时,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这些“公务员”立即面临危机,因为他们什么都不会做,好待大清与民国政府签订合同,岁用万两,待改铸新币后乞讨为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拨用,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对于守陵人来讲,有限的民国资助还能勉强度日,可是年,冯玉祥的部队冲进紫禁城,赶走溥仪,清政府不复存在,守陵人彻底失去了一切生活来源,西陵性质也发生了彻底变化,泰东陵内务府更名为晓新村,泰陵八旗更名为太和庄,泰妃陵八旗改为仁义庄,昌陵内务府改名为太平峪,昌西陵礼部改名为龙山庄,慕东陵八旗改为仁义庄,慕妃陵八旗改为礼仁庄,后龙山庄,礼仁庄,华新庄合并为龙里华,泰妃陵内务府因营房内建有忠义庙改为忠义村
辛亥革命前陵区内各村全部是满族,辛亥革命,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立即得到空前响应,统治中国多年的满族人受到排斥,不敢承认自己是满族人,纷纷改姓汉姓,且陆续外迁,主要迁往北京、保定、山西及关东各地,境内满族人口锐减,仅太平峪所属的昌西陵内务府,过去营房内住有五六十户人家,后来只剩下十几户了。过去的繁华变得暗淡,西陵陷入一片萧条之中。
清朝跨台以后,西陵满族人失去原有差事,为了生存。只能寻求新的出路,于是出现了外出打工潮,这些一出生便高人一等享受七品官员待遇,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的贵族们,纷纷外出求职谋生,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多处地方,他们离乡背井,尝到了各种苦辣酸甜,这些高傲的、矜持的守陵人,被无可摆脱的悲剧感所替代,时代本身的悲剧,和满族自身民族的悲剧让他们只能是苦笑,只能是含泪自潮,苦中作乐。但是这些磨难又让他们逐渐克服了多年养成的骄横、懦弱、慵懒,大踏步的走向新生活。
西陵开垦土地以后,大批外乡汉族人迁来陵区垦荒租种土地。当时汉族人大部居住耕种在豹子峪、白水港、柴厂等八大山沟内,但营房内的满族因为不会种地,无法生存纷纷搬出营房参与到八大山沟,八大山沟的汉民也有的被邀请到营房内教授种植。满、汉族人融合到一起,相互结亲,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长期的共处中融为一体,分不请谁是满族人,谁是汉族人了。这里只有一个名字,中国人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百年过去了,大清朝早已隐秘在历史的角落了,当初直接隶属于清政府管辖的清西陵,早已交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负责管理。守陵人的后代们,大多选择继续留在埋葬着祖宗的陵寝旁边。他们有的在当年陵区的禁地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搞起了古建,而且逐渐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如今的清西陵古建协会已经占领了很大的市场,故宫,颐和园、十三陵等,甚至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基地,大都活跃着西陵的满人的身影。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易县满族人的生存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尽管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一定习俗,比如完整的宫廷礼节,传统的饮食习惯,但他们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许历史上满清伤害过汉族人!但那是历史,那是大清帝国!现在,历史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的满族已经是一个只存在与意义上的民族,
在易县我们这些满族人的眼里,我们跟汉族人没有任何区别,也根本没有把自己当少数民族,除了少数人还懂满语,我们大都不会自己的语言了,我们没有自己的节日,没有自己的服饰,或许曾经有,但是已经彻底不见了,我们与易县的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奋图强,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大赛投稿网址:
清风笺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