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照片
清西陵始建于年(雍正八年),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多公里。周界约公里,面积达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陵区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气势磅礴。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永宁山下驻扎了一个约一万人的清政府机构,其职责是看护清帝的陵寝。
清政府在西陵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他们被统称为守陵人。
守陵人来西陵时,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年,中华民国成立,这些守陵人也随之正式“下岗”。他们当中,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留了下来,被迫开始了“自改规制”、和当地汉族文化融合的艰难历程。
日军在西陵
在日军占领华北后,伪满洲国溥仪为保护祖坟,在西陵地区派驻的一支部队。伪“西陵守备队”共有4个连,驻泰陵附近。大队长溥安,是溥仪的叔伯兄弟。
年10月,杨成武率部来到西陵地区。当地有人看到八路军武器差,供给困难,就给部队出主意说,要解决部队的生存,可以从地下找宝,开挖西陵,武装八路军,让埋在地下的珍宝为民族的抗战服务。这些人还说,日本人已经占领了易县县城,说不定哪天会占西陵,与其让敌人抢劫,不如自己趁早动手。更有人提出建议,挖雍正墓。因为人们传说,雍正有尸身而无头,头是用金脑袋顶替的,这个金脑袋就是无价之宝。
杨成武听到这些议论后,立即向聂荣臻作了汇报。聂荣臻立即指示:“八路军不是孙殿英。土匪出身的孙殿英挖了清东陵,这是遗臭万年的事情。虽说我们为了抗日,也决不能办此类事情。八路军不能做第二个孙殿英,绝对不能!清西陵不光是封建帝王的陵墓,还是劳动人民费尽血汗修建的名胜古迹。因此,不能让敌人破坏,我们更不能损坏,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保护好。待革命成功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这里参观游览,他们会说,多亏八路军的保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好的名胜古迹。”
为更好地保护西陵,聂荣臻还同杨成武商讨了措施:一、我军立即撤出清西陵陵区:二、对部队普遍进行爱护国家文物的教育;三、发动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协助八路军保护文物,免遭敌人的破坏。
八路军还和“西陵守备队”大队长溥安达成协议:八路军不攻西陵,守备队绝不妨碍八路军的抗日活动。
杨成武在回忆录中说:“可是日军胁迫他们进攻我们,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还击。但我们遵照聂荣臻司令员的多次指示,西陵的一草一木,一柱一石,都要善加保护,将来把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便严令分区各部队,战斗中尽量避开陵区,不准向陵内建筑物打炮、扔手榴弹。这一命令被很好地执行了。即使在同日军作战中,我们通常也不在西陵境内进行。”
在年5月的大龙华战役中,杨成武布置战斗时,将打援安排在西陵边缘进行,并一再强调要保护西陵,力争在公路两侧消灭敌人,不让溃兵窜入西陵。
(大燕据网络资料、《杨成武回忆录》整理)
大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