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山静观它的由来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
我爬过三次药山,有两次未能登顶。爬山前的准备,多是物资方面的。对药山的了解,虽耳闻目睹,却从未进行深入研究,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也是一种懒惰的行为。三年前,我的恩师陈正彪送了我一本他参与编撰的《药山》,结合我手上现有的几本府志和县志稿,很有必要将药山的一些知识整理出来,供诸位参考。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记载:“朱提郡(昭通),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巧家),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嵯峨,岩石磊落,倾侧萦回,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南中诸郡,以为至险。”《东川府志》载:“堂琅山(药山):在巧家米粮坝,即晋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军姚岳败李骧兵处。北距牛栏江边昭通府界二百余里。山高三十余里,延袤百余里。多毒草,行人十里外闻药气,盛夏飞鸟过之不能去。”梁晓强先生注释:“堂琅山,即古代的堂琅山,明清时期东川府北部的玉屏山脉,主峰轿顶山,海拔米。南北前后有两卫峰,南峰转山,海拔米;北峰乱山,海拔米。”民国《巧家县志稿》卷二,山脉一篇写道:“玉屏山山系:玉屏山自会泽之惠沙溪沿西北走入境,循以礼河以北、以博溪以南折西,为太平山,为堂琅山,西抵金沙江而止。其正支又自以博溪沿西北走,为环屏山,为青龙山;又西北为将军柱岭,为大凉山,为最古山,为大药山,至发那三道沟、牛栏江入金沙江处而止。”县志稿是这样描述大药山的:“大药山属八区六甲,跨五七八等甲。山势崔巍,多产百药,山巅面积平阔,地柔软,多水塘,不流不竭。积雪经年,即暑夏亦凛冽逼人。都人士有时游览遣兴,多到半山而止,少有陟顶者。”《水经注》和《巴蜀志》距今甚久,说登药山者,攀木而升,牵援绳索,恐有不实。《东川府志》雍正十三年东川府事同官崔乃镛和乾隆二十六年东川军民府知府楚南方桂皆纂修过。文中说药山多毒草,行人十里外闻药气,盛夏飞鸟过之不能去,也有夸大之嫌。民国《巧家县志稿》描写药山,山势崔巍,多产百药,山巅面积平阔,地柔软,多水塘,不流不竭。积雪经年,即暑夏亦凛冽逼人。以我几次上山的所见所闻,皆是实言,特别是都人士有时游览遣兴,多到半山而止,少有陟顶者,我感触颇深,想登顶却无奈半途而归,一同上去的朋友,有走三分之一的,有差三分之一的,还有距离顶峰只有半小时路程的。民国《巧家县志稿》是时任云南省财政厅长陆崇仁先生捐资刊印的,历时十年,经鲁啸仙、汤锡之两任县长而成。陆崇仁先生寄语:“吾巧智识阶级及后学青年,果能就《县稿》所载,对于有关全邑前途各事项,何者宜于扩张,何者宜于改善,悉心研究,以力图进展,则堂琅古县焕发光彩,庶可免边僻固陋之诮乎?”我今日所做之事,算不算陆先生口中所言的后学青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版《巧家县志》第一篇第二章自然环境是这样叙述药山的:“药山,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发育成型。山脉走向近于北东,西坡地形陡峭,南坡地形稍缓。药山是滇东北名山之一,是境内的最高峰。位于东经°02′~°10′,北纬27°09′~27°16′,海拔米。地跨荞麦地、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等乡,山体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草地.69平方公里,占药山全面积的80.23%。整个山体新灰岩层居多,节理发育、岩溶发育都比较好。下层是矿山煤层,上层是玄武岩,自然形成一个富水层,周围泉点个,占全县泉点数的37.19%。气候受地形地势影响较大。当冷空气南下、因地形屏障而逐渐堆积于云贵高原东侧,并与西风带南支气流交锋相持于高原,形成西北——东南的准静止峰,冷空气易进难出;加上静止锋边缘控制,寒冷天气多,常有小雨、小雪,主峰冰雪封山时候居多。当大气环流发生交替,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则温暖潮湿,雨热同季。一旦太平洋暖湿气流减弱东退、孟加拉湾低槽北进,则大量降水。药山自然资源丰富,有广阔的林地,宜牧地,有地产药材数百种,如柴胡、党参、贝母、天麻、虫草、三棵松、三分三,岩白菜等。动物种类繁多,如飞貂、狐狸、野牛、老熊、猴、马尾狗、野猪、羚羊、獐子、催生鸟、娃娃鸡、山鸡等”。年出版的《巧家县志》是年版的续志,叙述药山的一段文字“地产药材数百种,改为八百多种”,加入了成立保护区的这段:“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年9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药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版的《县志》,相对于民国版县志,变化很大,行政区域的划分是很突出的一点。民国的划分是按区,药山属八区六甲,跨五七八等甲;共和国的划分是药山地跨荞麦地、大寨、茂租、东坪、红山、小河等乡。我们这两代的人,若按某区划分,实在很难理解,按乡镇则更为实用。还有用现代化的手段,测量了经纬度,统计了泉点,考察了地质结构,对气候的监测,十分有利于登山的朋友。对动植物的详细统计,也让人耳目一新。根据史料,我们远观了药山,恩师陈正彪编撰的《药山》得以让我们从近处去了解它。恩师在书的背后页面写道:“在巧家版图中,药山俨如一尊佛,雍容大度,静观自在笑对自然的寒来暑往沧海桑田;笑看人间的白云苍狗,世事沉浮。药山没有过高、过于突兀的山峰,整座药山山体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平台。海拔三千八九百米以上的地方,地势平缓,丘陵起伏,大大小小的冰蚀湖散缀其间。天高地迥,一览众山小。大自然在红尘扰攘的地段设立这个平台,意在方便天地对话?”恩师做了很详细的考证,彝族兄弟称药山为罗尼山,苗族同胞则称其为阿支都玉山。对药山上著名景点的描写,恩师在“药山神韵”一章说,我们实在应该走进药山,去作一次自然之旅,生命之旅。在药山东南侧的山梁上,耸立着三个巨大的石头,每个石头高达五六米,形如并排站立的三个人,人称“三人石”。三人石有两个流传最广的传说,一说三个四川人相约去药山采药,流连于鲜花和草药间,草地让他们迷失其间,在千刃绝壁的地方,他们无路可走,化做了三个石头;另说昆仑山的三个女儿,到了药山后,被药山的美景惊呆,决定留下来守护她,并排站立着,变成了三个巨石。“药山之水”一章对大小龙潭是如此叙述的:药山的水,在山顶汇聚成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汉族认为是仙女的眼泪汇聚而成。苗族认为是玉山为守望一去不返的丈夫而流出的伤心之泪。大龙潭位于药山轿顶山西面海拔米处,湖面长余米,宽余米,湖水深30余米。恩师引用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来描述它。文中说大龙潭是不孤独的,在它不远处就有另一个出名的湖泊——小龙潭。小龙潭位于轿顶山南面海拔米处,距大龙潭约3公里,湖面长约60米,宽约20米,湖水深5米有余,一年四季,不竭不溢。潭边两山对峙,潭口横卧一巨石,乡人称此景为“二龙抢宝”,不远处矗立数米高巨石,周围18个大小不等的石头侍立,恰如众星拱月。更为奇特的是潭边树上终年栖息着一红一绿两只小鸟,只要枯草掉入潭中,立即衔出,让潭水永葆洁净。据说,七仙女常到大龙潭洗澡,洗完后到小龙潭边以水为镜,梳妆打扮。我这几年,也听说至少有三四次,药山的村民出钱买了贡品(杀好的猪和鸡),去小龙潭祭拜,在潭边放米,求普降甘霖。药山北侧山腰上还有一处叫“石盆水”的奇特景观,高大的杜鹃树林中的岩石上,凸现一个小小的石盆,盆内有涓涓细流源源不断流出,但永远不会溢出盆口。药山的景,无论我写多少,都不足取代身临其境的感觉。山的奇骏、草海的辽阔、清泉像一条白色披肩缠在它身上的妖娆,白云时而飘在头顶,时而踩在脚下的嬉戏,它的鸟语花香,十里飘散的药气,都值得我们在这个季节头顶烈日和冒着暴雨去在它的怀里寻找神话般的故事。许庚年5月25日深夜记于安居老家许庚百无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fb/4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