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辨印顺法师法师不知中论非因缘正接唯

七辨印顺法师:法师不知《中论》非因缘正接唯识遍计本空义,不知依唯识解“八不”“四不生”,天衣无缝

当依圣言量。佛说唯识究竟,唯识就是究竟。佛说如来藏究竟,那如来藏就是究竟,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能够说,按自己的思维推理出来,认为唯识不究竟,就是唯识不究竟。毕竟现在还是释迦牟尼教法时期。不是其他人的教法期,无论佛法研究多么深刻,不能违背圣言量。离开佛陀的圣言量,恐怕是不受祝福的。

不应依自智慧硬生生将同显实相之中论,唯识,如来藏等经典分割,妄加评议。

——题记

印顺法师,由于自己知见不透,而想要统贯佛教教义,对大乘佛法究竟法义所产生的破坏是很大的。法师所持知见,实为声闻知见,可法师自己是不承认的,是要说自己是中道了义见的。然而到底是不是大乘中道见,通过法师所讲出来的道理就可以判断。

比方中观,本来与唯识是统一的。唯识圣教说,凡夫所执实我实法,如空中花,如梦中事,实体本无,纯是幻觉。本空,非缘生空。龙树菩萨中论也有这个意思,在中论里面,菩萨说,如果说执因缘生,那是不合理的。并以因中有果因中无果等推破单纯的缘生,是不究竟的。细思维龙树菩萨为何这么说?其意趣与唯识讲的遍计本空是一个道理,凡夫认为的我、法,实际都是一念不觉而幻。比方见到空中第二月,第二月不是什么缘生法,就是虚幻知觉妄起法,不是缘生空,而是本来没有。

从本来空角度,龙树菩萨建立了非因缘一说,破掉了声闻乘的定执法性因缘生义。但是,佛法是不坏因缘的,藏通别圆,三转法轮,都不能坏因缘义。所以,在破掉声闻乘的定执因缘生后,还要开显法性不坏因缘的一面。于是,在本空本无生基础上,龙树菩萨又说“不无因生”,凡夫所见的本空之幻相,之所以有种种虚妄生灭,不是完全无因的。

那么,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内心的不觉为根本因,然后起惑造业,所见世界的染污程度,与迷惑的轻重、烦恼业习的轻重成正比。在楞严经中,佛陀概括得那么简洁:随众生心(迷悟程度,缘实相说),应所知量(烦恼程度,缘诸相之取着说),循业发现(善恶无记业程度,缘身口意行为说)。

大善根人,顿悟自心(随众生心)一悟便休。其次是勤修戒定慧,除烦恼(应所知量)。最低的一层保障,就是断恶修善(循业发现)。

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诸法本空,一切如幻。不是单纯缘生故空。那是标准的小乘知见。如圆觉经说,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既然一切本空,本无生灭,诸法因缘生就没办法建立。那么,为什么世俗中人们见十八界总是实有,生灭总是真实不虚呢?——龙树菩萨说,虚妄分别故。本来没有,自己虚妄分别的。虚妄分别就见诸法似有实体,似确实生灭。乃至于起惑造业,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虚妄分别故见。分别本身这是虚妄的。如圆觉经说,一切虚妄的乱像由无明故见。无明本身呢,还是虚妄。虚妄分别出来的法的实体是假的,能虚妄分别的分别本身这是虚妄的。上根人直接抓这个根本:遍计本空。自然一切自性见就歇下来了。根本就不用像印顺法师说的那样:哦,观因缘生,这个法因缘生,那个法因缘生故空,无常无我。法师是铁了心要拿声闻乘硬充大乘的。不解大乘就不解大乘,何苦硬要打肿脸充胖子,来造这种业?

接下去,再依唯识来解中论八不,与四不生,这二处。来说明中论教体与唯识教体本无二致。也是让有缘明白,印顺法师的知见是多么不合理,对于大乘教义是多么得不通达。

壹、依唯识释“四不生”

一、不一不异——色心不一不异

色心二分。不一不异。离色无心,离心无色。唯识义成。色为相分,心为见分,见相二分,世俗体用,有别不一。色心无性,性中互入,故名不异。

色心本来不异,这种真实状态,安立自证分。色心不一,众生于世俗见色心分离,世俗中,色心体用有别,就世俗色安立相分,就世俗心安立见分。三分三而不三,不三而三。全体自证不离见相。全体见相即自证分。

二、不生不灭————兼说生灭与不生灭不一不异

诸法本空,如同见空中花。凡夫不知花由种子、土壤、阳光、水等和合而成,本无自性而执自体有。二乘定执因缘生花,而不知花体本空寂,不过是幻觉所见。

大乘利根菩萨,随顺大乘教义,不由分析,不经缘生而直悟入空性。知是眼病,妄见实有之色心。无需因缘分析,而体知世俗所执觉之色心无非当体即空。知此本空,非因缘非不因缘。

不生不灭义成。

空本无花。虚妄分别而见。花体从来非有,又何谈生灭。唯由一念不觉,妄见离心有法离法有心,如是心境对立,妄觉心法生灭不止。

计有生灭,只因不知我法当体即如空花。无关因缘。见实有我法,只因一念不觉。妄谓我法有实体,实有生灭。不知这世俗实我实法,唯是一心所现。于是我法执横起,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不断。二种生死本非实有,唯识一念妄计。悟明此义即狂心顿歇。

生灭与不生灭无碍义成。

万法唯识义成。世俗我法总不离识。

三、不常不断——八识不常不断

约二谛说。

约胜义,八识无性性,断无可断,是不断。体无处觅,是为不常。

约世俗,八识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相似相续。相续故不断,相似故不常。

世俗胜义合说,常即无常,断即不断,是真不常不断。

不来不去不另释。不来不去与不生不灭同。本无生灭,为何见生灭,眼病故。即唯识所现。一切来去诸法,当体即空,不生不灭。生灭与不生灭互相摄入。万法唯识,境识具无性性。

貮、依唯识释“四不生”

分成两组论。第一组分成逆推与直接介入。

第一组:先逆推后顺入

一、逆推唯识:中论因缘观必须在无自无他情况下建立,推出境不离识,成立唯识义。

自、他、共,俱是遍计。遍计本空,唯是假名安立,故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

又不无因,不坏因缘。但是,这个因与缘,不能有自他对立的关系。如果因与缘各有体性,就成了自他共生了。

所以,中论的因缘观,不是单纯的两个或多个法和合而生果。若离心有法,必心法对立,就有自他之别,那就堕在自生、他生或者共生里面。

必达心境无自他之决然隔别,破离心有法遍计后,才能通达中论所说的因缘观。

即:无自无他之因缘观=心境不二之因缘观=不许离心有法,不许离法有心。

二、直接依唯识介入中论:

总前提:万法唯识,离识无境故(离境也无识)

第一个等式:(唯识故)无有自他对待=无自无他无共(自、他、共生都无法建立)

第二个等式:(唯识故)识动法动,一念不觉往外攀缘则见无量生灭相=不无因(此因即一念不觉妄见而起)

第二组、先逆推后顺入

一、逆推:由中论的因缘生必须与无生法性同时,推出众生所见因缘生灭,实由现前一念不觉妄见,成立唯识。

这四句,都是是说无生的。所以,中论的因缘生,必须不能破坏当体无生的内涵。也就是因缘生与无生灭是必须同时的。

如果实有生灭,就违背无生旨。如果无有虚妄生灭,就破非无因一句。

从这个角度推出,中论因缘生灭,必须是意识自以为的生灭,而实际没有生灭。如果实有因缘和合生,因缘别离灭这种事实,就违背本来无生义。

所以,结论可以这样下:

实无生灭之因缘观=生灭必然是依一念幻觉而起

实无生灭之因缘观=因缘并未和合也无不和合,本来无性故

这样推出来的结论就是:生灭实际是现前一念不觉而妄见。现前一念不觉才导致看上去心在动法也在动,看上去似乎因缘生因缘灭之事相宛然。

这样,成立识所缘不离识的唯识义。

二、直接唯识介入

总前提:万法唯识,离识无境故(离境也无识)

第一个等式:(唯识故)心境具无性性=性无生无灭

第二个等式:(唯识故)识动法动,一念不觉妄见心境有实体,实有生灭=相妄生妄灭

顺入逆入,都可以天衣无缝。

后记:

印顺法师执死因缘生的后果,就是不能深观现前一念心性。从而不能正解唯识,也不能正解中论。将唯识与中论本来同说一实相的事实抹去。依自己的声闻析慧,将同依一实相,同说一实相的中论唯识打成两段。

有缘大德需要警惕再警惕,不能受到该法师说法的迷惑。要站定佛陀说唯识了义这个圣言量不放松。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链接:

六辨印顺法师:曲解《楞伽经》“如来藏为惧无我者说”的真实内涵

依《圆觉经》为支那堪布再次翻案:兼评议应成中观死执析空的小乘偏空格局

评破川师大徐湘霖教授依印顺法师之见否定祖师四分说之论文

五辨印顺法师:再辨唯识——评法师之《辨法相与唯识》

四辨印顺法师:略评法师误解唯识根本教义,及其危害

三辨印顺法师:法师或刻意混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之异同

二辨印顺法师之空性见:混滥体空与析空的真实界限

一辨印顺法师根本知见:法师之因缘观偏离《中论》因缘观

前言:关于印顺法师根本知见辨析系列文集

赞赏

长按







































怎么治好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b/19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