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讲记23A

南山律在家备览

(弘一大师遗著)

(上日下常法师讲)

点击以下音频可收听,建议边听录音边看讲义。

请大家翻开《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戒法门翻到P.24,那么这个关于上一次这个讲的上次讲的那个尤其是礼拜六礼拜天讲的这个概念对我们是绝端重要,容或在这个里边还没说清楚你们必须要仔细的再思惟观察,所以在礼拜六礼拜天讲,归戒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威力?如果这个不清楚的话那所有的戒法就无从讲起,你这个清楚了以后才懂得戒法的意义乃至于我们整个的修行为什么一定从戒开始,所以后面还会把那个问题更深细的把它说明,那么今天我们再看第三支→依境发心,现在我们晓得所受的法体是什么?然后这个法体为什么还要从境上面发戒,境是什么?量是什么?了解了这个进一步才可以依这个境来发那个心,那么最后一行上次讲到倒数第二行。

《事钞》云:『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资持释》云:『下品中,言求道者所期果也,救众生者所修行也』   

那么这个是解释喔!   

『然虽救生,行有深浅,一不害彼命,二以法开导,三令得究竟,度前不得后,后必兼前。约义推之,初但护命,不令得脱,即二乘心,前云求道正据小果,中品所修,以法开解,自他两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萨,虽期佛果,行处中间,望前虽胜比后犹劣,上品引导令至涅盘,同归佛道即,大菩萨行,准沙弥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学者至此,宜须明辨,三心所期行果分齐』   

现在我们把这个文消一消,这个内涵说一说,毗跋律是律当中的一本律,说求道的人这样说我现在发心求道,真实来说的话这个道,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叫求道,佛法来说应该说求灭谛的涅盘之果,因为要求涅盘的这个果所以现在呢!我照着如理去行这个叫修道,所以四谛当中叫灭谛,我们要去证得要去求的,然后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个灭谛的果呢?要了解这个行持,这个是道谛所摄,那么他发这个心怎么办呢?要救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众生都爱惜寿命,所以这个里边说,救众生那是所修的行,然后呢!所期的道果,究竟的那个道果如何?要看他修的行所发的心,像这种情况所发的心那个是下品软心,这个情况之下他是可以得到佛戒但是并不是最上的并不是殊胜的,就实说来,佛的真正的本意不在此地,佛的真正的本意在上品心,那么上次说过下面我们还会继续的谈这个上中下三品彼此间的关系,这个看P.25资持的解释,第一行已经说过了,然虽救生行有深浅,同样的讲救生,这个救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呢!不害他的性命,这样,这是不伤害他,第二呢!以法开导开导他还要帮忙他,第三个令得究竟这个是究竟圆满了,所以说前不得后后必兼前,单单救他不害生命这是如此,如果你要依法开导的话当然你一定不会害他,害他还要开导吗?如果你要令他究竟的话就是这样,一方面固然是说后必兼前,还有这个里边说明一个什么?必然的次第,这个必然的次第,对我们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一个最大的缺陷,往往是不了解次第,不依循次第,如果真正了解了,是必然依循着次第去作。   

那么下面约义推之,为什么叫约义呢?这个文上面并没有很明白的说明,可是祖师来教导我们佛法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也看的出来,他非常慎重这个,里边内涵确实如此,但是文上面并没有说明,他就不会说应该怎么?怎么?他就说依义推之,这个对我们来说,认真想学的人,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所以他上面,乃至于这个地方的话,圈几圈它有它的特点,一方面表示慎重,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它的内涵,这有两重特别意义,第一个呢!护命是保护他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这个是二乘心,二乘之心,二乘要什么?要自己解脱去求道,要自己的解脱,不会忙别人的,这个是它的特例,前云求道正据小果,所以前面所说的那个,依义来推的话,是小果,中品呢?以法开解是自他二利,但是这个并不究竟是小菩萨,所以说虽期佛果在中间,比之前面是好一点,那比之后面还不行,上品引导,令至涅盘,同归佛道,那是大菩萨,这个文字容易懂,那么后面沙弥篇在最后,虽然是在家律仪,在家律本身,比如说现在这个律不是在家律可是我们弘一大师引的是引在家律,他也就是一步一步引导上面,就是在家的做好了,希望你将来有这个因缘,能出家固然好,不出家,种下一个出家之因,所以在后面把这个沙弥律仪放在里头,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呢!沙弥律仪讲的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是大比丘的事情,因此这么一来的话,我们能够把整个教法的全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沙弥那一篇部分摆在最后所以我们这里暂时不提,这个上面所说的三种类型下中上它是有它的根据的,所以说正是向后面沙弥篇,沙弥是正式开始要进入佛门当中认真修持了,那么详细的说明,这个三类所以这里暂时不说,所以到这里告诉我们,要明辨三种不同的心相,那么它的行为,因以及所证的果,彼此间有不同,继续看下去,

事钞续云:『余二就义明之,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了人受持正戒。』《资持释》云:『中品中,初明期果须约佛乘,解下期行明兼两利。津梁是喻众生堕疑故受生死、能为开解令彼得度。生死如津、我身如梁、法喻可见。』。   

上面这个《毗跋律》当中只说下品的,其他的没有说,因此我们的祖师啊!还是同样的就义,这个意义他虽然没明白的说出来,那么举他所了解的义啊!来一一加以说明,所以这下面是说这是祖师告诉我们的,什么是中品呢?说我今正心向道,他这个向道是什么?解众生的疑,不仅仅是我要求道,要解决众生的疑,如果不疑的是什么呢?觉,换句话说,使一切众生能够达到圆满究竟的状态,我要作他的津梁,这样又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人,这样而受戒,这样而受戒的,那么下面资持的解释容易,初明所期的果是约佛乘,那么为了达到这个果然后呢!因行!这个因行,就是说自己修的行这个作为因地当中也可自利也可以利人,那么津梁是解释前面作为一切众生的津梁,这个也简单的说一下是个比喻,那么众生在生死,津就是河啦!梁呢!就是度过生死大河的桥梁,所以这个喻就说明这个法,这里有人容或会问:我自利也要利他人为什么这个是小菩萨不是大菩萨呢?这个我也简单的说一下,真正大菩萨的行者并不是说我也要自利也要利他,真正的大菩萨行者整个的只想到利他,整个的只想到利他,这样这个才是实际上呢!你全部能够想到利他的话,结果才是真正究竟圆满的自利,这个道理这里不细说,在《广论》上面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关于这一点,真正重要的不在哪一个难易,在我们了解的深浅,如果我们真的了解了以后,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定都只想走最大的,在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最难走的,实际上不一定是难走,你从特别的角度去看的话,说不定这个反而这是最好走的路,我说的特别的角度,这有不同的角度喔!这里暂时不去细谈它,不去细谈它,如果大家想正式的了解的话呢,《广论》上面有简单的介绍,再下面

事钞续云:『云何上品?』   

什么是上品呢?

『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   

分成这个三段,通常在《广论》上面特别说这个大菩提心这个愿是什么?为利有情愿成佛,刚才不是说过的为求自己解决问题这个不好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说为利有情愿成佛呢?这个地方也简单的说一下,真正的最上乘的行者他发了这个大菩提心以后一心一意想救别人,现在问题来了,你有救人之心单单这个心够不够?答案是肯定的,不够!我说一个很简单的比喻现在看见那些人都是文盲,看见那些人都是病人说我要发心救他们,结果呢!你自己也是个文盲,你自己也同样的对医学的常识是一点都没有,你能够把他们教成一个学者吗?你能够治他们的病苦吗?当然不行!如果你真的说想解决他这个文字上的障碍知见上的障碍,那你要救他的时候发了这个心以后并不是马上叫他去,你不认识你要叫他唸书啊!解决他的生病你要解决他的病苦,发了这个心以后你同样的去唸书啊!所以说你要想解决一切众生究竟成佛你还非成佛不可!所以你的心目当中是在满足成佛之愿,可是你的心目当中只有一个想法要帮他忙,要帮他忙,你没想到自己,这个才是真的究竟圆满的,那么这个为什么这样呢?当然这个理由很深细,我在这里说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大家这个是容易体会得到的,深细的地方我们先不谈,真正讲修行来说对我们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妙不可言→我,大家以前在前面或者是已经有认识,或者至少在我们前面也介绍过特别是《广论》上面,生死的根本是什么?是烦恼是惑,而惑除了这个惑的行相我们认识以外,惑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惑的根本在我这样东西上头,这个是根本问题,这里《广论》上面不叫我,叫什么?叫萨迦耶见,这个是个根本。      

现在呢!你要去救人也要去救我自己,当你想到我的话,毛病就来了,不知不觉会受这个我的影响,它会减低真正的去修行的这个推动的力量,所以当你把我完全忘掉,全部精神想着别人的话,这个发挥的功效发挥到最极致,这是我们应该要了解的,但是它一定有它的方法,你如果没有方法的话,对不起,这条路也绝对行不通,所以说虽然想学佛学了半天学我没有用,因此在这个情况之下环境许可条件许可绝对要走这个路,否则的话宁愿念佛,这个是它真正的中心所在,所以至少这两条路你都很是很安全,否则的话中间的话不上不下,弄了半天这个很麻烦这个我们要了解的,然后不管上下也好,固然你要走后者那非戒不可,没有戒根本不谈上一次已经说过了,上两堂就是告诉我们真正我们要求增上生的,唯一的也是最佳的堡垒就是这个戒,什么理由?后面有机会我还会仔细的,讲到那个内涵的时候,相关部分我会说明。      

其次我们说,既然这条路走不上最好念佛,而要想念佛保证的去的话,最好的最佳的保险是什么?戒,而这个理由也是,上一次也就是礼拜六礼拜天,从归依到戒,为什么产生这个威力?这个是我简单的我说一下,那同样的中品也利他,上品同样的利他,加进去了,我就会有这样大的影响。现在我们继续看那个文,这个资持来解释上品中分三分三段,那么这个三段当中,第一个是自利,第二个是利他,第三个令正法久住,这个大纲是这个样。那么自利我们了解也可以说求自利,实际上你真正要想帮人家,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帮人的能耐不行!所以这个大菩提是完全为了帮别人,你非要使你达到这样的量,当你达到这个量,因为你愿心是如此,自然而然到那时候,专门帮忙你,全部精神去帮忙别人,那么这样的话,第二个帮助别人就可以了,第二个这是就广度,这是就广度来说。还有下面令正法久住呢!是深度,实际上真正就我们所对的世间来说深广分不开的,这个深广根本分不开的,你要想广也要深,要想深还非广不可,所以我们来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分这个三点,我们先看,初明自利又下明利他,令法下是护法行,护法行实际上就是使得这个广度无穷无尽的,尽未来际延续下去,那么这个广是真的广,   

『初中,为成下明远期也,上二句大乘三学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圆果也。三聚戒者出璎珞经。聚即总摄为义。菩萨三聚、摄行斯尽。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大小修证究竟修故、即作行也。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亦名绕益有情戒。三解脱者虽是观慧、非定不发、即定慧二学。绝缚证真由此得入、故号三解脱门。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局大乘。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也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问。今此所受、为即三聚、为非三聚。若云即者、后须更受菩萨戒否、又复大小混乱如何分别。若云非者、戒从心发、既发此心那非此戒。大见错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次明利他。此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果德。三护法中。自利利人传传相续佛种不断故得久住。深虑词繁、略示梗概。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非经远、优柔积习浅识粗心何由可解。余广如疏』

这里解释一下,分三部份,上面已经说这个是自利,利他,护法,那么我们现在说成下就是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下面这些,这个是自利,这个就是说明什么?所期远大,上面两句呢!是说大乘三学即因行,下面两句是求大涅盘即圆果,上面哪两句呢?三聚戒故他发心受戒是为什么?要受这个三聚戒,要取三戒同门这个是因,然后所求的是正求泥洹是大涅盘,这是究竟圆满的,那么下面是解释,这个三聚戒,平常我们说三聚三聚,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典故出在什么?出在《璎珞经》上面,聚是种类聚在一块的,这个菩萨三聚把所有我们该作的,摄行斯尽,这个行就是说菩萨修行要作的内涵全部包含了,哪三聚?这个三聚就是三个大纲,第一个摄律仪戒,这个摄律仪最主要的就是止恶就是止行,换句话说,这是基础,这个基础呀!整个的善要建立的非常稳固,然后呢!摄善法戒,有了这个基础才广行善法,第三个呢!摄众生戒,广行了善法然后呢!才广度众生,广度众生,这个是它所谓三聚的这个内涵,现在我想我们大家也都了解了,三解脱呢!这个解脱是慧观,观慧,观慧这个是正破烦恼的圆修,但是这个慧一定要定才发,所以说三解脱就是说定慧二学,那么这个定慧二学,才是真正重要的绝缚绑我们,烦恼的业死死捆住的,透过这个来解开,能够真正的证入那个真实的状态,都从这个地方进去,这个叫三解脱,有这样才能够得到解脱门,那么这个名字呢!通常这个是小乘,实际上,虽然是小乘可是通大,看你发什么心?用什么行?那么这个下面是解脱,一个三解脱,一个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那么下面又说,在忏悔里边它又别配三位,那这个是以后再说,所以说这个现在所以用小乘的名,所以通大的话,所谓大行是越圆满的就是圆修这个,泥洹果通小,同样的这个泥洹果三乘都是,现在呢!是指大的。

下面有个问说,现在我们受的是三聚戒,就是三聚还是非三聚?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圆聚者,既然说这个三聚戒,我们现在就是圆满的因行,那么当然这个就是一个菩萨心囉!如果既然这样的话,那后面还要不要受菩萨戒呢?就是这样,假定说不要受了,那么不是大小混乱了吗?而现在这个是说,小可是又通大的,假定说这两个东西不是混乱了,怎么办呢?说它是,不对!说它不对的话,那么既然戒从心里发,现在我发大心,那么到那时候你怎么又可以说不是呢!这个不管横说也不好,是竖说也不好,这个地方特别提示,提示是提示了,下面有句话很有意思,使自求之,让你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不给我们,不给我们,这个里边有它的一个特别的一个条件,有它一个特别的原因,实际上给不给?给了!但这个地方就偏说先提示给你,让你自己去求,什么原因要这样去作呢?让我们遇见这种问题,好好的思惟观察一下,否则的话,我们听过去的话囫囵吞枣,结果弄的不好的话,往往说一片模糊,被人一提的话,或者是到时候执在那边,执在那边都产生了种种的误会,现在不直说,让我们自己去求,于是我们用尽脑筋去想,想了半天,然后后面继续下去的话,它随便一提示一拨,我们就恍然大悟,恍然大悟,这个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关于这一段就是解释所谓自利行。

三品当中什么是上品呢?我发心为成就三聚,求三解脱门求泥洹果,这个是名相的解释,其次第二段明利他行,那么利他行就是上面看的,说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盘就是这个,那么这个里边引导众生,这个是因行,引导一切众生,使得大家到涅盘果,这是希望所达到的一个果,最后令正法久住呢?护法,说自利利人,传传相续,佛种不断,能够这样的话呢!能够令正法久住,现在这里同样的说自利利人,为什么你这个自利利人是上品?前面这个自利利人是中品呢?这个道理刚刚已经说过了,前面那个自利利人,是我自己要解决也帮忙别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是受我的影响,现在全部精神祇为帮忙别人,因为帮忙别人,所以你必须要透彻帮忙,于是自己努力去学,结果学了半天自己受用,实际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他都是要帮一切众生解决,结果帮了半天,众生还是众生,他已经成佛了。 

赞赏

长按







































甲氧补骨脂素 xywy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jb/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