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lx/140113/4325801.html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果要评选同盟国最痛恨的纳粹德国武器,英国的普通老百姓可能会选择V-1/2导弹,后勤运输部门也许会选择“斯图卡”式轰炸机,而在前线与德军直接交锋的步兵们,则肯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MG34和MG42机枪——每当这两种机枪在战场上叫响,就会有几个战友要倒下,盟军士兵闻之无不胆寒,甚至MG42更是得到了许多绰号,“希特勒的圆锯”(Hitlersbuzzsaw),或更粗俗的“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zipper)。德国士兵则称之为“希特勒的电锯”或“骨锯”。鉴于MG机枪如此可怕的威力,美国军队专门拍摄了相关的教学影片,以减少士兵在战场上面对该枪时的心理压力。美军和英军都有专门针对在MG42火力下寻找掩体、利用更换枪管的间隙移动到攻击位置等专门训练。但是盟军将士们也许不会想到,这种恐怖武器的诞生,竟然是被他们各自的祖国联手“逼”出来的。
▲MG30机枪
“电锯”的由来还得从上一场战争说起,败于一战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依据“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各种当时被认为是“大杀器”的装备,德国都不能研制生产,更不要说列装了。表面上看德国似乎永难翻身,但是这种处理战败国的方式并没有起到胜利者们预想到的效果,一方面使德国人的仇恨情绪大涨,另一方面,这不是逼着德国人搞“创新”吗?德国在一战中装备的水冷式重机枪曾给予英法军以重大杀伤,一天之内四五万人死在重机枪扫射之下的惨痛经历,让这两个国家想起来就肉痛,因此战后他们一致将水冷式重机枪列入了德国不允许装备的“大杀器”名单中。但条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是不让用水冷式重机枪吗?我就地搞点气冷式“轻”机枪呗。但是,嘿嘿……我这个“轻”机枪关键时刻是可以变身为“重”机枪的!于是就有了“通用机枪”这个新发明,这个招数神似今天日本海上自卫队万吨级“载机护卫舰”。
▲非常罕见的照片——MG30(也可能是另一种MG13)
也曾出现在抗战中,按理它这个比鬼子的“歪把子”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可能因为耗弹量太大而
没有更多地使用
另外,国内不能研制机枪,去国外搞总没问题吧?沿着这个路子,由原来“莱茵金属制品与机器制造公司”(RheinischeMetallwarenundMaschinenfabrikAG)分离出来的莱茵金属公司和瑞士索罗通武器公司展开了合作,索罗通是从手表制造起家的制造企业,起初只从事轻武器和子弹的生产,后来在年被莱茵金属收购。在德国国防军系统秘密资助下,莱茵金属利用在德国的研制机构和瑞士索罗通的生产设施,由设计师路易斯?斯坦格设计了一种新型性能良好的轻机枪MG30。
▲MG34机枪,可以看出它与MG30在“气冷”式外形上的继承
不过MG30并没有马上装备德军,因为当时还需要维持德国“遵守条约”的形象,所以该枪主要装备了奥地利和瑞士军队。而等到希特勒撕下伪装的时候,更好的选择已经出现了。年,德国推出了第一款通用机枪——MG34型机枪,设计师仍是斯坦格,由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7.92×57毫米弹药。
MG34机枪有许多优点,可以使用弹链或75发弹鼓供弹,弹链供弹时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重量轻,可迅速变换射击位置……最为重要的是,该枪理论射速达到了~发/分钟;它还有两根备用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并且它的可靠性也非常好。作轻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米。在二战爆发前,MG34机枪大量装备德军部队,也是德军的制式车载武器。实战证明,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3挺配置得当的MG34机枪就能够阻挡住一个步兵营的进攻。在疯狂的火力输出射击声中,盟军步兵不是被击倒就是被迫趴下躲避子弹。在二战初期,MG34机枪是德军横扫欧洲大陆的利器。
尽管MG34机枪表现出色,但却有一个战场之外的缺点——该枪结构太过复杂,生产工艺严格,费时费料。在军方的强烈要求下,德国的设计师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由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提出,这位老兄并非科班出身的轻武器专家,但他精通金属冲压技术。他认为传统的枪械制造工艺满足不了前线对机枪数量的需求(MG34采用机械加工,以实心金属为原料,以切削加工为主,金属利用率只有25%左右)。如果将冲压技术引入机枪制造,这能大大节省材料和工时,对于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实际的考虑。年,MG34的升级版MG42机枪正式装备德军。识别这两种枪主要看枪口和枪套——MG34是圆套圆孔,而MG42是方形套方形孔;MG42枪口有环形沟槽和用于消焰的圆孔,MG34则没有。
▲MG42凶猛的火力令盟军士兵非常惧怕
有趣的是,盟军情报部门最开始喜出望外,认为这种新机枪完全是“几个铁片加上一根铁管”,可见德国战争潜力已经耗尽,开始粗制滥造了。可盟军的枪械制造师却为此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明白利用冲压技术大批量生产机枪的后果。在后来的实战中,MG42都是盟军士兵更加恐怖的噩梦!无论在苏联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底低矮的灌木丛林;无论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和瓦砾堆中,MG42都是盟军士兵的更加恐怖的噩梦!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这句话都是对MG42最恰当的评价。盟军士兵对于MG42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其独特的枪声,MG42机枪射速每分钟最低发,最高发,而机枪射速超过每分钟发以后,人就无法分辨单个的枪声,MG42射击声不是如同捷克式或者勃朗宁机枪的“哒哒哒”声,而是类似高速转动的电锯的“嗤嗤嗤”声,也有盟军士兵形容象撕开大片亚麻布的声音。
MG42如何砍大树(wifi下观赏)
二战中,德国步兵的战术主要是以机枪为核心的,进攻的一般步骤是,机枪首先占据合适的射击位置,步枪小组同时迂回到侧翼;然后由机枪正面开火,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而步枪小组由侧翼或后方接近,然后靠步枪小组用近战武器消灭据点中的对手。在防御的时候,阵地分为若干段或者若干独立据点,以机枪小组为核心,步枪小组负责警戒和保护机枪小组。总之,防御中机枪是火力的支柱。所以要特别注意对机枪的保护,一旦机枪被摧毁,防御就会极为困难。而实战中,往往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连为单位,但道理还是相同的,只是加上了排连所属迫击炮或者重机枪的使用。
▲年,德军开始采用这种叫Gürtfiller41的装链机
MG42完全可以胜任德军的战术需要。它有着相当出色的压制能力,由于其射程和各国机枪基本相当,加上其高得多的射速,一般机枪是根本无法在对射中占得上风。其中最占劣势的可能就是装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苏军部队,由于捷格加廖夫射速只是MG42的八九分之一,根本无法压制住他。而苏联的郭留诺夫重机枪笨重不堪,机动性太差,也不是MG42的对手。机枪的弱势,也是苏联和德军作战伤亡惨重得一个重要原因。
▲MG42更换枪管的操作非常简单
而MG42却是德军绝对可以信任的武器,在实战中它非常的可靠,即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MG42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射击速度。因为是气冷式,在寒冷的情况下反而可以减少换枪管的时间。在法国MG42连续发射发子弹后就得更换枪管,在苏联这个数字可以提高到到发。更换枪管只要扳动一根杠杆,倾斜枪身,枪管就会自动脱离跳出,只需要几秒钟时间。MG42的造价只有MG34的百分之七十,所费工时和材料只有MG34的百分之五十。整个二战中,MG42生产了约万支,数量之大非常惊人,要知道二战中德国冲锋枪的也不过生产了万支,性能如此优秀的武器又如此好制造,完美一词用在它身上丝毫不过分。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MG42,游击队员用
MG42机枪击毙了20多名德军,保证爆破作业的完成
▲法国战争喜剧《虎口脱险》中对空射击的MG42
▲一名德军在诺曼底在3小时内用MG42射杀了数百
名美军,这在《拯救大兵瑞恩》的
开篇中得到了非常真实的反映
MG34/42机枪是二战德军的经典装备,肩扛MG34/42的士兵也是二战德军的标志性形
象之一,因此也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剧中屡屡出现。而在战后,它也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而是“生存”了下来,当然这也不奇怪,这么优良的武器,尽管出身有点邪恶,但好用的东西干嘛不用呢?
▲MG3就是将MG42通用机枪改为北约
7.62x51毫米口径的通用机枪,仍然装备战后的德军
▲70年代的葡萄牙军队仍然装备MG42
▲巴勒斯坦仍然装备M52
南斯拉夫在战后继续生产MG42并更名为M52,仍使用直系的7.92毛瑟子弹,所以连射程也一样,算是“老兵不死”。直到年科索沃战争中,还能见到二战中被南斯拉夫俘获的MG42与战后制造的M52一同“重出江湖”的场面。风水轮流转,南斯拉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卖给伊拉克一批M52,美军在两次波斯湾战争中“穿越时空”,又重新体会了一回当初爷爷辈与MG42战斗的情景,只是这一回轻松多了。
最后来看一看真正的“穿越”——“罗马德国一家亲”……。要是元首泉下有知,看到这幅场景,说不定仍然会很愤怒:“TNND,老子有这么牛逼的机枪也经不住你们这帮意大利猪队友的坑啊,要是你们有老祖宗一半的劲头,老子哪里会败这么惨……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请在WIFI下观赏“电锯之声”
《军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
军武视频《军武次位面》总导演的个人
欢迎广大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