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不写开头,整理一下对体验类业态的想法。
在我的认知中区别于零售业态,能够让顾客参与进来的都可以泛指为体验类业态。
在此,从满足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把体验类业态分为四种。
延续性
我认为体验类业态要吸引顾客,其一是要有延续性,就是说要让顾客多次前来,甚至于在没有举措的情况下,顾客会因为自己的理由而频繁光顾。这类型的业态就是要符合顾客本身的习惯,或者培养顾客的到店习惯,比如说健身场馆、教育机构、美容美体等。
新鲜感
新鲜感是最强的吸引力之一。这里的新鲜感是指通过不断地更换形式、内容,不断创造顾客的到店理由。电影院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另外还有文化展馆、画廊、剧场等。这些文化类业态首先要有一个集中的空间,或者足够的规模,以及限定的时间。比如现在高岛屋的樱桃小丸子特展。集中的空间是为了体现展览的规模,限定的时间是给顾客更换和催促的暗示。商场有时会自己引进一些IP展或文化展览,这是要和体验业态区分开的,因为这些通常都会放在商场显眼位置,比如入口、电梯口,再贩售一些周边,我觉得这不能带给顾客新鲜感,因为不具规模,只能算是顾客在商场体验的一个点缀,可以拍照,但是不足以成为顾客特地到店的理由。
社交
现在的年轻人非常重视社交,由此,能够让他们相聚的场所就很重要。现在的女生也不再只是满足于喝个网红下午茶,她们也会看重社交的目的和形式。而男生就更偏好目的性出门。他们要好玩的、有趣的、前所未有的,要能够杀时间,要一起动脑或者拼体力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密室逃生、CS、电玩、剧本杀等就是他们社交场所。
儿童
儿童业态是亘古不变的吸客利器。儿童业态的范畴也在不断延展,教育培训不会过时,但是儿童游乐在快速更迭。以前商场有个儿童乐园就可以,但是现在的家长不再满足于只是把孩子放在那里玩设施,他们看中素质教育,看中游玩的意义。就像是很多商场引入动物园,这不仅能解决家长山长水远带孩子去动物园的烦恼,还能够让孩子更亲密地接触动物,接触自然,启发心性。有些会把游乐设施变成类似“勇敢者道路”,看似危险,但培养孩子的勇气,更是一种锻炼方式。
体验类业态能够帮助商场吸引客流、聚集人气。如果顾客真的会因为各种业态组合而自发前来,那商场经营就太省事了。我还是想问,吸客之后呢?有的时候商场的侧重点会在招商,会为了引入某个业态而提供各种条件,但是却忽视了不同业态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客流的内部流动。商场里的业态组合要多元化,从顾客的角度来说,这是为了给他们各种不同的体验,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从商场的角度来说,不同业态的组合不仅是功能也是动线的一部分,要让顾客在商场里动起来,要能够在不同的区域间移动,并且不感到枯燥或者迷惘。客流,流动的顾客才叫客流。
创造一个理由让顾客到店,然后利用各种理由让顾客留下来,这才是商场经营的本质吧。
主题乐园的尴尬
我没查过上海有多少室内主题乐园,最显眼的或许是人民广场地铁站边世茂广场的HELLOKITTY乐园和新世界城的火影忍者世界。我一直存有疑问,有多少人会因为热爱火影忍者或者HELLOKITTY而不断地打卡这些主题乐园。两个我都没有去过,我喜欢火影忍者,但我宁愿窝在家里重温中忍考试,重温忍界大战,可能是爱的不够深。对于同城的来说,去过一次两次这些乐园应该就足够了,多去是没有惊喜的。因为只是IP展,无法让顾客形成频繁到店的理由,又因为是固定展览,受限于室内空间无法进行大调整,也给不了顾客新鲜感。迪士尼乐园还有新园区开业,有不同的表演,不断传递快乐,但是空间受限的室内乐园生命周期是否会长于资金回收的时间?也许地理位置已经说明理由,这一类乐园更多地是为了吸引游客,其形式不是“商”,而是“旅”。
有一味中药叫三分三,用于骨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肠胃疼痛,内服或泡酒外擦。有大毒,生药最大剂量不得超过三分三钱。室内主题乐园对于商场就像是三分三,要明确到底是为谁而开(目标客群),开了之后该怎么使用(营销和运营),要用几年(生命周期),以及有没有用(投资回收),如果这个度没掌握好,有毒。
以上,是一些想当然的想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