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故里在今奉新城东南8里的宋埠镇(古称北乡)的牌楼村。全村一百有00多户,五百多人,宋姓为多,宋应星故里之所以称牌楼村,是因为明代时在村内建了“三代尚书第”、“方伯第”、“世进士第”和“世科坊”等高大的石牌坊。上世纪60年代初,村子里的石牌坊仍保存完好,但60年代末中国掀起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风暴也刮到了奉新,那些本属于历史文物的石牌坊被当作封建社会迷信的产物被砸了个稀烂,牌坊的石料最终的命运是修了水库。
走进应星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代尚书门楼,门楼前原来还有一块“三代尚书第”的高大牌坊,那是纪念宋应星的曾祖父宋景及宋景的父亲宋迪嘉、宋景的祖父宋宇昂的。宋景(—)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任内于嘉靖二十六年()卒于北京,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诰封资政大夫(从一位),同时宋景父宋迪嘉、祖父宋宇昂也被荫封为同样的官阶,号称“三代尚书”,牌坊建于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恩荣二字,高悬于门楼之上,多少功名尘与土,一切都在恩荣二字里
在这里,每段历史都入石三分
三代尚书门楼,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辉惶
系马桩,身份的象征
走进三代尚书及第,一片破败的景象,恩荣早已不在
旁边的村民正在建新房,过几年或许什么也不会留下了,哪怕是再大的恩荣
后记宋应星(公元—约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65)举于乡。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