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三分钟”是专属于理学院的特色活动
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演讲、口语能力
每周末将由一心为理公众平台
挑选优秀演讲并于平台发布
这周的课前三分钟
你听了么?你说了么?
明孝宗朱祐樘
预科江元媛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皇帝的故事,他叫做朱佑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朝这么多皇帝,为什么我偏要讲他的故事呢,应该有不少同学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在这本书里,这个朱佑樘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所以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故事。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对朱佑樘的评价,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其中的明之孝宗,就是我们的明孝宗朱佑樘,曾国藩把他和汉武帝、元世祖这样的人并列,再看看历史评价:《明史》: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可见朱佑樘的成就之高。
但是我们今天的主要目的不是谈他的成就,而是他的成长经历。
成化十一年,明宪宗朱见深坐在镜子面前,一个宦官正站在他的身后为他梳头,他看着自己憔悴的面容,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还没有儿子啊”
一国之君居然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是个天大的笑话,是什么让一个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呢?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个深的宠幸的妃子——万贵妃当时的后宫正处于万贵妃的管辖之下,但是万贵妃却生不了孩子,要知道后宫中的妃子的嫉妒心是可怕的,她没有孩子,那么后宫中的所有人都不能怀上皇上的儿子。
这个时期,有一个纯朴的广西的女子进入后宫,她似乎和后宫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毫无关系,只本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她怀上皇帝的孩子后,万贵妃的派亲信去让她堕掉孩子,也许是姑娘的纯朴打动了亲信,他回去汇报说,这个姑娘并没有怀孕,只是长了个瘤子。
成化六年,这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朱佑憆,但是他的处境非常危险,万贵妃知道他出生后,派了一个宦官张敏去淹死那个孩子,但他没有处死那个孩子,反而用自己的经济接济她们母子俩,他和宫中的底层妃子和宦官,用着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孩子的成长,这个孩子成为了这些善良的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这一天终于来了,给皇帝梳头的宦官正是张敏,一生低声下气、地位卑微、终日带着讨好笑容的张敏终于做出了他人生最后的抉择——一个伟大的抉择,他说“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
结果我们都能想象得到,这个吃着百家饭长大的苦命孩子被接入宫中,拥有了太子的待遇,但他再也见不到他最亲亲人了,她的母亲在两个月后暴毙而亡,而张敏也吞金自尽,这个被善良的人们包裹长大的孩子,他不会忘记他纯朴善良的母亲,刚正不阿的张敏,善的种子早已被种入他的心中,慢慢长大。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我。没错,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宣纸文化
应化周丞
宣纸是中国手工纸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它和湖笔、徽墨、端砚一起被誉为“纸墨笔砚文房四宝”。宣纸以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和色泽耐久而享有盛名。宣纸的优异性能中尤其润墨性和耐久性最为突出。纸面一旦接触墨滴,即可表现出浓、淡、枯、焦之妙味,达到写字时骨神兼备,作画时神采飞扬。因而被誉为千年寿纸,国之瑰宝。
中国安徽泾县是宣纸之乡,是宣纸发祥地。清代国学大师、泾县人胡朴安著《纸说·宣纸说》载:“泾县古称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宣城、宁国、泾县、太平皆能制造,故名宣纸。而泾县所产尤工,今则宣纸惟产于泾县,故又名泾县纸”。
自晋至隋,皖南纸业开始兴盛,相继出现许多古纸。唐以后皖南十余个县一直成为盛产楮纸重地,有些楮纸品种历代被作为贡品。根据现存宋以前古代名家的书画文物所作的纤维分析鉴定,其原料除少数是麻纤维外,绝大多数是楮皮或桑皮。有关工具书和史籍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已产宣纸并由楮皮制造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说:“宣纸,一种高级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泾县,在宣城集散,故名”。实际上,宣纸不仅因“宣城集散”而得名,它在唐代已是贡品。《唐六典·太府寺》载开元以前的各地杂物贡品中,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这可能是有关宣纸的最早记载。《旧唐书·韦坚传》、《元和郡县图志》、《通典》等也有同样的记载,尤《宛陵郡志》记载明了:“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取楮造纸”。直接称“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之于书的是唐大中元年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摩写”。以上记载点明了唐代宣纸是用楮皮生产的经涂蜡等法加工过的“熟宣”,同时也表明宣纸原产在泾县并在唐代已普遍使用了。
宣纸源于宋代,所指是以青檀皮(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m)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宣纸,即我们现在所指的宣纸,亦称“生宣”。这种宣纸是在人们发现青檀皮可以作为造纸原料和总结皖南楮皮生产经验基础上不断摸索、试验、创新而成的。特点是:以温和的方式逐步剔除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杂质,而又保存纤维素大分子原有的结构形态。
综上所述,宣纸准确的定义与渊源应该归纳为两点:一是属宣州府辖地(主要是泾县)所产的,宣纸的“宣”是因地名而定名的;二是宣纸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所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与使用价值的演变而存在“古宣纸”与“今宣纸”之别,区别在于:唐代创制的宣纸可称为“古宣纸”,主要是以楮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生产出的宣纸表面致密、平滑、拉力较强,但润墨性能较差,使书画艺术的发挥受到限制,只能用于工笔画;而宋末曹大三创制的宣纸可称为“今宣纸”,则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采用日光漂白,自然干燥和浆内施胶等独特工艺,生产出的宣纸表面平匀,拉力适中、润墨性能极佳,使书画艺术尤其是写意画能够不受限制地得以尽情地发挥。“古宣纸”和“今宣纸”是中国宣纸史上两个不同阶段的产物。前后两者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古宣纸”是“今宣纸”的前身,“今宣纸”是在“古宣纸”基础上经过很长时期发展后才出现的质的飞跃与升华。
以楮皮或桑皮为主要原料的熟宣生产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传入韩国,后再传入日本。所以宣纸按原料、尺寸、厚薄来分,共计有60多个品种。如特净宣、净皮宣、棉料宣、罗纹宣、金榜宣、落皇宣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泾县宣纸业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的繁荣景象。
宣纸是印制书画的高级纸张。大文豪郭沫若年秋题词:“宣纸是中国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根据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发现在青檀韧皮纤维细胞壁上分布有许多与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皱纹。正是这些皱纹使得宣纸具有良好的润墨性能。另外,宣纸的pH值一般在8.3-8.4之间,呈碱性,耐久性好。许多用宣纸所作的名迹得以保存流传久远,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发展和宣纸作用的不断延伸,宣纸新品种不断出现。年泾县农民苏纯敏研制出一种自然彩色宣纸,即保持了宣纸原有的优良品质,又呈现立体花纹图案,除宜书画装裱之外还是室内装潢、商品包装、书籍装祯和制作各类卡片的上品。
宣纸制品近年来也不断有新品问世。宣纸素白画轴就是其中的皎皎者。以往书画工艺品是先由书画作者先在宣纸上书写作画,再送工艺厂裱托成轴。现在,书画家可在素白轴上直接挥毫,作完轴成,免去裱托之劳,并能确保书画艺术效果真实,不受影响。泾县工艺美术厂年首创展出宣纸素白画轴后,反响热烈,海内外订货不断增加。
最后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年9月为中国宣纸题诗一首作为结尾:
看挽银河照砚池,宣城玉版助遐思,
澄心旧制知何似,赢得千秋绝妙词。
//////////
以上是这学期推送的第八次课前三分钟新的学期,我们有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