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莜麦
上天总还是慈悯的。在特别寒瘠的地方,会有些特别丰厚的粮食作物,温饱这一方人。莜麦就是这样的作物。它只生长在苦地,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这正是晋西北的气候土壤状况。在煤炭没有被大量开采之前,这里是极穷之地。人们吃饱便是奢侈。幸亏有莜麦。
在无霜期只有多天的晋北,莜麦从开花到成熟只要40多天。在不适合玉米、谷物和豆类生长的高寒地区,莜麦便是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养育着这一方儿女。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
01
许多人初次接触不明就里,以为这东西大概含油脂高所以叫“油麦”。其实,莜麦是燕麦的一种,根据播种期早晚分为夏征麦和秋蔽麦。
燕麦在植物学分类上可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皮燕麦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燕麦,皮燕麦成熟后不好脱壳,所以连皮做成燕麦片;裸燕麦就是莜麦,这种燕麦成熟的时候,种子和谷壳会自动脱离,裸露在谷壳外面,人们为了把它和皮燕麦区分开来,就称它为裸燕麦。
莜麦在各地称呼很多,华北称之为“油麦”,中国西北称之为“玉麦”,中国东北称之为“铃铛麦”。《穆天子传》称“焚麦”,《黄帝内经》称“迦师”,《尔雅》记为“蘥”,《说文》为“爵麦”,《广志》称“折草”,《稗海博志》称“燕麦”,《史记》称“斯”,《唐本草》称“麦”等等,也有一些药物方志中将其写为:野麦、野小麦、野大麦。名称之多,说明莜麦生产在我国历史久远。
据记载,成吉思汗能够带兵长期东征西战,所向披靡,和独特的燕麦军粮有很大关系。他发现遍布草原的野生燕麦,颗粒饱满,口感极佳,人马爱吃,且吃后耐饥饿,强体力,于是下令大规模种植燕麦米作为军粮,将产出的燕麦米炒熟磨粉后,就成为营养又方便携带还食用简单的干粮。当士兵饥饿时,取出一些放入随身携带的囊中,放点水搅拌成糊状即可食用,在缺乏水草牛羊的长途行军作战中,依靠这种方法充饥生存;哪怕处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长久行军作战中,士兵也能快速补充体能,强健体魄,独特的燕麦米军粮,为成吉思汗的铁军起到了重要作用。跃马长城,逐鹿中原,称霸欧亚,燕麦米是成吉思汗军队的最大保障。
年,先是在松赞干布墓的佛像中发现了燕麦籽粒;接着,次年在西藏昌都地区又采集到了古老的裸粒栽培燕麦。
道光年间,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考察,他看到蒙古人把大群的牛、羊、马和骆驼赶到那里,同样也用车子把皮货、蘑菇和盐巴运往那里。作为交换,他们回城时运走的是砖茶、布帛、马鞍、莜麦面、小米、炊具等。往返于此的晋商驼队就是带着炒熟的莜面创造了繁荣的边境贸易。
莜麦在山西的种植历史达两千年以上,据山西省志载,最少有年的历史;最早可能起源于华北的高寒地区,后来逐渐成为北部高寒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从唐代始,从内蒙、新疆、西藏等处被引种到俄罗斯、智利、美国等国家。《右玉地理》和《朔平府志》记载着山西北部“遍地游沙,随风旋转”,“寒早暖迟,所种惟莜、荞麦、胡麻。”
晋西北是我省莜麦的主产区。全省种植莜麦面积约为17万公顷,总产量14-15万吨,占到全国的10%。在我国众多莜麦品种中,以山西“五寨三分三”为最佳莜麦品种。这个品种自成体系,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形长大,粒大饱满,且面白、味美、耐饥。
02
莜麦磨成粉就是莜面。莜面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平均达15.6%,高出大米%、玉米75%、小麦面粉66%、小米60%,克莜面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同等数量人乳含蛋白质的十倍,相当于牛奶含蛋白质的四到五倍。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麦面粉的3.7倍。克莜面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同等数量的猪肉和肥牛肉释放的热量。
莜麦除果腹之外,还有医药保健作用,用于产妇催乳、婴儿发育不良以及老年体弱症。莜麦含高蛋白低糖,是糖尿病人的极好食品,脂肪中较多的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在心血管中的积累,降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血压均有疗效。莜面属低热食品,食后易引起饱感,长期食用具有减肥功效。此外,莜面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e、叶酸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含有的钙、磷、铁、锌、锰等矿物质也有预防骨质疏松、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贫血的功效。
在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更重要的不是莜面的营养问题,而是它的出粉率。莜麦出粉率高,一般可达九成以上,而且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好吃还耐饥耐寒。雁北一带有俗语“一斤莜面二斤饭,一斤白面斤八两,一斤黄米一斤半。”说的就是这些粮食作物在吃水后能做出多少饭。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莜麦就是高寒地区人民的宝。
03
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以前雁北的农民求师学艺,要先学做莜面的技术;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做莜面饭上露一手;新女婿春节后登门,要吃有十种花样的莜面饭;干重体力劳动和出远门的人,要吃耐饥的莜面饭。
他们把莜面做成许多种花样。
在山上捡来光滑的石板,用胡麻油养得柔润,在这样的面板上,把和好的莜面用大拇指一推,这是“猫耳朵”;
用手后掌推,推好了再绕着食指一甩一卷,成了刨花状的“窝窝”;
单手或双手直接搓,搓成可长可短的“鱼鱼”;
莜面包野菜,或包粉条地皮菜蒸成“饺饺”;
莜麦炒熟加糖或盐,沸水冲,是莜麦茶;
最最简单的,是半锅开水里直接下莜面,用筷子不停地转圈搅到稠,叫做“搅拿糕”,浇上各种汤汁……
莜面是粮食里的野味,就像野菜里面的苦苣甜苣。世上有很多珍馐佳肴,莜面不是,它仅仅属于粗茶淡饭。莜面是普通的也是卑微的,但它又是特立独行的,它并不需要依靠谁和仰仗谁来增加自己的秀色和香味。
在没有什么蔬菜出产的晋北,青萝卜擦丝加盐与辣椒面儿及醋腌上一会儿,用来拌蒸莜面窝窝,已是无上美味。
晋西北人吃莜面的最佳搭档是山药蛋。
将蒸熟的山药蛋捣泥,与莜面和在一起再蒸,是“莜面山药饼”;
用熟山药蛋和莜面拌成小块粒,葱油炝锅炒成“苦垒”;
把生的山药蛋磨成糊,和莜面拌起来,成为一丝丝的“圪蛋子”……
莜面饭,可热吃,可凉吃,浇胡油、葱花儿、酸菜汤,或加辣椒、黄芪、羊肉汤,都是塞上绝佳的美餐。但是,吃莜面绝不可吃得过饱,以防后胀。有句顺口溜:“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点开水正好好。”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流传在莜麦产区的这句俗语说的也是莜面的饱腹感。
04
莜面好吃,它的制作也很讲究,需要淘洗、阴干、焙炒、推碾子等,最好选择三九天加工。这样才可长久地存放,三年两载不会霉变。莜面在制作过程中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俗称“三生三熟”。意思是说,莜麦从植物籽粒到成为饭食,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颇有些前世今生,三生三世的味道。
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是它的“第一生”。莜麦磨成粉必须要将麦粒炒熟才可以。过去农村人会支一口大铁锅,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颇类似于街头的糖炒栗子。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是它的“第一熟”。炒莜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炒得火候恰当,莜面就筋道,若是炒过火了,蒸出来的莜面就“塌”了。
炒熟的莜麦磨成粉,变成了莜面,这就是“第二生”。莜面粉在吃之前,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别的是,和面时不能用凉水,得用开水(当地人叫滚水)。和面盆里一半面需要兑上一半的滚水,所以说“一斤莜面二斤饭”。滚水烫莜面,这是莜面的“第二熟”。
和好的面,要趁热制成莜面制品上笼屉去蒸。不管是做成了栲栳、搓鱼还是其它形状,莜麦都将开始它的第三次转化,此时便是它的“第三生”。添水加柴,烧火猛蒸,白雾蒸腾,肉香弥散。如果蒸莜面时,弥漫出羊肉的香气,那必定是待客的好饭。一直以莜面为主要口粮的地区,吃莜面时所用的蘸料,上讲究的首推羊肉臊子。一般做莜面的时候就提前把羊肉哨子切好,用简单的料腌上,等到蒸莜面的时候,一并放入笼屉中蒸出。莜面蒸熟了,这就是它最后的“三熟”。过去村里,蒸莜面时若飘出的不是面香而是肉香,那一定是有贵客到了。
热腾腾的莜面蘸上香气四溢的羊肉臊子,肚子里的馋虫已经迫不及待。莜面区的人们认为莜面性寒,不易消化,只有与羊肉这种温性的肉食搭配,才能中和养人。作家汪曾祺曾记录过一次他吃莜面的经历,那顿饭用了最好的莜面,找了最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妇,做出了十几种花样羊肉口蘑臊子。这一顿莜面令其终身难忘。对于汪曾祺而言,吃顿莜面吃得是个稀罕。高寒区生活的人们却是日常。日常的饭食自然便简陋一些,产莜麦的地方,土壤的碱性大,人们就偏爱酸,酸菜汤蘸莜面是家常搭配的经典,“萝卜丝丝酸腌菜,就一筷子莜面真不赖”。
近年来,莜面经加工,可制成麦化罐头、饼干、燕麦片、糕点,食路越来越宽了。如今更是有以莜面为主营的餐饮连锁企业全国遍地开花,让莜面为更多人熟知。真要也如汪曾祺一般吃一段终身难忘的饭,那还是要到莜麦产区,感受一番原汁原味的原本滋味。
End
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在宽广的时空中,
让我们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
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三晋文化的魂魄。
图文:网络
编辑:格格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