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代农信人的不了情
(文/姜普明)
时光匆匆,岁月留痕。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一家三代,跟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耳闻目睹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时代变迁,亲历了金融业六十多年以来艰难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凡。父亲是第一代,我是第二代,女儿第三代。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父亲放弃了参加临沭筹建新县的机会,选择参加了农村信用社,刚刚成立时间不久的农村信用社,随着基层金融业务的推行和普及,也急需补充人员,父亲曾说,在家门口为周边乡里乡亲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之前父亲在村里曾任职过大队长、支部书记。
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到信用社工作后,有点酒量的他,彻底把酒戒掉。他说喝酒耽误事,而且又是管钱管账,不能出任何差错。不仅这些,在钱财方面,更是做的清清楚楚,绝不会沾一点便宜,那个年代,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还不是很严谨和规范,就连存款单据这类重要凭证都是随意存放,却没有一人对此产生私心杂念,全凭着个人的素养。
父亲善于学习。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很快胜任了工作需要。能够基本上保证填写存款单,填写借款借据,计算存贷款利息,独立完成扎账。虽然在写字方面时有错别字,利息计算存在差错,但是能够独立处理账务已经非常不易。错账有来回,有时为了利息的多退少补,需要来来回回多跑不少腿,还要和人家解释清楚。困难时期,在老百姓眼里,一分钱也是钱,这就是银行“铁帐、铁款、铁算盘”制度的真实写照。
父亲工作勤奋。那个年代,每天的业务都要日事日毕,日清日结,每个大集日(五天)一次报账,晚上经常挑灯熬夜,因为当天的帐务一旦出现差错找不出来,等到过两天再查找起来十分麻烦。到了年根底村里各个生产队搞分配,更是忙的夜不能寝。工作上没黑没夜,没有节假日,没有时间规律,早上和晚上是最忙的时候,早上天不亮,家里就传来了敲门声,老百姓因为都习惯利用早晚的时间差来办理业务,白天时间主要是下地农忙。晚上时间更不受限制,老百姓可以正好借着办理业务,拉拉家常,了解信息。父亲都会准备好了茶水和香烟。茶叶也就是茶叶沫,烟一般是很便宜的勤俭和丰收牌。父亲说,茶和烟不在于孬和好,这是待人接物最起码的礼节。在那个年代,相比较而言,老百姓能喝上茶水,抽支洋烟,也算不错的待遇,心里自然产生一些敬仰。所以,父亲在乡邻一直都有很好的的口碑。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忙。那时,公社和管理区经常组织开会,没有代步工具,父亲需要早早地起床,带上两个地瓜煎饼步行十多华里参会。有时候晚上回来得很晚,运气好的时候,公社发一块锅饼,父亲不舍得吃,便带回家。后来条件略有改善,终于通过批条,买了一辆大金鹿自行车,解决了步行难题。每年的春天,正是青黄不接闹春荒,好多人家里口粮不足。这个时候,信用社的贷款就成了保命钱,口粮贷款送到家门口,没有条条框框,没有任何障碍,一家少则三块、五块,多则十块八块,立张借据,摁上一个手印或印章即可。手里拿到钱,老百姓从心底里感激。哪家盖房子缺钱,哪家有人急需治病,信用社就会出面救急。有的家庭出现了特殊情况,贷款无力归还的,也就相当于扶贫了,真的体现了那个时期普惠金融的人性化。再后来,实行了土地承包后,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贷款随之推出。集体经济发展时期,围绕农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企业生产经营,这时无不体现出信用社的贷款扶持。信用社遇到了资金紧张,便挨家挨户动员存款,一块钱不嫌少,十块钱不嫌多。几十年来,信用社始终扮演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紧跟国家政策步伐,爱农、支农、惠农,推动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信用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在后来就想,那个年代的人觉悟有多大?因为,他们那代人天生就有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特别能吃苦,特别有干劲的基因。由此,父亲每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县级的,地区级的,家里的奖状镜框挂满了一面墙。我们家里人都以此为荣,很有荣耀感。
年8月,父亲把接力棒交给了我。培训结束后我回到本地公社,跟班学习业务不到一年,我的老前辈营业所的汲主任便安排我进入营业室,跟着徐老师学习会计,他手把手的教我,让我逐渐独挡一面,就连之后的年终决算,我也逐渐承接了下来。这个期间是我学习业务最认真,最执着的时候。后来,我到邻近县城的一家信用社担任内勤主任,其间,兼顾会计,农行营业所的代理会计,手里拿着两个单位的公章,支票,银行承兑,密押,所有业务都是一人完成。全凭着良心和责任心干活,根本没有一点私欲,这或许就是平时得益于父亲的教诲。在担任内勤主任的六年间,我还真做到了会计核算“六无六相符”,这是我倍感自豪的。这个期限,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银行业专业知识。同时,尝试着写些东西,给自己增加动力,且小有收获。
农行与信用社分设后,由于我的工作表现,年被调到一个乡下信用社担任主任。一年半后,调到县联社业务科,一直工作11年,这期间工作表现自不必说,科室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个人也受到省市表彰,荣誉是群众给的最好评价,自己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和期望。想起当初父亲的不时教诲,让我后来有了深深的体会,他希望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大挎包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事实也教育了我,在一个单位,只有勤奋才能有立身之地,只有勤奋的人才会受欢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高大的目标,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守正笃实,本分做人,勤奋做事,无愧于心。在我担任信贷科长期间,也是经济非常活跃,发展比较迅猛的时期,看着周边的私营老板一个个富起来,自己仍然拿着微薄的死工资,难免心里有些不平衡。内部和外界也有些人鼓动我经商或参股,我都一概否定,我说自己接了父亲的班,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养我的单位,可不想把饭碗在自己手里搞砸。民间俗语“公门好修行,外财不富人”,“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要时刻清醒,保持定力,才能心境安然,淡定从容。我的老领导有句座右铭:“做个好人心正身安梦魂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神鬼钦”,如今我也仿效之。
亲历和目睹国家的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也有土变洋,改制成了农商行,曾经的算盘变成了电脑,账本变成了笔记本,时代的巨变放在过去让我们不敢想象。如今,我把接力棒传给了女儿,想把这不解之缘继续传递。女儿大学毕业,按照我的意愿报考了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出于我的私心,就是想让女儿继续传承这一光荣事业。因为,我们一家都受益于农商银行,已经对农商银行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虽然金融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待遇也大不从前,但是我还是毫不犹豫的给出选择。女儿参加工作后也很争气,一连考了三个中师职称。由此可见,事业辈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金融业作为特殊行业,确实需要不断补充高素质人才。
我对农商行一直看好,并充满期望。过去,农商行的改革发展经历虽然十分曲折,但终于迈入了正轨。虽然出身草根,但是他一直扎根底层,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金融主力军的担当。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守住初心,永远心系百姓,不脱离三农,保持自己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美的特色优势,就一定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将会不断开出靓丽的幸福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不去贪大求洋,但求做精做强,让客户满意,让职工自豪,让股东放心。
衷心祝愿新的一代金融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砥砺初心使命,创造新征程上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姜普明,笔名大江流影,莒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事农金工作,曾发表行业新闻、杂文、散文等稿件多篇。现就职阜丰旗下的金融公司。
壹点号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