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敢犯错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者

冰千里责编

张罐子01像往常一样送女儿去学校,到校门口我才发现忘带了2件东西:口罩和体温检测表格。“没事儿,和检查老师说一声就好。”我轻描淡写地跟女儿说。“能行吗,唉,我都拿出来放门口了。”女儿很犹豫,也很自责。“当然行的,谁没忘点东西啊,别怕!过去说。”我继续强调,“我就在这看着你,不行我就去和老师说一声。”于是,我就在不远处看着她过去。此时,同样的事情也正在上演,毕竟忘记东西的,不止我女儿一个人。正因如此,我看到了不同的态度——①斥责型:一个男孩被“凶”哭了,妈妈大声训斥着他“粗心、猪脑子、干啥都记不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②回避型:一位父亲冲女儿嘟囔了句“我不管!你爱咋咋,随便吧!”便扬长而去,留下小女孩眼巴巴望着门卫。③讨好型:有个奶奶领着孩子走到老师跟前,满脸堆笑、频频点头、弯腰,时不时推搡着孩子,老师更神气了,语重心长教导着。事实上,忘带记录表的的孩子,处理结果很简单:重新测体温、填表格、批评几声就可以了,只不过有的老师批评时间短,有的批评时间长而已。女儿进校园时,还回头冲我做了个鬼脸,我回馈了一个剪刀手,就此别过。我内心却很不平静。02回到工作室后,我脑海第一个浮现的是:孩子们做错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他们想这样么?意识上绝对不想,但在潜意识里,他们实践了一次弗洛伊德的著名理论:“失误动作”——他们遗忘了。于是这就违反了弗洛伊德的另一个理论:“超我”——也就是突破了社会标准下的规则、制度等。世人称这种突破为“犯错”,我称之为“渴望”。渴望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我犯错以后,是被允许的。”不管你对这种渴望评价如何,但我旗帜鲜明阐述我的态度:我允许!而我也相信多数人都是允许的,这类家长我称为“陪伴支持型家长”,在这里必须表扬一下这些人和我自己,面对错误时:第一,我绝对不斥责女儿,并传递“这没什么”。第二,让她勇敢面对“结果”,而我在不远处陪伴,若她需要,我随时过去。第三,让事情完整结束,比如她的鬼脸与我的剪刀手。第四,放学后绝不主动提及此事,若孩子提出来,我会充分和她交流。面对孩子犯错,我的态度就这么简单。那为何还有那么多家长与我不同呢?那是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而孩子只不过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有人会说,这都是小事,若你家孩子杀人放火你也允许吗?我不说你这是抬扛,我只想告诉你一个事实:杀人放火的大多数,往往都是“不被允许”造成的,而不是“被允许”造成的。故此,“迟到”、“早退”、“拖延”、“闯红灯”、“不吃肉”,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大事件”,严格来说,他们和杀人放火是一样的。前几天,我去给一些新手咨询师督导,告诉他们:

设置(简单来说,就是在咨询中,关于咨询的一些约定,比如时间、频率、付费等规则的约定)的意义,在于来访者突破设置后,你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是你被设置框住了心,更不是对方违反设置后,你就要杀死他们,而是在“允许”的大背景下,充分讨论“来访突破设置”后的意义。

因为每个突破设置的背后,都有这个人独特的气质。

换句话说,一个人“犯错”是给了你对待他的机会,给了你了解他的机会,也给了你理解自己的机会。再次重申:这是个“机会”,不是“错误”。03而“犯错”背后的渴望,有以下四点:第一,吸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tx/5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