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5252031.html
文献印制中
年10月16日启动“我的1/3亩田”艺术项目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求自己有一个以写作记录的方式坚持创作,最终每一季都能成为自己创作过程的文本记录和整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线索和写作的过程,图片拍摄和视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集聚成册,成为文献。第一季写到年10月15日,期间,我与在美国芝加哥读书的艺术家许越一起构思文献的设计和制作。由于我们有12个小时左右的时差,所以校对和沟通是一个特别头疼且费时费力的过程。还好她以前设计过我的作品“七色鹿”的文本,基于以前相互对作品气质和美学的一致性,我们考虑制作出一个系列性,在材质和尺寸上相对统一的文献。一年的时间,-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校稿时读回期间写的很多情绪强烈的文字,就如一个过去的自己与当下自己的对话,有着诸多的共鸣。时间像一条河一样流淌,流过我的身体和思维。一年了,新冠病毒夺去了三百多万人生命。这是在年10月份我启动写作和创作计划时,所有人都不可能相信和想象到的事实。年10月,当时写下一句话作为勉励自己在这个项目里的追寻:“我的三分之一亩田,收获未知的未来。”一年过去了,年10月16日,我也如期启动和推进了第二季的创作,更加真实地实践了“未来”的未知。现在是年4月,“地”又该开始耕种了。阳光依然普照,万物继续生长。生命的意志,在阳光下,继续按着自然的法则在不可逆地生长。只是,不一定是人的意志所控制和所想象的样子发展而已。我更像是一位记录者和参与者,按自己的方式,以个人的行动,面对着这一切。当我看到越来越多80岁以上的老农们的面孔,皱纹的刻度里,生命生长成一个个极其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应当面对自己的独特生命性。文本,也是我感受和记录的转化,参与到我的生活状态里,把当下对未来的想象,慢慢落入成个人能把握的一种艺术的形状。自由的思维,才是我觉得最有乐趣的东西,通过我相对熟悉的艺术创作工作方法达到,更是美妙无比,就像看着稻谷发芽,生长成苗,开花抽穗,结谷成熟,收割入库一样的喜悦。农民会唠叨雨水和太阳,而以艺术为工作的人,应该唠叨什么呢?我认为应唠叨独立地自由的思考,活生生的人的劳作状态。我尽力写一点简单的文字,用快门记录瞬间即逝的刹那,瞬间的某些感悟。我们正在走进一座大山,有些山路路过后,此生不再来,有些空间离开后,便不再重逢,有人见过一面,就成了记忆,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时间毁灭旧而诞生新。我很多时候也想一路有神灵庇护,或遨游在自由天空之中。我将继续耕作,继续保持着思维的乐趣,走向未来。特别感谢许越设计文献的书籍,喻旭东写的《父亲的土地》,陈慧婷写的《奶奶》,李振中写的《关于土地的记忆》,樊林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感谢萧剑,曾雨林老师,高华大姐,所有参与收藏的藏家们,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