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冷知识600多年历史的谯楼,背后的故

清朝乾隆年间临颍知县刘沆曾有诗曰:

“颍川衙署瑞葱葱,门前谯楼势更隆。暮鼓唤回犁雨叟,晨钟惊起织云工。一天郎月飞檐里,四野祥烟画栋中。览胜偶来台顶上,满城歌笑散春风。”

没错,刘沆诗中描述的就是现在的临颍谯楼。

谯楼是指建在古代城门上的用以高望的城楼,这种建筑在历史上非常常见,在我国很多曾经的县治、州治、郡治、都城所在地,都能找到一些鼓楼、钟楼的遗址,不过经过时间流逝,现存的除了临颍谯楼之外,还有安庆谯楼、襄阳谯楼、袁州谯楼。

谯楼通常被认为是钟鼓楼的一种,因为谯楼中通常置有漏壶等测时仪器,到了时辰,掌管谯楼的人就会敲鼓报时,和府衙、城门一样,是古代城市的“标配”。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唐彦谦《叙别》诗:

“谯楼夜促莲花漏,树阴摇月蛟螭走。”

《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中记载: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

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

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

蓟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

益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

此三种击法,为天下南北谯楼鸣钟击奏之蓝本。

又紫禁城谯楼每次击钟前,必先奏以画角三曲。曲有三弄,乃曹子建所撰。

初弄曰:“为君难,为臣亦难,难又难。”

次弄曰:“创业难,守成亦难,难又难。”

三弄曰:“起家难,保家亦难,难又难。”

此画角三弄,盖提醒君臣,不忘创业守成之义,一言一行,必欲尽忠国事。”

临颍这座谯楼位置在老城县衙前,占地平方米,为砖筑楼台式建筑,谯楼位于拱门平台上,楼高10余米,拱门平台东西长14.7米,南北宽9.5米,高6米。其中拱门洞宽3.5米,高4米,深9.5米。拱形门洞可通车马行人,南面镶嵌了一块青石匾额,上书“谯楼”二字,北面镶嵌“颍川古郡”四字。

这座谯楼始建于公元年(明洪武三年)。

明成化十五年(年),谯楼开始重修。

明嘉靖年间的《临颍县志》记载:

“谯者,楼之别名也,谓为高楼于门上以望远,故曰谯楼,其楼之美丽者,则又曰丽楼”。

明景泰二年重修:

架层楼高五丈,铸造钟两千斤,增置鼓大十围,民兴寝之便焉。

明天启年间,知县靳光先在谯楼两侧,建钟鼓二楼。

明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农民领袖吴来庆、吴白兰响应闯王李自成号召,率起义军占领临颍县城,之后左良玉率兵镇压农民军,破城后,临颍城内的很多古建筑,包括老县衙和鼓楼、钟楼都付之一炬。

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入主中原,在康熙二年(年),知县李馥先在旧址上重修谯楼,之后在乾隆年间翻修。

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在拱门上建一角亭,“文化大革命”时,这座角亭被拆毁。

它是周边县市仅存的一座反映古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因年久失修,当年的谯楼已经成了一座大土堆。

年,谯楼经过重新修建,又恢复了往日巍峨壮观的景象,现今屹立在临颍城中的谯楼经历数百年,既有今人的修缮之功,又有古人建筑智慧的体现。

余年历史的谯楼当之无愧地是临颍的标志性建筑,无论从政治从历史从文化角度来看,它都无可争议属于临颍古城的灵魂。

世事沧桑风雨千载,唯有城墙上的一砖一瓦或许能诉说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yy/12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