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社会动员指以“社会”为动员主体,以本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类社会(民间)组织、自治组织、志愿人员、市民等在内的社会力量为动员对象,努力提高全社会各类对象对动员内容的知晓率、执行率,不断扩大动员的参与面、覆盖面,从而实现社会动员的目标任务。而北京市自5月1日起正式施行生活垃圾分类正是通过社会动员改变居民长久生活方式的一次大考,同样也是通过提升居民自觉、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机遇。本文从垃圾分类志愿者小处着手,整理中关村街道社区层面在垃圾分类志愿者发动与管理工作中的思考和实践,以便利各社区继续开展社会动员工作。
一
垃圾分类志愿者概念
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实施细则》指出需在社区各桶站旁“定时”设置垃圾分类志愿者,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关村街道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使得志愿者能够在居民投放期间,在旁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并开袋检查。这类垃圾分类志愿者可帮助社区做到“检查在桶边、督导在桶边、宣传在桶边”,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正确率,养成源头分类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志愿者
但在垃圾分类开展初期,居民尚未形成自觉分类的习惯,仅仅依靠“桶边”值守志愿者力量仍然不够,需要更大量的志愿群体和宣传力量来营造氛围,形成行为压力。因此中关村街道着力于运用社会动员相关理论方法不断探索动员更多力量承担更广义上的垃圾分类志愿者。
一
垃圾分类志愿者职责
01
现场指导
在社区规定的固定时段内进行垃圾桶定点值守,看桶守桶,现场指导示范正确分类投放。
02
宣传讲解
在居民投放垃圾时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引导居民扫“垃圾分类宝典”“国务院垃圾分类查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