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曾妹记三合街道鹿鸣岩村村委会主

鹿鸣岩村位于三合街道以南,距离县城仅有9公里。年以前,全村只有一条通往村委会的硬化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只有靠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留在家里基本都是些老年人。“为了让村民有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我心中甜滋滋的。”三合街道鹿鸣岩村村主任曾黎黎说。

曾黎黎(左一)入户进行易地搬迁政策宣传

贴近群众从曾主任到“曾妹”

曾黎黎于年从三合街道经发办到鹿鸣岩村任职,对于年仅27岁的姑娘来说或许是一次机遇,当然更是一场挑战。初次接触基层工作,一切工作都得从头学。“大家最开始都是很客气地喊我曾主任,但对我同事的称呼都很亲昵,最开始我还不懂。”曾黎黎说。

第一次入户,正是农忙的收获季节。曾黎黎站在田头扯着嗓子和农户交流,正是为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问题。可是这边嗓子吼破了那边也是依然做着农活,对她的话也是爱答不理。可是随行的同事主动走到田里和农户一起忙活了起来,期间有说有笑,在劳动中轻松解决了问题。事后同事的一席话让她感慨万千:“你站在田头,他站在田里。你只是站着,他在劳动,因此你的声音再大他也一样不理你。”就是这样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曾黎黎,让她知道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方式。

曾黎黎在农忙播种时主动联系农服中心技术员,学习先进耕种技术对农户进行指导。她听说谁家孩子读书缺少文具就自己掏钱购买。在农副产品滞销的时候,她主动发挥“朋友圈”功能,让滞销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慢慢地大家对这个年轻的村主任越来越越喜欢,到现在村里的乡亲们在和别人谈论起时总会亲切地说:“曾妹这个人不错,年轻人很有活力,我们都喜欢她。”

易地搬迁不是终点是起点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鹿鸣岩村共计实现易地搬迁24户89人。“之前这些人是不愿意搬走的,有的群众不理解易地搬迁才能脱贫致富的重大意义,更有个别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老房子,担心到了新的地方没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没有事情做,家畜无法饲养。”曾黎黎说。

知道了群众这些顾忌,曾黎黎便经常开车带着农户去参观其他易地搬迁户的居住情况,向群众耐心解释居民点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孩子读书、老人看病、年轻人就业等等问题。曾黎黎挨家挨户走访,搞清楚群众有了哪些顾虑后,便亲自上门联系搬迁户,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替他们解决难题。在鹿鸣岩村群众们都亲切地说:“有困难,找曾妹。”

73岁的村民孙朝碧是最后一批搬迁户,由于年纪大,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老年人想着自己如果搬走了,城里也没个熟人,自己种的庄稼也浪费了,还不如在村里,闲来种种地,还能有几个老太婆一起聊聊天,所以村干部去她家做工作一直都做不通。曾黎黎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决定带着孙朝碧一起去居民点瞧瞧。到了居民点以后,曾黎黎首先安排了同村的几位老年人与孙朝碧见了面,聊起了天,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了。曾黎黎又介绍了居民点一系列的配套设施,联系了孙朝碧的儿子高林祥一起做孙朝碧的思想工作。同时,街道组织了易地搬迁户菜园地的分配,给孙朝碧分了2分菜园地,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曾妹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年轻人了,之前不了解的时候总觉得特别不好意思麻烦她,现在感觉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有事就不用客气了。”孙朝碧说。

“我还会继续落实好政府提供的产业扶贫、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后续帮扶政策,真正让村民们做到搬得出、留得住、有门路、能致富。”曾黎黎笑着说。(记者雷子欣)

注:本文来源看丰都客户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yy/4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