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不仅釉色千变万化,底款[注①]也是多种多样,手刻款印章款,数字款姓名款贡品款皆有,已发现的就有多种,成为研究宋代茶文化、民俗文化、手工业史的重要物证。注①:陶瓷器的款识,是指在烧造过程中以刻、划、印、写等方式留在器物身上的文字或符号,亦称铭文。可在盖、壁等任意位置,在底部的称为底款。款识有标明产地、年代、用途、作者、藏家等作用,同陶瓷的胎质、釉色、装饰与形制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姓氏款:窑工也要有姓名
元代之前,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对手工业者并不算太重视,毕竟士农工商,工的地位不高。因此很多惊为天人的宋瓷,是谁烧造的,都无可稽考,建盏也是差不多,最出名那几只都是。不像现在人烧建盏,没有一个好看的名字印在底部,哪好意思当大师。
但建窑毕竟是民官属性齐备的大窑,又因为工艺特殊性,有露胎的传统(底部不上釉)。而且宋代一条龙窑,烧造的坯可达五、六位数之巨,几家合烧是常有的事,如不加区分,容易混淆。
▼水吉宋代建窑遗址的世界最长龙窑,长.6米
因此窑工们就开始手刻底款,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姓氏(也有名字),也有可能是客人的名字。
宋代老盏及标本底部常见的手刻姓氏款,如「王」、「杨」、「詹」、「叶」、「金」、「池」等,应为工匠个人或家族标记。建盏的这种姓氏底款类似于具有商业性质的窑主、工匠姓氏铭文,除用以装烧标记外,可能还有声名在外的功效。▼黄、刘、禾、吴二、可多种解读的数字款
除姓名款外,数字款也是建盏常见的底款,大致分为纯数字和带数字两类,前者从一至十都有出土,十以上还有「十三」、「廿一(二十一)」、「卅一(三十一)」、「四一」等数字;后者有「二合」、「三合」等。数字款基本都是手刻,有认为是家中排行序齿,有认为是试烧标记顺序。咨询购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