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的苹果从哪里来,三分钟了解苹果的来龙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苹果,这是一种世界各色人种都熟悉并且喜爱的水果,有温带水果之王声誉,在我国种植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是现在招待嘉宾、走亲访友的常客,苹果营养丰富,汁多味美,老少皆宜,苹果除了食用,在中国长期演变中也赋予‘’平安吉祥‘’的寓意,‘苹’谐音‘平’,如大家熟悉的平安夜,大家互赠一个苹果代表平安,现在很多年轻人吃苹果来减肥,坚持下去的话效果很不错,因为苹果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大街小巷、商场超市都是琳琅满目,很少有人会去想这么好的苹果是从哪里来的,也很少有人会知道苹果原产国并不是中国,而是来自欧洲、中西亚一代,今天我们吃的苹果是清末引进的。

明朝以前称柰、林檎

明朝《群芳谱》: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玩,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这是中国目前为止初次出现苹果一词的文献。

其实秦汉时代苹果已经传到我国,那时尚且不具备嫁接改良的技术,估计还不如今天的小沙果,皮厚肉少汁酸,但是那个年代有这种水果就不错了,不过常作为香薰用,较少食用。

两汉时期的《西京杂记》曾描写:

柰三。白柰、紫柰、花紫色绿柰。林檎十株、枇杷十株、橙十株、安石榴楟十株。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青者为绿柰”及“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类有金林檎、红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而《食性本草》亦有说“林檎有三种,大长者为柰,圆者林檎,小者味涩为梣。”所以苹果在中国古代又称“柰”或“林檎”。

晋朝为粮食作物

到了晋朝水果多了起来,像柰、林檎这么难吃的水果直接吃估计难以下咽,丢掉也可惜,毕竟那时农业还是相当落后的,但古代人头脑也聪明,晒干当粮食,类似今天的晒红薯片,以备不时之需,灾害之年可以解饥饿。

晋朝郭义恭著《广志》:“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

那时苹果树结的的果子也少,远远不能满足果树的负载量,这也难怪,那时肥料多为绿肥,就是一些青草、树皮加上一些粪水而已,自然也不可能高产,但是智慧的前人从未放弃对苹果高产的研究,他们竟然了发现苹果树初春割皮可以提高产量,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这对苹果的栽培技术提高了一个层次。

“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

唐宋时期柰

经过前朝的农业达人改良,到了唐时期柰、林檎已经越来越像苹果样了,为一些达官贵人款待宾客了,也是每年贡果,种植技术改进了许多,苹果已经进入园林栽植,同类水果也越来越多,有专门从事水果为生的农户了。

唐朝《初学记》“果木部”中记载的十二类水果:“李、柰、桃、樱桃、枣、栗、梨、甘、橘、梅、石榴、瓜等”。

进入宋朝,柰种植广泛起来,果农通过加强果园管理,在当时兴盛起来,一些文人骚客有感而发。

宋人李调元《南海百咏抄》: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元朝平波果

在元朝末期就已经出现的平波果这个词了,估计就是苹果的谐音。

张昱《辇下曲》:西番僧果依时供,小笼黄旗带露装。满马尘沙兼日夜,平坡红艳露犹香。

这里的平坡就是平波,说明元朝末期已经改称呼了。

明代以后称苹果

明清时期的苹果就是今天我们今天吃的苹果,汁多味美,品种也多,初为富贵家庭享用,随着苹果产量与品质的改良,农业的兴旺,逐渐进入亿万寻常百姓家。

清吴伟业《苹婆》:汉苑收名果,如君满玉盘。几年沙海使,移人上林看。对酒花仍艳,经霜实未残。茂陵消渴甚,饮食胜加餐。

现代苹果

如今苹果种类繁多,内在品质好,汁液丰富,酸甜可口--好吃(美得享受),外观漂亮,卖相好--好看(买得欢心),无污染--安全(吃得放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fensana.com/ssfb/11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