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保证,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效载体。
作为班主任,如何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氛围,就足以彰显班主任工作的管理高超之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如给自己所带班级取一个富有情趣或激励的名字,拟定班级奋斗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等等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凝聚人心的好办法。这里我重点谈一下我班的“课前三分钟”。
这项活动的开展的初衷是:我班学生好动、调皮、活跃。往往在上课前一时半会儿静不小心来,同时我又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回答问题缺少勇气,胆子小,声音低,没自信。鉴于这种状况,我就想到了课前提前让学生进教室,开展一些有益于锻炼学生胆量,又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来实现我预想的目标。
一年级,近一百名小天使。坐在教室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三人挤一张桌子。上课铃似乎对他们没有多大影响,每每我步入教室,教师的嘈杂声此起彼伏。教室里人多,你有无法锁定是那块在吵。组织教学成了一个难题。于是,我就尝试课前选几位小朋友上台唱歌或跳舞的办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还是有点吵,但随着鼓励、肯定、典型,他们慢慢的能将声音静下来了。但活动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更在于他们没人有的上台表演的竞争,当然有了预先的准备。在轮番的展示中,那些胆小、不说话的小朋友慢慢变得开朗大方自信了。
二年级开始,我们慢慢将“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变成课前读话、课前说话。小朋友的世界是充满鲜活色彩的,它不像大人的世界那么庸俗、低级、狡诈。小朋友眼中的一切都会散发出你意想不到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味道。我们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谈所感,也可以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同学谈看法.....这样的过程,不但锻炼了胆量自信,还培养了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而这,只需要组织和引导,不需要任何资本和代价。
三年级开始,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以致用”的效率,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我们班学生开始了写日记。开始,同学们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为了开拓思路,提高练笔的心趣,我们就将“课前三分钟”改为分享日记。通过坚持轮流不断的分享,不但提高了读日记同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为其他同学的日记范围和内容拓宽了一条渠道。
四年级、五年级,我们一直分享练笔的优秀成果。不同的是,我们将作文、周记中优秀的作品也进行分享,同时还将同学课外阅读中的美文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视了评价的环节,因为这时的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贮备和思维框架,有了一定的思想,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了。在这中间,作为我们老师最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动态,可以及时恰当的进行思想教育的引领与渗透。
六年级,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应该是思想波动大,学生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每个学生思想相对独立,开始初步张扬个性了。他们特别敏感肯定、尊重、理解,所以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大。有一些现象让你看了都不安甚至紧张,如早恋、思想极端、自闭症、社会小青年倾向等一系列现象应运而生。这应该不算同学们的错,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所以,六年级的“课前三分钟”改为“课前五分钟”,利用这五分钟,我们班开展了讲自己孝敬父母、爷爷奶奶的故事或做法,你是如何运用文明交往中四把“金钥匙”的?以及后来的励志演讲活动。可以这么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其他品质不会错到哪里去。为什么?他至少是听父母教导的。而天下的父母,真正教育子女胡作非为的又有几个?“孝道”教育,几乎成了德育教育的基石,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甚至倾心去做。在同学们或真实或打算的汇报中,在同学们真诚中肯的评价中,悄然的引起内心的不断细微变化。
“课前三分钟”,是根据我班班情相机产生的一种具体活动。我想,它的确改变了不少我心里渴望改变的东西。是的,德育教育不在于简单粗暴的说教,更在于润物无声的活动。只要活动本身蕴含了教育的契机和内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